论读书 

      杂文 2007-3-7 22:40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我信,相信朋友们也信。可是,由于经济、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行万里路,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往往囿于一个小小的圈子里而无法象徐霞客那样铁鞋踏破,也不能象李白那样“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如此,我们也似乎不必过分灰心丧气。只要是生活的留心人,终究可以有所发现,终究会得到生活的馈赠。英年早逝的散文家梁遇春在其“途中”这样对我们说:“行万里路自然是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这样说并非无稽之谈,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大师康德的经历就是一个绝好的佐证。他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的故乡哥尼斯堡。由于他生活很有规律,邻居们每天根据他出门散步的时间对自己的表。尽管如此,康德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的哲学遗产,让人们在面对十八世纪的哲学时,无法回避这座高峰。

既然无法行万里路,我们只好靠读书来弥补了。先贤们不是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对于吸收知识和信息来说,读书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书中记录的固然是他人的经验,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转化为自己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才有那么多嗜书如命的人,购书成癖的人,看书成瘾的人,写书不倦的人。才有那么多人自称书蠹、书奴、书淫、书佣,才有那么多人坐拥书城而安贫乐道。
 
明知开卷有益,我现在却很懒,宁愿化更多的时间睡懒觉也不愿多读书,看过的书也是少的可怜,就是如此还时常半途而废,不能说是短视,小富则安的心理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并不懒,不仅不懒,还是个好书之人。自从读初一开始看了第一本小说“第二次握手”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想方设法收集了古今中外名著,如饥似渴的读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出差都会带回来一包包的书。现在怎么就变懒了呢?我还没有狂妄到已经不用读书的份上。细究起来,和如今文学界的“空壳”现象不无关系。

上书店,逛书市,看到一本本装饰豪华的书,也很是心动,可拿起一翻,里面不是新瓶装旧酒就是味同嚼蜡、无病呻吟之类,偶有佳作亦是人云亦云。都说创作源与生活,脱离生活的作品靠美丽的词澡来哗众取宠,豪华的装饰来吸引眼球,可真是苦了这帮维持生计的孤寂“笔客”了。精品不是怎么好出的,读的人太过于苛求也许也有些说不过去。休闲一族常津津乐道“中国文学素怀的武侠情结”。这当首推查良镛,一曲《笑傲江湖》,洒脱,飘逸,人生的快意不出其右。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射雕英雄传〉的恩怨情仇。而象一些哲学著作,或是一些教人如何谈恋爱,如何炒菜做饭的书只好充当书架上的摆设而已。另外还有一些言情小说,更是没有兰陵笑笑声的那份奇特了!

也有朋友推荐我看看女人写的作品,并眉飞色舞地形容“那是月亮的柔美”。我纳闷了,女人是水做的,女人写的书是带有一股油墨香,油与水不能相混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奇观呢?于是总想偷偷地去读一读,想知道女人对她周围的物质世界是个怎么样的认知和感悟。却又怕在潜移默化中被她同化了,而变得太痴,太傻,太呆的基调了(郑重声明:绝无贬低女人之意,只是不太喜欢琼瑶式的情感) 。

说到底,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聪明人讲的都是一个“悟”字,悟性之高无所不能,悟性之低惠能大师的一句“幡不动,心动也”也够你琢磨一辈子。我之“悟”便是将世间百态揉成一团全部扔进这纸陈词滥调之中了,读书之悟便只是小菜一碟罢了。

有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千百年来定下的规矩,想必是谁也破坏不了的吧。许多年之后,书太多了而读的人太少了,或是书太少了而想读的人却闲置下来,恐怕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