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间概念在语言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张 辉
(原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4期 )
一、 空间概念的基本组成成分
Lyons(1977:690)指出,空间概念有两个层面构成。 在人类体验世界的过程中, 由于人受到自己的身体结构,神经生理器官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垂直性(verticality) 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最为显著的空间层面。心理学家Gibson(1969:37b) 指出空间的上下层面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根植于地球引力之中。从感知的角度讲,物体有上下端之分, 其中隐含着上下平面的作用. 从语言上讲,上下层面也是空间概念中的基本层面。
人类在水平平面上不像垂直平面那样固定。人的身体结构有前后之分, 其感知器官所面对的是前,而背着的则是后,所以这个不对称的前后平面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语言上讲,前后平面是一个次要层面。
我们在指明左右平面时, 没有明显的方向性, 判别左右得依靠事先确定的前后层面。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上下和前后层面不仅有方向性, 还有两极性。我们在感知事物时,向上和向前是正的,而向下和向后则是负的。一言以蔽之,空间的方向性与两极性都与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地球引力有关。
Miller和Johnson-Laird(1976)指出,这种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 和拟人观(anthropomorphism)"编织"在人类语言的结构中, 语言反映了人类的生物构造, 其自然环境和运动方式。我们的日常经验很明显地体现在语言结构中。 虽然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交际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在真实世界的范围之内起作用的。 语言不仅受到大脑的制约 , 也受到观察和认识现实的制约。 我们的眼睛, 耳朵和身体的结构是独立于我们的语言能力的, 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 既然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 因此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语言的结构。(Haiman 1985。 沈家煊1993)
二、 空间概念在人类概念系统中的基本性
概念不仅左右着科学研究的思维, 而且还左右着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维,它们是我们感知世界,解决问题和与人的交际的基础。人的概念系统在日常的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怎样发挥着作用的呢? Lakoff和Johnson(1980) 认为,我们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和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隐喻的问题, 而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它的措辞, 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 那么用来理解概念的概念是什么呢? 即我们的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有一组概念, 无需任何的隐喻人们就能"直接"理解它们, 这一组概念就是简单的空间概念。
关于空间概念的基本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空间概念是人理解其它概念的基础之一; 二是从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的角度, 证实空间概念是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
如上所述, 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地球引力等因素使人形成了上下, 前后等空间概念,这些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不断与周围的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样形成的概念从根本上讲是我们所赖依生存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描绘地更加精细。 例如我们的感情经历远远不如空间概念描写得精细, 而我们通常用描写精细的概念来理解描写不那么精细的概念, 即我们用空间概念来理解非空间概念。 例如:
(1) a, Harry is in the kitchen。
b, Harry is in the Elks。
c, Harry is in love。
句a中的"in"概念直接形成于人的空间概念, 而句b和c中的"in"概念则是隐喻性的概念, 其分别属于社会团体和情感状态。 对这两个隐喻性概念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in"的空间概念的理解。
从发生认识学的角度,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1972) 认为在认识形成的最初阶段----感知运动(sensori-motor)阶段, 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 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儿童所不能意识到的。 随着身体和智力的不断发展, 到一,二岁时, 主体的活动不再以自身为中心了, 身体开始被看作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 主体的活动也得到协调, 使客体发生了位移。 只要这些位移被协调起来, 逐步加工成"位移群",这样客体就具有确定的先后次序, 获得了一定的时间永久性, 这种因果关系逐步形成了儿童的空间概念。 由此可见, 空间概念是儿童认识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
