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宠儿,伟大的天才;自然的嬉戏与深刻的思想的高度统一,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充溢着平和、和谐、优美、典雅、幽邃、明净、清澈……人们想尽一切溢美之辞来表达心中的感觉.瓦格纳说:"我信仰上帝、莫扎特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说:"我把莫扎特作为音乐的基督来对待."海顿说:"上帝在上,……(莫扎特)是我所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歌德一言以蔽之:"像莫扎特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这时突兀在我们眼前的的莫扎特简直就是令人敬畏的神灵,是天国的信使,是神秘的力量,是不可解释的神话!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和那个金发碧眼身材消瘦的小个子、喜欢搞恶作剧跳舞打弹子的家伙、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的穷艺术家联系起来.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本来的面目,即使人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对莫扎特也一样.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他的履历:三岁弹钢琴;五岁写出了第一首小步舞曲,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三种语言、算术和音乐知识;六岁已成为熟练的音乐家,开始旅行演出;八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十岁写出第一部清唱剧;十二岁写出第一部歌剧,同时开始指挥演出,然后是忙于创作,生活辛苦异常.在这种背景下,他的精神就不会受到严重的压抑、束缚?他的童年还会是幸福、成功的?
毫无疑问,他的童年并不完美.他没有过上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童年.我们知道,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难道我们的大师就真的早熟到可以忽略童年生活的程度了吗?我们的疑问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肖伯纳曾指出:"莫扎特……开玩笑、耍弄人、讲故事、聊天、跳舞、打弹子都相当出色.一个30多岁的人对孩子都那么有魅力,仿佛一个5岁孩子那么天真."原来,他是充满孩子气的!
这时,耳边又响起了他那透着儿童般纯真的欢快的《第23号钢琴协奏曲》快板,我突然想,那对莫扎特的音乐中的一些问题是否又他可以作以下的理解:
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气"十足的人,他的作品并不与他的境遇有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孩子总是容易忘掉不顺心的事);何况,那时的乐风并不强调感情的表达.因此,说他在艰苦的境遇中"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抚慰着别人"就有拔高其思想境界之嫌.我觉得,他的音乐无非是符合它自己的审美观念:平衡、完美、和谐、不容渣滓,拿他的话来说:"激情无论狂热与否,永远都不能在其达到令人不快的程度时表现;音乐,即使在最可怕的情形之下,也决不应刺激耳朵,而应取悦他,并始终保持是音乐."看来,即使在最悲惨的境遇之下,按莫扎特的观点,音乐也绝不能变得歇斯底里、失去美感.那么,即使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感情,他写出的作品还会是贝多芬的《命运》、舒伯特的《未完成》、老柴《悲怆》那样的风格吗?
其次,就是他的作品的广度和宽度的问题.他的音乐是否真的像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表达了他的"博爱"思想呢?先看一些事实:先是他的为人."在做人方面,贝多芬鲁莽、粗俗但不下流,而莫扎特常常是下流、粗鄙但决不无礼……"(这里引用这话绝不是想贬低其作品的价值,这两者并无直接的联系;瓦格纳是个可怕的人物,但无人能否定他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和他作品的价值)另外就是他修养的缺乏.他对那时的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哲学、历史都不感兴趣,甚至不知康德为何人,法国大革命如何产生,那怎么又能把他的作品理解成"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物的爱"?
再说说他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有了以上的阐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他的作品透露的是孩童晶莹剔透的童心,是游戏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是完全的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和跳舞时的兴奋、打弹子时的潇洒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又怎么能说成是"对宇宙间和谐图景的描述"和"对博大精深的自然界的感受"呢?(不要误会,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浅薄,凭他的无与伦比的天才及对音乐和谐、平衡的感觉,使这些作品成了结合完美、浑然一体的杰作;一部作品并不一定都要有贝多芬、勃拉姆斯作品那样的深度才称得起杰作.)另外,我最近还看到一篇关于论述中国文化与莫扎特音乐有相通之处的文章,应当说,文章的前半部分论述的的确有道理,如说他的作品"浑然天成,无斧凿痕","正是中国艺术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音乐所说的'大乐必易','大音希声',中国画评的所谓神品、逸品的最高标准.中国书、画所追求的是拙而不是巧,拙所指的当然不是缺乏技巧或技巧不足,而是在技巧极度圆熟之后,恐防过于花巧流丽而特意追求的拙.不然,艺术就会流于匠气.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弘一师的字,陶渊明的诗都达到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完全把这种个人的风格归结于"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精神的健康,理智和感情的平衡","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等等"高玄的"、"超尘拔俗"的思想境界就有失偏颇了.这只是他的天性,他的风格,他的审美趣味;如果硬要把他描述成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大彻大悟的"智者"形象,那不是有点滑稽吗?事实上,曾获1985年度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影片《莫扎特》已对他的形象作了较为客观的刻画,大家不妨一看.
