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俗译》第八章
[ 作者:曾宁 朴道 转贴自:八卦科学网 点击数:4538 文章录入:朴道 ]
《道德经》俗译:第八章作者: 曾宁 朴道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俗译】
“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拋弃万物的意思。拋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拋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图片如下:
图 8.1
1. 居善地:表示“居”要善于与“地”联系起来。今人看到“居”字便会认为是“居住”之意,而居住当然得有一个“地”即地方。但老子用“居”字可能包含着更深一层的的意思。“居”为“尸”和“古”之合,包含着“盘古”的意思,即不断往过去追溯的意思。“尸”表示摆放或陈列,“古”表示所追溯到的因素,而最“古”的,即所谓第一个“古”,就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所以,“居”表示要把所追溯到的因素找到适当的位置“地”摆放好来。“古”是无中生有的意思,因为其为“十”和“口”之合。“口”表示“无”,“十”则表示“有”,也就是最初发生的那个宇宙直角坐标,老子将其称之为无隅的“大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2. 心善渊:“渊”指的是第四章中所提到的“渊”,是人心处于“无”的那种状态。老子认为,宇宙最初的因素可以从“渊”的状态中产生出来,而“渊”的状态是人以其“心法”所达至的一种境界。
3. 与善仁:“与”字是表示要拿捏好分寸,使之不偏不倚,其实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冲(中)而用之”的意思。老子认为一切都有“中”,并要求人们去找到事物的“中”。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中把“非常道”分成五个阶段,而“仁”居中。
4. 言善信:“言”为人所说的话。在研究“道”的时候,不能老去扯别的东西,而必须将“言”与“信”联系起来。“信”是“道”的动态趋势,宇宙的第一动就是第一个“信”。所以,可以用追索“信”的方式来研究“道”。老子以第二十一章整章来专门分析“信”。
5. 正善治:“正”是“止于一”的意思。所谓止于“一”,也就是要以能不能得到“一”为最终结果。而所谓“一”,指的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老子认为,“治”的结果首先就要得到“一”,其次要懂得运用箭头“一”去做一切事情。
6. 事善能:“事”通“士”,指的是推衍和造就宇宙模型。而要做到摹拟宇宙,就必须做到“能”,也就是有方法和技巧。
7. 动善时:当宇宙开始其第一动时,时间也就开始了。所以,“动”总是与“时”相联系,反过来也一样,即“时”也总是与“动”相联系。显然,当人要“动”时,也必须懂得“时”的因素,也就是要懂得选择时机。
本《〈道德经〉俗译》已以西班牙文出版:Ning Zeng, Pu Dao, Tao Te Ching, 1°ed. Dunken, Buenos Aires, 2004. ISBN: 987-02-0682-4.
本文摘自《老子文化网》
[ 作者:曾宁 朴道 转贴自:八卦科学网 点击数:4538 文章录入:朴道 ]
《道德经》俗译:第八章作者: 曾宁 朴道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俗译】
“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拋弃万物的意思。拋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拋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图片如下:
图 8.1
1. 居善地:表示“居”要善于与“地”联系起来。今人看到“居”字便会认为是“居住”之意,而居住当然得有一个“地”即地方。但老子用“居”字可能包含着更深一层的的意思。“居”为“尸”和“古”之合,包含着“盘古”的意思,即不断往过去追溯的意思。“尸”表示摆放或陈列,“古”表示所追溯到的因素,而最“古”的,即所谓第一个“古”,就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所以,“居”表示要把所追溯到的因素找到适当的位置“地”摆放好来。“古”是无中生有的意思,因为其为“十”和“口”之合。“口”表示“无”,“十”则表示“有”,也就是最初发生的那个宇宙直角坐标,老子将其称之为无隅的“大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2. 心善渊:“渊”指的是第四章中所提到的“渊”,是人心处于“无”的那种状态。老子认为,宇宙最初的因素可以从“渊”的状态中产生出来,而“渊”的状态是人以其“心法”所达至的一种境界。
3. 与善仁:“与”字是表示要拿捏好分寸,使之不偏不倚,其实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冲(中)而用之”的意思。老子认为一切都有“中”,并要求人们去找到事物的“中”。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中把“非常道”分成五个阶段,而“仁”居中。
4. 言善信:“言”为人所说的话。在研究“道”的时候,不能老去扯别的东西,而必须将“言”与“信”联系起来。“信”是“道”的动态趋势,宇宙的第一动就是第一个“信”。所以,可以用追索“信”的方式来研究“道”。老子以第二十一章整章来专门分析“信”。
5. 正善治:“正”是“止于一”的意思。所谓止于“一”,也就是要以能不能得到“一”为最终结果。而所谓“一”,指的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老子认为,“治”的结果首先就要得到“一”,其次要懂得运用箭头“一”去做一切事情。
6. 事善能:“事”通“士”,指的是推衍和造就宇宙模型。而要做到摹拟宇宙,就必须做到“能”,也就是有方法和技巧。
7. 动善时:当宇宙开始其第一动时,时间也就开始了。所以,“动”总是与“时”相联系,反过来也一样,即“时”也总是与“动”相联系。显然,当人要“动”时,也必须懂得“时”的因素,也就是要懂得选择时机。
本《〈道德经〉俗译》已以西班牙文出版:Ning Zeng, Pu Dao, Tao Te Ching, 1°ed. Dunken, Buenos Aires, 2004. ISBN: 987-02-0682-4.
本文摘自《老子文化网》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