这种空间概念的基本性决定了其在概念结构或语义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笔者将在第三节触及到这个问题, 第四节中再详论。
三、 空间概念,象似性与语言结构
象似性(iconicity)的问题在国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Haiman 1985), 国内已有人介绍了句法的象似性问题(沈家煊 1993), 研究表明象似性明显地存在于语法, 语义, 声调, 语序和词汇之中。 Verhaar(1985) 认为象似性分为二类: 其一是语码与真实世界直接同构(isomorphic); 其二是语码不与真实世界直接同构, 而是与语言系统内部的某些方面具有同构性,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自同构(automorphism), 下面笔者就与空间概念有关的象似性问题作一论述, 并以此说明空间概念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首先, 我们讨论一下第二类象似性----自同构。 Greenberg(1985)认为时间,空间和语篇所指(deixis)通常被映现到同一组指示代词上去, 这一同样的代词形式可以表示第一人称, 靠近说话人和最近将来, 因为这两个范畴有相似的结构, 这种象似性是由于空间范畴隐喻性地延伸到其它的诸如时间和" 语篇空间"( discourse space)这样更抽象的范畴中去了。 这说明这种象似性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同构, 而不是与真实世界同构, 就这一点而言, 语言形式并非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反映人的概念系统。 因此Lee (1988) 强调指出象似性是符号和其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 语言形式在很大地程度上仅临摹概念系统所反映的真实世界的特征。 Talmy(1978)讨论了"图形"(figure)与"境界"(ground) 这一对空间概念向时间概念的延伸, 他认为"图形"在空间中就是正在移动或概念上可移动的点, 其路径和位置被认为是一个变量, 其价值就是显著性(salience); 境界是一个参照点, 在参照框架内有静止的背景, 依据此背景, 可标明图形的路径和位置。 例如我们用"F"和"G"分别表示图形和境界。 下面两句的意义绝非相同。
The bike (F) is near the house。 (G)
The house (F) is near the bike。(G)
我们现在来看看"图形"与"境界"可从空间中物体的相对位置延伸至时间中事件的相对位置, 这种现象Talmy称为空间一时间同源性( spatio-temporial homologies) 例如:
He exploded (F) after he touched the button(G)。
实际上,空间概念不仅向时间概念延伸, 也向其它的概念域延伸, 关于这一点Jackendoff 的"概念语义学"作了详细的论述。
第一类象似性主要指语言的形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 如前所述, 就空间概念而言, 由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作用, 我们的空间概念有明显的上下, 前后的方向性和两极性。空间概念的两极性决定着我们所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东西。 相应地,语言便有更多的词汇来区分我们身体的前半面, 而不是后半面。 许多语言对我们身体的后半面都有一个概括性的词, 而对前半面却没有(Andersen 1978)。 例如, 说英语的人可以说"My nose itches" 或"My stomach itches"。 但不能说: "My front itches。"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体的后半面却没作相应的区分, 只可说:"My back itches。" 汉语也是一样的。
由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概念化促成了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因此描写同一关系的不同语言结构可能是不同概念化的结果。 汉语和英语在描写空间关系时, 语言结构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汉语使用参照物来确定焦点物。 例如:
书在箱子的里头。
在上句中, "书"是焦点物, 而"箱子" 则是参照物。 在人们指明一个物体的位置时, 焦点物是射体(trajector), 而参照物是界标(landmark), 这句话说明了射体在界标的内部(Langacker 1988)。 另外, 正如Talmy(1983)指出的, 说汉语的人通常用几何关系把焦点物和参照物作系统的组合, 焦点物的图形一般被看作一个点, 而"箱子"这个参照物的图形则被看作一个三维空间的封闭体, 这就是说汉语在表达空间概念时采用了二步法, 即首先"在"指明一般的空间关系, 然后采用"整体----部分"的顺序, 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个空间关系。
表达同样的空间关系时, 英语则用介词"in"来指出焦点物和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
The book is in the box。
空间关系在这两个不同语言中进行了不同的概念化, 从而导致了语言结构的差别。 汉语使用了透明的二步法来说明焦点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英语使用了一步法, 用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 来说明这样同一的空间关系。
四、 空间概念在语义理论中的地位与扩展
由于空间概念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和人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 这些概念成为一些现代语义理论的基础。 J.S. Gruber在其一九六五年的博士论文<<词汇关系的研究>>中, 提出了一个带有施事(agent)和客体(theme)的格系统, 其主要思想是具体的位置格(locative), 由具体的处所或起点(source) 和终点( goal) 来表达, 其它的语义领域如感受(experiential)和受惠(benefactive) 则由抽象的处所, 起点和终点来表达。
Anderson(1971)在其著作<<格语法:处所理论刍议>>中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除了施事和宾语外,名词与动词联系起来的格角色(case roles)都可归纳为处所或起点与终点。处所, 起点和终点可用在具体的意义上, 来表达空间概念, 也可在抽象意义上,函盖其它的语义领域, 如感觉, 情感和认知, 财产拥有和转换等。
