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 again!

Author:NIKO PublishTime:2006-5-24

因为要在月底前完成导师的课程论文,因此下午冒着高温酷暑,再次虔诚的来到798。上次的目的主要在于收集图片资料,经过归类整理已经有了些眉目。这次到访的主要目的,则是人文一点的,找些“798人”面谈。

一名年过六旬的夫人,蓝色的隐型镜片,深陷的眼窝,金黄色的卷发,还有爱辛觉罗的姓氏。

坐在她的画廊里,理所当然的要了酒,还有冷饮。我拿出事先打印好的问卷,很谦恭的开始了提问。

起初她并没有落座,只是在我们身边徘徊,对于旧建筑物的再利用这样的话题,只是本能的轻描淡写。于是,就和她聊聊她的画,这样应该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最受用的方法!

于是,聊得渐入佳境,于是她落座在我们的旁边,也上了一只烟。于是她也时而舒缓,时而激扬的谈起她的童年生活,她的父亲母亲,她的爱情观,还有她眼中的当下中国社会,当下的798现象。

她觉得:

*798的参观者与买家的比例是 10 X N : 1;

*798的管理机制僵硬官僚,打着物业的名义收取费用,可是收费与服务不成正比;

*798里的前卫艺术与行为艺术居多,学院派为少,并且两者对掐;

*做艺术家如同做商人还有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付出,都需要付出金钱和心血,至于艺术创作她觉得那是最轻松的事;

*798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静的东西太少;

*有的艺术家通过制作恶心的“作品”来恶心大众,从而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说的简单点:我不舒服,叫你们也难受!

*她觉得从小是受到父母的爱,成长中给予别人爱,如今已经暮年,仍然有一个坚持六年给予她关爱与赞美的诗人一般的 陌生人,并且为此她创作了组画,且只做留念,无意出售;

*她坚定的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她觉得文革是场游戏;

*她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事情,以至于“自己”还有“钱”成了信仰;

*她觉得艺术家不会屈从任何形式的管理,因此当价格还有环境不合适宜的时候,她会毅然的选择离开。

没想到,这样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俨然时间无多,匆匆的结帐,并且感激的致谢还有告辞。

又逛了一家陶制品店,一个舶来品首饰店,和一个路边的书商为了一本可有可无的建筑类原版书,讨价了几个回合,终究没买。但是陶制品店里的琉璃手镯买的还是相当的称心,因为酷暑之下,带在手腕,冰凉的,很舒服!

于是在黄昏的时候,有从北门进了理工的大院,漫不经心的走了良久,自己所住的橘子楼,俨然就在眼前了,同在理工上学的一个与我只有些许曲折亲戚关系的妹子,前些时候吃饭的时候第一次告诉我她们称那三驼橘红色的楼为橘子楼,顿时感觉很温暖,毕竟是属于本科小女生的矫情,但是,但是我还是很难理直气壮的说:我住橘子楼,就是三环把角那的几栋楼。窝心的一塌糊涂......

我觉得:

*不针对798里的个人现象来评说,仅仅是对于整个798艺术工厂,里面的东西,少有出彩,也可能是个人审美的差异巨大,但是在我看来,对于来到798消费的人来说:1.有品位,荷包也够鼓的人,可能由于嫌弃多数艺术品粗糙的做工还有简陋的思想以及膨胀的价格,从而选择放弃;2有荷包,但是没品位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来,行画的价格可能更能吸引他们,其实爆发户的拣便宜心态更明显;3.旁观者.。总的来说,高不成底不就,是现实798的状态。

源自:设计相关

全部分类中有 1 篇日志 | 每页显示 1

Comments

{CommentAuthor} at {CommentTime}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
Powered by YIYO--F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