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探源·蒙求·一

      读书笔记 2005-3-24 18:44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武仲不休,士衡患多。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剧孟一敌,周处三害。胡广补阙,袁安倚赖。
黄霸政殊,梁习治最。墨子悲丝,杨朱泣岐。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王戎简要:简要,执简节约。王戎,山东人,为“竹林七贤”中最平庸者,为人悭吝尖刻。苟媚取宠,热衷名利。因女婿借几万钱而对女儿面色不愉;与堂侄寿时仅赠一单衣,且竟于事后要还,可见凉薄。然少时聪慧,有苦枣之见,观虎之胆。其人颇具经济头脑,尝卖钻孔之枣,为百世诟病。死于八王之乱。

裴楷清通:他与王戎总角之时曾造访钟士季,钟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杨震关西:杨震为东汉陕西人,传出仕前课徒三千,有关西孔子之誉。览群经,兴槐市,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位列三公(司徒)。祖孙四代皆为宰相,时称“四世三公”。有四知堂,著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典由此出。参考文章:“关西孔子”杨震系列三篇:之一之二之三

丁宽易东:典出《汉书·儒林传》:丁宽从田何受易,学成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

谢安高洁:东晋名士,与王羲之等过往甚密,初坚不受禄,后因其弟遭贬,受任于桓温帐下。谋略过人,处乱不惊。尤以他谋划的“肥水之战”一役,更是名垂战史。

王导公忠:东晋山东临沂望族,与谢安并称。“合望族者,辄推王、谢”。

匡衡凿壁:西汉人,官至丞相。熟典不多说。

孙敬闭户:汉朝人。少聪,博闻强记,读书常通宵达旦。悬梁典由此出。时人称“闭户先生”。

郅都苍鹰:西汉山西人。郅都性耿直,敢直谏。行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宗室对他又恨又慎,见之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他为“苍鹰”。后人对他评价很高,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因刘荣事使窦太后衔恨,终为其所杀。

宁成乳虎:接替郅都当中尉的是宁成。史家称此公“治效郅都,其廉不如”。民谣说:“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周嵩狼抗:周嵩,字仲智,东晋人。周浚次子。为人狂放刚直,恃才自傲。典出《世说新语》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梁冀跋扈:梁冀,东汉外戚权臣。字伯卓。质帝不满梁冀骄横,称之为“跋扈将军”。冀遂进鸩杀之。贪婪恣肆,心黑手毒,害人无数。终为桓帝设谋逼死。身后家财合天下税租之半。

郗超髯参:郗超,东晋人,崇佛。髯参,“髯参军,短主薄”,桓温帐下主谋。另有“入幕之宾”典。

王珣短簿: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东晋山东临沂人(又是琅琊临沂人!王戎同乡)。时因与郗超共事并称。

伏波标柱:伏波,伏波山。漓江之滨。标注不解。

博望寻河:博望,方城县博望镇。因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高盖世,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使博望名扬中外。《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张骞,以使通大夏,还,为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博望侯。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其后使通乌孙,为大行而卒。《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李陵初诗:李陵,汉将李广孙。诗雄浑,名将风度。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阵营挑战敌军八万骑兵,力竭而降。终老未能归汉。参考文章:汉将李陵

田横感歌:田横,战国末年齐国君主田氏的族人。因不肯降汉自刎。后五百宾客共至田横墓前,且拜且哭,并凑成一曲薤露歌,聊当哀词。歌哭以后,统皆自杀。后世常称是歌为挽逝歌。田横墓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十五里,尚存。

武仲不休:《昭明文选》卷五十二、三国魏·魏文帝(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士衡患多:《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桓谭非谶: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东汉哲学家。通音律,善鼓琴,曾提出“政合于时”、“一其法度”等主张。因反对谶纬,被贬为六安郡丞,死于赴任途中。著有《新论》16篇,其中的《琴道篇》是琴学专著。已佚。

王商止讹:只有片言摘录如下:王商原为外戚,于元帝生时“拥佑太子(成帝),颇有力焉”,成帝即位后以为丞相,“甚尊任之”。“王商,宣帝舅乐昌侯王武之子。”;“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几个兄弟,王凤、王商,王音、王根4人以及侄王莽,先后担任大司马的职务。”《汉书》卷八十二《王商传》: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嵇吕命驾:命驾,于千里之外命车夫驾车。指自远方来造访,多用来形容友情深厚。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程孔:《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於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剧孟一敌:剧孟,汉代豪侠。景帝时逢七国之乱,助周亚夫三月平叛。《史记·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周处三害:周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乡中义兴水蛟、山中白额虎并称为“三害”。杀虎斩蛟后悔改,之吴郡,访二陆,修身苦学,终成晋朝大臣。

胡广补阙:胡广,东汉著名学者。举孝廉,历事东汉安、顺、冲、质、桓、灵帝。为六朝元老,居官三十余年。清廉正直,明辩是非,不畏权势,一心匡扶东汉的时局。以八十二岁高龄仙逝,灵帝亲主丧事,赐葬原陵。谥文恭候。《后汉》曰:“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后汉书》卷四十四《胡广传》: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汉安元年,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以病逊位。又拜司空,告老致仕。寻以特进征拜太常,迁太尉,以日食免。复为太常,拜太尉。……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复封故国。以病自乞。会蕃被诛,代为太傅,总录如故。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袁安倚赖:袁安,东汉汝阳汝南人,字邵公。政号严明,断狱公平,不避权贵,曾多次弹劾窦氏的专横。又《汝南先贤传》曰“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己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为“雪中高士”。惜倚赖不明。

黄霸政殊:黄霸,西汉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习律令。宣帝时,任扬州刺使、颖川太守。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

梁习治最: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农,申门亭侯。其政绩常为天下州郡之最。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在任20余年,推行了曹操的屯田制,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得“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白色的丝绸就哭泣起来,因为它可以被染成黄色,也可以被染成黑色。《吕氏春秋·疑似》则谓:“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杨朱泣岐:杨朱,世称杨子,春秋战国时魏国人。魏国的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时,不知该何去何从,情不自禁哭了起来,他说:“这就是那如果错误地迈出半步,等到觉察时已经相差千里了的地方啊!”“歧路亡羊”典也出于此。但后人多用杨朱事。三国·魏·阮籍《咏怀》:“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

朱博乌集:朱博,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议者多以为古今异制,汉自天下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独改三公,职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岁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繇时务。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佑。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愚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制。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哀帝从之,乃更拜博为御史大夫。

萧芝雉随:未明。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