受Gruber和Anderson 观点的影响, Jackendoff(1983,1990)在其提出的, 且日趋成熟的"概念语义学"(conceptual semantics) 理论框架中, 也把空间概念作为"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的基础。 他把这一组空间概念称为独立的, 有理据的空间概念的" 代数", 为我们解释更大范畴的语义场( semantic fields)提供了一把钥匙。 这一方法论的心理依据是, 我们的大脑不会凭空构造出抽象的概念, 抽象的概念必须是空间概念的扩展或延伸。
Jackendoff提出这种空间概念向其它语义场的扩展是概念中的关系之一, 称之为"跨场概括"(cross-field generalization), 这种关系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下位关系(hyponymy)和反义关系一样, 但它更具有语言学的意义, 因为"跨场概括"在词汇的组合和概念的组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个最基本的表示空间语义场的次语义场(subfields)分别是: GO(X,P), BE (X,L) 和STAY(X,L), 它们中的"X"表示主体, P和L 分别表示路径( path) 和处所(location), GO, BE和STAY全都大写表示概念或称为语义函数, 这三个公式分别表示例(4)中的a,b,c三组。
(4)a, The train traveled from Detroit to Cincinnati。
The hawk flew over the prairie。
A Meteor hurtled towards the earth。
b, Max was in Africa。
The cushion lay on the couch。
The statue stands in the woods。
c, The bacteria stayed in his body。
Stanley remained in Africa。
Bill kept the book on the shelf。
例(1)中的a组的句子的主体, 经过路径而到达终点。 b组表示物体的所处位置。 c组虽也表示所处位置, 但有两点与b组不同: 一是c组不能指定一时间点; 二是它可作为"What happened was that"的补语, 试比较:
What happened was that Stanley remained in Africa。
What happened was that* Max was in Siberia。
另外空间概念GO(X,P)和STAY(X,L)表示事件(event), 而BE(X,L)则表示状态。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三种空间概念是如何向其它语义场扩展的。 请看例(5) 中a,b组的句子。
例(5) a, Harry gave the book to the library。
Charlie bought the lamp from Max。
Willie inherited a million dollars。
b, The book belonged to the library。
Max owned an iguana。
Bill had no money。
我们可以看到例(4)和例(5)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Gruber认为这种相似实际上就是空间概念GO(X,P), BE(X,L)和STAY(X,L)在其它语义场的表现。 为了区别不同的语义场, Jackendoff用两个场修饰语( field modifier) "positional" 和"possessional" 分别表示空间语义场和财产转换语义场。
如下面的公式所示:
GO posit (THE TRAIN, [FROM(DETROIT) TO CINCINNATI)])。
GO poss (THE BOOK, [FROM (HARRY) TO (THE LIBRARY)])。
用同样的方法, 我们还可用场修饰语"Identificational"来表示另一语义场, 即表示事物性质的语义场。 例如:
(6) The coach changed from a handsome young man into a pumpkin。
我们可把例(6)表示如下:
GO Ident (THE COACH,[FROM ( A HANDSOME YOUNG MAN) TO (A PUMPKIN)])。
场修饰语"positional", "Possessional" 和 "Identificational" 与基本的空间概念GO, BE 和 STAY结合起来, 表达了重要的语义和概念区别。
语言中语义场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偶然, 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的跨场概括是概念间关系的普遍原则之一。
隐喻也是跨场概括的应用, 因为在隐喻中, 一个语义场被"嫁接"到另一语义场中, 由此引起的美学效应则部分地是由于感知者本人重新以新的方式建构其熟悉的语义场。 但隐喻中的跨场概括与空间概念的跨场概括不同, 前者在概念上是非自然的(unnatural), 而后者则是自然的, 是儿童生理和智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中所持的观点与皮亚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皮亚杰(Piaget, 1972)强调"跨场概念"的非语言的本质, 表明了包含这些概念的儿童推理和描述情景的能力, 后来发展成为把这些概念付诸实际应用的能力。
皮亚杰探讨了逻辑推理的性质, 认为逻辑不是思维的基础, 而是儿童长期推理发展序列中的最后一步。这一序列的初始阶段则是利用守恒和同一性原则(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and identity)来感知和操纵物质世界。 通过不断地抽象化过程, 儿童逐步发展起来了理解其不完全感知或不直接介入的情景的能力。最终儿童能学会理解完全独立于观察者的情境, 并且还可学会扩展到其经历之外的任何情景。例如儿童要理解财产转换概念场, 就必须事先理解和掌握空间概念GO(X,P), BE(X,L) 和STAY(X,L), 并且还要意识到, 同样的组合原则也可应用到财产转换这样对儿童不熟悉的概念场中, 儿童一旦获得这种意识, 财产转换概念就基本上确立了。
综上所述, 分析和研究语言会为我们提供认知扩展的重要信息。有些语言上的扩展好像是没有理据的, 但如果从认知上看就是有理据的了, 它们构成了人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研究物质世界人的内在概念, 包括空间概念, 以及概念结构怎样从具体的扩展到更抽象的概念场, 为我们探索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书目:
Anderson, J.M. (1971) The grammar of case: Towards a localistic theory CUP.
