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圣人@周师齐祖姜子牙

      十大圣人 2007-3-22 23:25

      姜尚:字牙,尊称子牙,先人伯夷封于吕所以也称吕尚,西周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先驱人物。史称“生而早慧,预知未来”,自幼喜好学道修礼、画阵比战,年长后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善于洞察时事分析形势应时权变。西周周文王拜他为师,他文韬武略、不畏天命、佐周灭纣,以首功封齐,创建了齐国的千载业基,受到永世赞誉。

  一、周师齐祖
  姜尚虽抱凌云壮志,但仕途不畅,曾长期流荡和隐居,七十多岁遇西伯姬昌访聘归周,开始了辅佐周文武两王修德安国强兵兴邦兼济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尚佐文王姬昌表面上做殷的顺民,暗中以德治政、举贤任能、争取民心、联络诸候,强兵以备攻伐。《史记》“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东伐以观集否”,太公辅佐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候,命诸候帝兵前往集结会盟。出发前武王祭天申义,自称“太子发,奉文王遗命伐纣,不敢自专”,号召天下诸候,姜太公为三军统帅,左手举黄钺右手举令旗,军纪严整直奔孟津。行军途中受到士民欢迎,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入船中,过河宿营又有火光芒覆于武王帐顶。传说中的这些吉祥征兆大大振作了士气,鼓舞了军心。到了孟津,“不期而会者八百诸候”。诸候们都主张顺势一鼓,但姜尚却认为灭殷的时机还未到,让武王诏告会盟诸候各自回兵待命。
  公元前1052年,殷纣王昏乱暴虐到了极点,重臣微子多次谏纣王修仁行义、纣王不听,微子含泪离开了殷都,箕子再次劝谏,纣王把他囚禁起来,王子比于身居相位入宫强谏,三日三夜长跪不起,纣王怒而命人剖挖比于之心。太公姜尚看到时机成熟,遂向武王提出:“天命勿违,遇时不疑,即刻发兵伐纣。”武王于是通告诸侯,选精兵良将,总计兵车达4000余乘,内地诸侯边远蛮夷邦国多半参战。武王与师尚父率周军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诸路并进浩浩荡荡,直取殷都朝歌。术士龟骨、蓍草占卜此大举进军不吉,又恰遇大风大雨,随军众臣皆生惧心。姜尚深知大军缓行将失去战机,于是坚决地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对众臣说:“龟壳朽骨、蓍草枯叶,怎么会预知吉凶呢?”。大军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楯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动摇了决心,但太公坚定不移说“楯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洒我们的军队,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此马不好让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安排。”武王坚定了信心,姜尚为了防止再有人生二心,遂过桥毁桥、过栈烧栈,渡完最后一条河把船全部沉毁,名路诸侯义无反顾直扑殷都朝歌。在殷郊牧野,姜尚帅诸侯联军与殷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旷古稀有的大战,姜尚帅领的大军虽不及殷纣军队人数众多,但太公与武王巧用奇谋、分合变化,疾如闪电、猛如鹰虎,使殷军大乱倒戈逃跑自相残踏大败渍散,《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纣王自焚于主鹿台。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斩纣王首、妲己头以示众。遂诏告天下,殷朝灭亡,周朝诞生。

  二、首功封齐建国本
  周王朝定鼎,姜太公兴周灭纣首功封齐。齐国地方国林立,实力强大者不下十余国,如莱国,杞国、谭国、蒲姑国、奄国、熊国、夷维等国,世居东夷根深蒂固。尚武崇仁,重地自信,殷商曾多次征讨未果。周朝建立后,他们对立不归附,周东部边境难于安宁。
      
