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夫庙逸事

      虚无缥缈的心情 2005-11-1 16:43

 

上个周末回了一次家,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和爷爷奶奶谈起了村边的那座庙。

 那庙宇坐落在马路和剡溪中间的一个高地上,不大。从我记事以来,这庙宇被推倒、重建了好几次,可每次重修,或许是因为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也或者是因为庙里的神袛们意识到占用太多土地不好,都未像其他庙宇般扩大地盘,一直坚守着那两间平房。

 突发奇想,想探究一下那庙里神袛的来历,就问起了爷爷奶奶。奶奶一直强调着,庙里的神是确有其人,但是确一直说不出这个典故。爷爷看奶奶无话说了,就跟我说了起来,而且还强调,那是他小时候听老人说起来的。 相传南宋,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镇守镇海关(当时叫什么关,我不清楚)时,这一带闹饥荒。一押粮官押粮路经此地,发现村面个个面黄肌瘦,夸张的说来,也许是连树皮草根都没的吃了;恻隐之心大发,于是将所押解的军粮发送给了村民。村民自然得救了。

从历史上来看,押粮官的做法很有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不但赦免罪行,而且还对其进行表彰;而另一种则是因冒犯军法,而受牢狱之灾甚至被判死刑。很不幸,这位押粮官碰到的是后者。我无意对这个处罚说点什么,毕竟君主或者其上司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意见,都是不应该被责难的;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即使是犯法了,但只要对其有好处,还是会被当成是功臣的。于是,那押粮官被处决后,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村附近的一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建庙的那山头,也被后人称为庙山尖头。 那押粮官具体叫什么,我说不上来。依稀记得刚认字时,看到庙里的帘上写着“盧公庙”;童年里模糊的记忆,似乎并不能作为考证的依据。而爷爷,说的却是胡公庙。

且不管是卢公庙,亦或是胡公庙;现在流传开来的却是叫“招夫庙”,而庙址也已经不再是庙山尖头上了,却在剡溪边上的一个平台上。 庙址的变更,倒也听爷爷说起。相传建庙几年后,突然有一年发了大水。泛滥的洪水将庙山尖头上的“卢公庙”冲了下来,小庙随着水漂啊漂,漂到了剡江边一个突起的平台上,就停止了。村民以为卢公喜欢此地,于是就将庙址迁移至此了。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情,都想把它圆满化、浪漫化。比方说,僧人请观音像去日本,途径普陀山,因碰到暴风雨,就认为观音菩萨不愿北上,就在普陀山上建寺庙,以为观音道场。所以,庙名和庙址的变更,就我的估计,也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却是我对改庙名的yy了。 被水冲走了庙宇,这个传出去肯定是不光彩的;虽然当时的木结构房子是很有可能被漂走的。若论至文过饰非,国人还是有一套的。于是那洪水就被渲染成龙王招亲;而那随水漂去的卢公就入选了。具体是入赘还是招亲,这个倒不甚清楚,只是庙里又多了一座女性的神袛,村里人把她尊为“王娘娘”,说是龙王的女儿。而因为新的庙址正对着剡江,似乎这种说话也比较能自圆其说了。后来,为了印证着一招亲的说话,庙名也因此改为了“招夫庙”;而一直传下来说,后来几次洪水——甚至更大的——都没有再淹过这座庙。 原本以为故事这样就结束了,没想到后来庙里又增加了以为女性神袛,村民们把她尊为“李娘娘”,她是一位神医。为什么把她供奉在招夫庙里,我着实无法了解。虽然庙三个神袛中间,卢公居中,王娘娘和李娘娘分居两侧;但一直以来,李娘娘和另外两位神袛之间都是有架子给分开的。所以可见,“李娘娘”并不是卢公的妻子。

因为新庙址就在宁波去溪口的公路边上,所以这庙就命运多舛了。每逢政府要求破除迷信、砸四旧、加强宗教管理时,这庙就被强制拆了。而每次风头一过,这庙宇就又建了起来。我无意对政策发表评论,只是作为当地村民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否有必要老是去干涉呢? 另外传闻,庙里又多了一位小公子,呵呵,莫非就是卢公和王娘娘的结晶?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