Gibson, E ( 1969 ) 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Greenberg, J. (1985) Some iconic relationships among placer, time and
discourse deixis. In Haiman 1985.
Gruber, J.S. (1965) Studies in Lexical relation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Haiman, J.(ed.)(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Benjamins.
Jackendoff,R. (1977) Toward a cognitively viable semantics. In C. Rameh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IT Press.
------------ (1990) Semantic structure. MIT Press.
Lakoff, G and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W. (1988) A view of linguistic semantics. In Brygida
Rudzka-Ostyn(ed.)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ee, M. (1988)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the world. In J. H. Hawkins
Explaining Language Universals. CUP.
Lyons, J. (1977) Semantics. Vol. 2 CUP.
Miller,G and P.N. Johnson-Laird ( 1976) .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 1972 )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Talmy, L (1978)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 In Jeseph. H.
Greenberg(ed.)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4 Syntax.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In H.L. Pick and L. P.
Acredoolo ( eds. ) 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Y: Plenum Press.
Verhaar, John (1985) Iconicity and hierarchy. in Studies in Language.No.3
张辉 ( 1997 ) 关于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一致性的问题 <<外语研究>>2期
张 辉
(原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4期 )
一、 空间概念的基本组成成分
Lyons(1977:690)指出,空间概念有两个层面构成。 在人类体验世界的过程中, 由于人受到自己的身体结构,神经生理器官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垂直性(verticality) 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最为显著的空间层面。心理学家Gibson(1969:37b) 指出空间的上下层面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根植于地球引力之中。从感知的角度讲,物体有上下端之分, 其中隐含着上下平面的作用. 从语言上讲,上下层面也是空间概念中的基本层面。
人类在水平平面上不像垂直平面那样固定。人的身体结构有前后之分, 其感知器官所面对的是前,而背着的则是后,所以这个不对称的前后平面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语言上讲,前后平面是一个次要层面。
我们在指明左右平面时, 没有明显的方向性, 判别左右得依靠事先确定的前后层面。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上下和前后层面不仅有方向性, 还有两极性。我们在感知事物时,向上和向前是正的,而向下和向后则是负的。一言以蔽之,空间的方向性与两极性都与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地球引力有关。
Miller和Johnson-Laird(1976)指出,这种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 和拟人观(anthropomorphism)"编织"在人类语言的结构中, 语言反映了人类的生物构造, 其自然环境和运动方式。我们的日常经验很明显地体现在语言结构中。 虽然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交际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在真实世界的范围之内起作用的。 语言不仅受到大脑的制约 , 也受到观察和认识现实的制约。 我们的眼睛, 耳朵和身体的结构是独立于我们的语言能力的, 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 既然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 因此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语言的结构。(Haiman 1985。 沈家煊1993)
二、 空间概念在人类概念系统中的基本性
概念不仅左右着科学研究的思维, 而且还左右着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维,它们是我们感知世界,解决问题和与人的交际的基础。人的概念系统在日常的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怎样发挥着作用的呢? Lakoff和Johnson(1980) 认为,我们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和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隐喻的问题, 而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它的措辞, 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 那么用来理解概念的概念是什么呢? 即我们的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有一组概念, 无需任何的隐喻人们就能"直接"理解它们, 这一组概念就是简单的空间概念。
