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书之苏珊 桑塔格文选

      书籍 2005-5-21 10:41
2004年,桑塔格的名字突然被出版界提起,大量作品被译介过来。在此之前,几乎很难在国内找到她的书,只是在一些实验艺术丛书中,出现过她的《论摄影》。

最初在书店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一套三本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重点所在》以及《疾病的隐喻》。犹豫了没有买。我怕自己因为那沉重与艰涩而读不进去。后来又在学校的图书馆再次看到它们,终于得以在自己的阅读中补上重要的部分。

然后看到了很多她的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晨星和麦田等出版社……各种小说、随笔、戏剧还有其他文选。这是2005年的时候,桑塔格因为癌症已经去世。

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桑塔格的名字十几年前便为中国知识分子熟知。但当时能看到的汉译文章也仅止于《反对阐释》节译本而已。因其碰巧投合了时代思潮,苏珊·桑塔格成了人们口头上和文章中一个重要人物,虽然这个名字只被简化为一个代名词。

始终冷静。美丽。忠诚。阅读。写。

在我所能见到的有关苏珊·桑塔格照片中,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最深刻。严厉而明净的大眼睛,浅浅的笑容,带着机警的平静。留披肩发,间夹着标志性的白发。穿随意的衬衫,一手执烟,一手伏案。桌子上堆满了书籍文稿,一架老式电话。在有苏珊·桑塔格的风景里,她的智慧与敏锐让人们了解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还有的是她作为新知识分子的魅力所在。

从《重点所在》开始认识桑塔格。此前听到她的名字的时候充满敬畏。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她用高人一筹的头脑透视了许多重大文化问题。如此聪明,并且坦诚而无所畏惧。但当我真正坐下来阅读那些流动的文字时,却被某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带动起来。不停的思考,没有时间去敬畏。一旦你读进去她的文字,便会享受到思考的欢乐之中。这本题为献给诗人毕晓普的随笔集,读起来更让人感觉有文学的亲切,思辩也要随和得多。

阅读、舞蹈、戏剧、摄影或者是电影;诗人、艺人、演员或者是摄影师;关于艺术的本质、意识的真相、现代化的核心,等等。桑塔格的视角一贯的敏锐而多元,思维技巧精确而深刻。简洁而节制的文字,独树一帜。

她使用滚烫的选择性的语言,神经质的标点符号,反复无常的句子节奏烧灼人世的纷繁,挖掘晦暗深处的真相。我开始学习有距离的观看。包括与自己的距离:我看见我在看。我也在看,不单以眼睛,以摄影机,以电影,以各种影像,以语言,以脚,以身体,以音乐,以他人之在去看。播种者与种子互不相认,我心中的感激早已是无处言说了。

追随桑塔格的脚步,她把自己摆在了文字的中央,把批评变成了一种倾诉,读与写之间终于达成一种静静的交流。作品遵循现实,但不会被现实所蒙蔽,没有无所不在的保守,也没有无所不在的激进。她那种时刻审视身边一切现象的智者的清醒,足以让我们敬佩不已且心醉神迷。

  在不同人眼中,桑塔格可能是思想者、人权活动家、文化批评家、小说家、戏剧家、电影制作人、学院临时兼职教员、自由写作者。但这一切称谓以外,她更偏爱一个令人敬佩的称号:知识分子。

这个称号代表的并非一份职业而是一种承担。

在一次访问中桑塔格说起生活的困难。她没有在大学里教书。拒绝在大学里教书对她来说是一个高贵的姿势,她也许并不愿意从属於任何机构。我们不知道她为这个高贵姿势付上了多大的代价。她始终坚信自由言说,并与权力保持距离;冷静的看,呈现美好事物。世人并不知道,在桑塔格一生的大多数岁月里,她居无定所,经常入不敷出。她是一个靠教书、写作和编书维持生活的清贫知识分子。在1976年患上癌症前,她一直靠借住朋友的房子栖身纽约;因为付不起医疗保险,她是仰赖朋友的慷慨筹款,才得以同病魔搏斗,并完成了轰动一时的名著《疾病的隐喻》。

  无论在书斋里,还是奔波在世界各地的穷街陋巷或战争废墟上,她都不知疲倦又实实在在地维护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观:信仰普遍正义,承担对弱者的责任,支持多元文化,追求国际团结。

  越战时她在北越河内。她在纽约。她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出现。她在萨拉热窝出现,1993年围城时期,她在那里导演戏剧《等待戈多》。她在拉丁美洲。她承受癌症。她的生活呈现出她所相信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桑塔格仍然保持着一种文化守护者的姿态。她是那么顽强的人。1978年医生诊断她的癌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生存机会。她活了下来,多活了二十八年,并且活得美丽丰盛。从很多年前开始,她身上突发的极度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连走路都成问题,生命依靠吗啡制剂来维系。她同疾病斗争了三十年后,终于得到安宁。

71岁。纽约。冬天。死亡。
这个令我仰望的女子。她经历过荣耀、光环,还有疾病的折磨,她的去世,几乎是完美的,仿佛有某种宁静的温暖。
没什么再可以说的了,她的生命是最好的解释。《可兰经》上说,每个人都处于归途之中。关于她,可能只应该是:「在此葬了苏珊·桑塔格,1933﹣2004」。对于热爱她的读者而言,死不是永别,而是再见。
面对她,我静默。
简单的静默,这也许就是桑塔格在中国的命运。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