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雨情》

      文思 2005-6-24 11:41
近日看《江山风雨情》,得以了解明朝最后时刻的风雨飘摇与复杂斗争,内心激荡不已,不能平复。

在大明皇朝,积弊久远,积重难返,魏阉东厂干政乱政,残杀忠良。国家国库空虚,流民四起。大明朝内有反民抗争之忧,外有皇太极清军环伺之患。崇祯皇帝临危受命,一心中兴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

其心不小,其志可嘉!

但是崇祯此人多疑,小气,阴森而刚愎自用,作为一平常人倒也罢了,偏偏身在其位的却是掌控天下生杀大权的帝王之位,所以作为帝王之术,这些都是亡国的祸种。朝堂上天威震动,百官趋相奉承,见风使舵。就连饱读诗书的如洪承畴人等,空有经国济世之才,当崇祯之政也只能观颜察色,曲意逢迎。逆耳之忠言只能是口衔降书的范仁宽的人头。“君臣一心,振兴大明”是崇祯经常挂在口头的号召,然而这个君臣一心是逼出来的,挂在唇上的口号,所以振兴大明只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说到崇祯,则应该小论一下远在关外的大清朝皇帝皇太极。此人英名神武,知人善用,在历史上是百年难得一出的政治家,好读《三国》,深知汉人猜忌心重,小施反间计,便令得崇祯狐疑猜忌,杀袁崇焕而自毁长城。疑心,令曹操杀蔡瑁、张允。崇祯杀袁崇焕,也是缘于疑忌吧?

然而果真是中计了么?!曹操杀蔡瑁、张允,为蒋干所误,将二人拖出后即便后悔,乃悟“中计”;崇祯将袁崇焕打入大牢及至凌迟处死,前后时间长达数月,以崇祯的智商,如何不知是计?但袁崇焕位高权重,人心所向。祖大寿愤而降清,崇祯圣旨急召而不还,袁蛮子一封书信即令祖大将军幡然回军。此点如何不令崇祯犯忌?!作为崇祯皇帝,面子问题高于一切,先前施于袁崇焕的恩,已累积成可怖的无以复加的恨意,整整一千二百刀的凌迟极刑,刀刀勾勒出崇祯的阴狠毒辣,开创了大明毒刑的历史新高!

-袁崇焕被处死于午门市口,其肉被北京城愚民分食,作为大明朝的顶梁柱,镇守山海关这个明朝最后防线的主心骨,一代忠良,落得如此下场,不由不令人扼腕悲泣!

君昏臣庸,犬儒当道。关山破碎,壮士含冤。

然而,洪承畴的命运又是如何呢?洪公养光韬晦,深藏而不露,委曲求全,得以在魏阉当道时虚与委蛇保以全身,崇祯朝也是尽敛其芒,万事圆滑中庸。但崇祯杀袁崇焕,明朝危亡在夕,此人力排众议,挺身而出,献出五省连剿方略,深得崇祯欢心,委任五省总督,执行剿除高李义军行动,大获全胜,崇祯更是倚仗,命其镇守山海关。洪果不负厚望,击溃清军,但却循袁公“以战求和”方略,暗中请皇帝媾和。这里可见皇太极的军事才能,一面同意媾和,一面挥军夜袭锦州城,一举擒获洪承畴,委以上宾之礼,成功使之投诚。

从这里看袁公,洪公的命运,二者皆有经世之能,治世之才,却一个杀,一个降,远远的离开了大明朝。崇祯之错么?有,但也未必尽然!崇祯是个难得的勤奋皇帝,勤于朝政之事,不近女色,常常是日理万机,夜以继日,难得有一个安心之枕。换做别的朝代,倒未必是个昏君,然大明自万历朝下半叶至天启朝,年年天灾人祸,苛政税赋,早使这个国家饿殍遍野,哀鸿满天,流民纷纷揭竿而起,国家又穷,内又混乱,外有强敌肆虐,千疮而百孔,虽崇祯一人无回天之力!加之自毁了镇守北方防线的长城,姑息了南方起义的老虎,终于亡国。

李闯的失败是对于义军进京后的管束散漫,攻城易,守城难!他还没有做好治理天下的准备。

吴三桂是彻头彻尾的枭雄,一条两头蛇,他的前方总是有两条路,要陈圆圆还是要崇祯的信任?投闯军还是投清军?自立为王还是逆反大清?他总是在犹豫着,徘徊着进行双向选择,他是个机会主义者,没有义无反顾,没有忠奸善恶,有的只是待价而沽,进行最有利的投资,押宝,纵是骂声一片也在所不惜,够执迷!

江涸山崩,风停雨歇,惟有一个情字还在!


图片如下: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