关于空间概念的基本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空间概念是人理解其它概念的基础之一; 二是从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的角度, 证实空间概念是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
如上所述, 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地球引力等因素使人形成了上下, 前后等空间概念,这些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不断与周围的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样形成的概念从根本上讲是我们所赖依生存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描绘地更加精细。 例如我们的感情经历远远不如空间概念描写得精细, 而我们通常用描写精细的概念来理解描写不那么精细的概念, 即我们用空间概念来理解非空间概念。 例如:
(1) a, Harry is in the kitchen。
b, Harry is in the Elks。
c, Harry is in love。
句a中的"in"概念直接形成于人的空间概念, 而句b和c中的"in"概念则是隐喻性的概念, 其分别属于社会团体和情感状态。 对这两个隐喻性概念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in"的空间概念的理解。
从发生认识学的角度,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1972) 认为在认识形成的最初阶段----感知运动(sensori-motor)阶段, 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 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儿童所不能意识到的。 随着身体和智力的不断发展, 到一,二岁时, 主体的活动不再以自身为中心了, 身体开始被看作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 主体的活动也得到协调, 使客体发生了位移。 只要这些位移被协调起来, 逐步加工成"位移群",这样客体就具有确定的先后次序, 获得了一定的时间永久性, 这种因果关系逐步形成了儿童的空间概念。 由此可见, 空间概念是儿童认识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
这种空间概念的基本性决定了其在概念结构或语义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笔者将在第三节触及到这个问题, 第四节中再详论。
三、 空间概念,象似性与语言结构
象似性(iconicity)的问题在国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Haiman 1985), 国内已有人介绍了句法的象似性问题(沈家煊 1993), 研究表明象似性明显地存在于语法, 语义, 声调, 语序和词汇之中。 Verhaar(1985) 认为象似性分为二类: 其一是语码与真实世界直接同构(isomorphic); 其二是语码不与真实世界直接同构, 而是与语言系统内部的某些方面具有同构性,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自同构(automorphism), 下面笔者就与空间概念有关的象似性问题作一论述, 并以此说明空间概念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首先, 我们讨论一下第二类象似性----自同构。 Greenberg(1985)认为时间,空间和语篇所指(deixis)通常被映现到同一组指示代词上去, 这一同样的代词形式可以表示第一人称, 靠近说话人和最近将来, 因为这两个范畴有相似的结构, 这种象似性是由于空间范畴隐喻性地延伸到其它的诸如时间和" 语篇空间"( discourse space)这样更抽象的范畴中去了。 这说明这种象似性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同构, 而不是与真实世界同构, 就这一点而言, 语言形式并非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反映人的概念系统。 因此Lee (1988) 强调指出象似性是符号和其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 语言形式在很大地程度上仅临摹概念系统所反映的真实世界的特征。 Talmy(1978)讨论了"图形"(figure)与"境界"(ground) 这一对空间概念向时间概念的延伸, 他认为"图形"在空间中就是正在移动或概念上可移动的点, 其路径和位置被认为是一个变量, 其价值就是显著性(salience); 境界是一个参照点, 在参照框架内有静止的背景, 依据此背景, 可标明图形的路径和位置。 例如我们用"F"和"G"分别表示图形和境界。 下面两句的意义绝非相同。
The bike (F) is near the house。 (G)
The house (F) is near the bike。(G)
我们现在来看看"图形"与"境界"可从空间中物体的相对位置延伸至时间中事件的相对位置, 这种现象Talmy称为空间一时间同源性( spatio-temporial homologies) 例如:
He exploded (F) after he touched the button(G)。
实际上,空间概念不仅向时间概念延伸, 也向其它的概念域延伸, 关于这一点Jackendoff 的"概念语义学"作了详细的论述。
第一类象似性主要指语言的形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 如前所述, 就空间概念而言, 由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作用, 我们的空间概念有明显的上下, 前后的方向性和两极性。空间概念的两极性决定着我们所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东西。 相应地,语言便有更多的词汇来区分我们身体的前半面, 而不是后半面。 许多语言对我们身体的后半面都有一个概括性的词, 而对前半面却没有(Andersen 1978)。 例如, 说英语的人可以说"My nose itches" 或"My stomach itches"。 但不能说: "My front itches。"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体的后半面却没作相应的区分, 只可说:"My back itches。" 汉语也是一样的。