太公姜尚出身东夷,老谋深算机智权变,伐纣兴周功盖天下武威慑诸夷,封齐以靖边患。公元前1051年,八十八岁的姜尚带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东行就国。这天他们住旅馆不久,就听店主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易失,这些人行动不紧不慢,哪象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太公听了这话预料前途有阻,遂令一行人夜衣前行至国,到达营丘果然已有外患发生,莱人发兵来争营丘建都。太公先礼后兵,一场大战击败莱侯,占领营丘建都称齐。
  太公建都营丘后,又遇到了“顽民”阻扰。《春秋繁露》记载:司寇营汤,阴奉阳违、暴虚百姓,但能言善变惑乱百姓。太公劝说他,不听从,斩首以正政令。《韩非子·右经》载:当地被称为“贤人”的居士狂矞、华士兄弟,扬言:“我们不为天子臣,不做诸侯官,自己耕种粮食吃,自己掘井饮水,自食其力,不求名不求利。”太公三次登门拜访,想让他们为国家效力,但二人闭门不见。太公为了政令畅通下令处罚他们,周公派人传话给太公:“听说二人有贤名,处罚贤人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太公对此说:“他们宣扬不为天子臣,不为诸侯做事,不为国家尽任何义务,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无法实行,这样的人不但不是贤人,而是害群之马”,于是下令诛狂矞、华士兄弟,全齐再无违抚命令法规之事发生,局面迅速安定。太公尊贤尚功,因俗简礼,凡是有德有能的人,不管民族同异,愿为齐出力的,均安排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东夷传统礼俗,允许沿袭使用,若有改变,也是向利于民的方向发展,很快就得到士民们的拥护朝野归心,
封齐定国。
    太公着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   举贤尚功。就是选拔有才德,有建树人,给爵位授实权,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并督创实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举贤尚功”是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为“齐日大至于霸”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俗简礼。就是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的民情。齐地是中国早期开发区,伏羲、炎帝、蚩尤、共工均曾居于此,是制造舟车、冶铸兵器的肇始之地,有尚武重仁的传统。太公采取了“敬其众,合其亲,因其明,顺其常”(《文韬·文韬》)的策略,要求官使们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调动了齐民兴齐建国积极性,开改革先河。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太公封齐之初,营丘一带原是一片荒凉草莱之地,营丘西境有盛产高含量的优质铁矿石的商山,迤东有煤山,储铜矿丰富;北境靠清河临济水,两水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地潟卤宜种桑麻,纺织品早已知名。太公依此制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 商并举,又大力发展桑麻种植,舟车兵器制造,劝女工极技巧。据《子牙子》、《六韬》载当时已有铁矛、飞钩、锤、戟、斧、刀、耒耜等铁器的制造。煮盐捕捞也成了齐国的支柱产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大齐。

  三、平叛安周征四方
  太公治齐时,接到西周讣告:武王驾崩,太公十分震惊,当时即赴京奔丧。刚灭殷二年,天下未稳,世子姬诵年仅十岁,难以临朝执政,若不及时定王权安天下,新生的政权将吉凶难料。至周宫先见了留朝辅政的周公,二人对王权与诸重臣商议,议定立世子诵为成王,暂由周公摄政。成王即位,诏告天下,安葬武王遗体于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
  太公返齐不久,就听说管叔、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流言影响极广,使朝野人心浮动,成王曾命太公“五侯九阳,实得征之”。周公于是对太公、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行王政,是恐怕天下叛周,没有脸告慰先王在天之灵……所以才辅佐成王。”太公深知,管、蔡、霍三人为武王胞弟,监视纣王子武庚称“三监”,他们若对周公疑心并妄动为乱,诸侯有人乘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成王元年,“三监”与纣王子武庚内外勾结叛周,由于武庚的乘势而入,武庚起于殷(今河南汲县境)、管叔发于庸(今河南郑州市北),蔡叔发于卫、霍叔起于邶,对周室王城形成三面进攻之势。而南境淮上九伯皆叛,东夷实力强大的“五侯”蒲姑和奄、熊、盈、徐也先后相应起事。 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太公奉成王诏书讨伐五侯九伯。二年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太公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侯之乱。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靠将领正廉骁勇顽抗,太公“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擒杀了武庚。之后一鼓作气,又平定了不顺者50余国,从而使周转危为安。为长远之计,太公与成王、周公共同总结这次祸乱的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套加强王权的得力提施和政策。
       首先,把反叛的“三监”与旧殷之上层奴隶主贵族,驱出殷地迁于成周(今洛阳市境),封康叔为卫侯居殷,以监视“三监”之遗民。对全国其他地方,则广封兄弟亲姻,分居四方,以拱卫王室。
  其次,给真心拥护周朝的异姓氏爵位,封殷之宗亲微子于宋、名列诸侯承奉殷祀,八百诸侯各有安抚。
  其三,改殷奴隶旧制,实行分茅裂土封邑赐采的新政策。使诸侯有土,卿大夫有采邑,以使他们相安共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互间不得以氏族关系相联,一切听从王命。至此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始奠牢基。

  太公立下了二次安周大功,应成王诏使齐成为专征伐大权的东方主盟国家。周成王把蒲姑领地又封给太公,使齐国版图大大超过了500里。而齐专征伐大权,权力所及,“东至海,西至河,南王穆陵,北至于无棣”。太公建周安周,体现他高超的政治军事天才,他在封齐之后,仍能够做到周、齐两地兼顾,既是周天子的良辅,又是齐国人的圣君,后世千载永垂。

标签集:TAGS:十大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