由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概念化促成了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因此描写同一关系的不同语言结构可能是不同概念化的结果。 汉语和英语在描写空间关系时, 语言结构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汉语使用参照物来确定焦点物。 例如:
书在箱子的里头。
在上句中, "书"是焦点物, 而"箱子" 则是参照物。 在人们指明一个物体的位置时, 焦点物是射体(trajector), 而参照物是界标(landmark), 这句话说明了射体在界标的内部(Langacker 1988)。 另外, 正如Talmy(1983)指出的, 说汉语的人通常用几何关系把焦点物和参照物作系统的组合, 焦点物的图形一般被看作一个点, 而"箱子"这个参照物的图形则被看作一个三维空间的封闭体, 这就是说汉语在表达空间概念时采用了二步法, 即首先"在"指明一般的空间关系, 然后采用"整体----部分"的顺序, 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个空间关系。
表达同样的空间关系时, 英语则用介词"in"来指出焦点物和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
The book is in the box。
空间关系在这两个不同语言中进行了不同的概念化, 从而导致了语言结构的差别。 汉语使用了透明的二步法来说明焦点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英语使用了一步法, 用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 来说明这样同一的空间关系。
四、 空间概念在语义理论中的地位与扩展
由于空间概念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和人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 这些概念成为一些现代语义理论的基础。 J.S. Gruber在其一九六五年的博士论文<<词汇关系的研究>>中, 提出了一个带有施事(agent)和客体(theme)的格系统, 其主要思想是具体的位置格(locative), 由具体的处所或起点(source) 和终点( goal) 来表达, 其它的语义领域如感受(experiential)和受惠(benefactive) 则由抽象的处所, 起点和终点来表达。
Anderson(1971)在其著作<<格语法:处所理论刍议>>中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除了施事和宾语外,名词与动词联系起来的格角色(case roles)都可归纳为处所或起点与终点。处所, 起点和终点可用在具体的意义上, 来表达空间概念, 也可在抽象意义上,函盖其它的语义领域, 如感觉, 情感和认知, 财产拥有和转换等。
受Gruber和Anderson 观点的影响, Jackendoff(1983,1990)在其提出的, 且日趋成熟的"概念语义学"(conceptual semantics) 理论框架中, 也把空间概念作为"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的基础。 他把这一组空间概念称为独立的, 有理据的空间概念的" 代数", 为我们解释更大范畴的语义场( semantic fields)提供了一把钥匙。 这一方法论的心理依据是, 我们的大脑不会凭空构造出抽象的概念, 抽象的概念必须是空间概念的扩展或延伸。
Jackendoff提出这种空间概念向其它语义场的扩展是概念中的关系之一, 称之为"跨场概括"(cross-field generalization), 这种关系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下位关系(hyponymy)和反义关系一样, 但它更具有语言学的意义, 因为"跨场概括"在词汇的组合和概念的组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个最基本的表示空间语义场的次语义场(subfields)分别是: GO(X,P), BE (X,L) 和STAY(X,L), 它们中的"X"表示主体, P和L 分别表示路径( path) 和处所(location), GO, BE和STAY全都大写表示概念或称为语义函数, 这三个公式分别表示例(4)中的a,b,c三组。
(4)a, The train traveled from Detroit to Cincinnati。
The hawk flew over the prairie。
A Meteor hurtled towards the earth。
b, Max was in Africa。
The cushion lay on the couch。
The statue stands in the woods。
c, The bacteria stayed in his body。
Stanley remained in Africa。
Bill kept the book on the shelf。
例(1)中的a组的句子的主体, 经过路径而到达终点。 b组表示物体的所处位置。 c组虽也表示所处位置, 但有两点与b组不同: 一是c组不能指定一时间点; 二是它可作为"What happened was that"的补语, 试比较:
What happened was that Stanley remained in Africa。
What happened was that* Max was in Siberia。
另外空间概念GO(X,P)和STAY(X,L)表示事件(event), 而BE(X,L)则表示状态。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三种空间概念是如何向其它语义场扩展的。 请看例(5) 中a,b组的句子。
例(5) a, Harry gave the book to the library。
Charlie bought the lamp from Max。
Willie inherited a million dollars。
b, The book belonged to the library。
Max owned an iguana。
Bill had no money。
我们可以看到例(4)和例(5)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Gruber认为这种相似实际上就是空间概念GO(X,P), BE(X,L)和STAY(X,L)在其它语义场的表现。 为了区别不同的语义场, Jackendoff用两个场修饰语( field modifier) "positional" 和"possessional" 分别表示空间语义场和财产转换语义场。
如下面的公式所示:
GO posit (THE TRAIN, [FROM(DETROIT) TO CINCINNATI)])。
GO poss (THE BOOK, [FROM (HARRY) TO (THE LIBRARY)])。
用同样的方法, 我们还可用场修饰语"Identificational"来表示另一语义场, 即表示事物性质的语义场。 例如:
(6) The coach changed from a handsome young man into a pumpkin。
我们可把例(6)表示如下:
GO Ident (THE COACH,[FROM ( A HANDSOME YOUNG MAN) TO (A PUMPKIN)])。
场修饰语"positional", "Possessional" 和 "Identificational" 与基本的空间概念GO, BE 和 STAY结合起来, 表达了重要的语义和概念区别。
语言中语义场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偶然, 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的跨场概括是概念间关系的普遍原则之一。
隐喻也是跨场概括的应用, 因为在隐喻中, 一个语义场被"嫁接"到另一语义场中, 由此引起的美学效应则部分地是由于感知者本人重新以新的方式建构其熟悉的语义场。 但隐喻中的跨场概括与空间概念的跨场概括不同, 前者在概念上是非自然的(unnatural), 而后者则是自然的, 是儿童生理和智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中所持的观点与皮亚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皮亚杰(Piaget, 1972)强调"跨场概念"的非语言的本质, 表明了包含这些概念的儿童推理和描述情景的能力, 后来发展成为把这些概念付诸实际应用的能力。
皮亚杰探讨了逻辑推理的性质, 认为逻辑不是思维的基础, 而是儿童长期推理发展序列中的最后一步。这一序列的初始阶段则是利用守恒和同一性原则(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and identity)来感知和操纵物质世界。 通过不断地抽象化过程, 儿童逐步发展起来了理解其不完全感知或不直接介入的情景的能力。最终儿童能学会理解完全独立于观察者的情境, 并且还可学会扩展到其经历之外的任何情景。例如儿童要理解财产转换概念场, 就必须事先理解和掌握空间概念GO(X,P), BE(X,L) 和STAY(X,L), 并且还要意识到, 同样的组合原则也可应用到财产转换这样对儿童不熟悉的概念场中, 儿童一旦获得这种意识, 财产转换概念就基本上确立了。
综上所述, 分析和研究语言会为我们提供认知扩展的重要信息。有些语言上的扩展好像是没有理据的, 但如果从认知上看就是有理据的了, 它们构成了人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研究物质世界人的内在概念, 包括空间概念, 以及概念结构怎样从具体的扩展到更抽象的概念场, 为我们探索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书目:
Anderson, J.M. (1971) The grammar of case: Towards a localistic theory CUP.
Gibson, E ( 1969 ) 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Greenberg, J. (1985) Some iconic relationships among placer, time and
discourse deixis. In Haiman 1985.
Gruber, J.S. (1965) Studies in Lexical relation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Haiman, J.(ed.)(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Benjamins.
Jackendoff,R. (1977) Toward a cognitively viable semantics. In C. Rameh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IT Press.
------------ (1990) Semantic structure. MIT Press.
Lakoff, G and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W. (1988) A view of linguistic semantics. In Brygida
Rudzka-Ostyn(ed.)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ee, M. (1988)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the world. In J. H. Hawkins
Explaining Language Universals. CUP.
Lyons, J. (1977) Semantics. Vol. 2 CUP.
Miller,G and P.N. Johnson-Laird ( 1976) .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 1972 )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Talmy, L (1978)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 In Jeseph. H.
Greenberg(ed.)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4 Syntax.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In H.L. Pick and L. P.
Acredoolo ( eds. ) 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Y: Plenum Press.
Verhaar, John (1985) Iconicity and hierarchy. in Studies in Language.No.3
张辉 ( 1997 ) 关于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一致性的问题 <<外语研究>>2期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