即如此,我们还需不需要莫扎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有一点我们深信不疑:他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他那与生俱来的音乐平衡感和逼人的才气使他无愧于"音乐神童"的美名.他那表露着赤子之心、洋溢着无邪天性的精美的音乐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日益复杂纷繁的世界上的人们来说不正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吗?从这个角度说,他的音乐难道不是伟大的吗?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莫扎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已经反映了自己悲惨生活,并且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雄伟的气势、坚定的品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思想.应当说,这时的莫扎特才真正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著名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中那凄美的倾诉,《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乐观向上的气概,顶尖的歌剧《魔笛》那悲剧的、凝重的气氛,《安魂曲》中那无限的哀伤都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再活十年的莫扎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莫扎特就是莫扎特,它不是神灵,不是先知,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平常的心态去听听那精美绝伦的钢琴协奏曲、风格各异的交响曲、他本人最钟爱的歌剧、可爱优美的钢琴奏鸣曲、优雅平静的室内乐吧!(当你哀伤时他的《安魂曲》会引起你的共鸣)或许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的音乐的真正内涵.
这时突兀在我们眼前的的莫扎特简直就是令人敬畏的神灵,是天国的信使,是神秘的力量,是不可解释的神话!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和那个金发碧眼身材消瘦的小个子、喜欢搞恶作剧跳舞打弹子的家伙、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的穷艺术家联系起来.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本来的面目,即使人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对莫扎特也一样.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他的履历:三岁弹钢琴;五岁写出了第一首小步舞曲,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三种语言、算术和音乐知识;六岁已成为熟练的音乐家,开始旅行演出;八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十岁写出第一部清唱剧;十二岁写出第一部歌剧,同时开始指挥演出,然后是忙于创作,生活辛苦异常.在这种背景下,他的精神就不会受到严重的压抑、束缚?他的童年还会是幸福、成功的?
毫无疑问,他的童年并不完美.他没有过上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童年.我们知道,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难道我们的大师就真的早熟到可以忽略童年生活的程度了吗?我们的疑问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肖伯纳曾指出:"莫扎特……开玩笑、耍弄人、讲故事、聊天、跳舞、打弹子都相当出色.一个30多岁的人对孩子都那么有魅力,仿佛一个5岁孩子那么天真."原来,他是充满孩子气的!
这时,耳边又响起了他那透着儿童般纯真的欢快的《第23号钢琴协奏曲》快板,我突然想,那对莫扎特的音乐中的一些问题是否又他可以作以下的理解:
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气"十足的人,他的作品并不与他的境遇有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孩子总是容易忘掉不顺心的事);何况,那时的乐风并不强调感情的表达.因此,说他在艰苦的境遇中"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抚慰着别人"就有拔高其思想境界之嫌.我觉得,他的音乐无非是符合它自己的审美观念:平衡、完美、和谐、不容渣滓,拿他的话来说:"激情无论狂热与否,永远都不能在其达到令人不快的程度时表现;音乐,即使在最可怕的情形之下,也决不应刺激耳朵,而应取悦他,并始终保持是音乐."看来,即使在最悲惨的境遇之下,按莫扎特的观点,音乐也绝不能变得歇斯底里、失去美感.那么,即使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感情,他写出的作品还会是贝多芬的《命运》、舒伯特的《未完成》、老柴《悲怆》那样的风格吗?
其次,就是他的作品的广度和宽度的问题.他的音乐是否真的像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表达了他的"博爱"思想呢?先看一些事实:先是他的为人."在做人方面,贝多芬鲁莽、粗俗但不下流,而莫扎特常常是下流、粗鄙但决不无礼……"(这里引用这话绝不是想贬低其作品的价值,这两者并无直接的联系;瓦格纳是个可怕的人物,但无人能否定他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和他作品的价值)另外就是他修养的缺乏.他对那时的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哲学、历史都不感兴趣,甚至不知康德为何人,法国大革命如何产生,那怎么又能把他的作品理解成"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物的爱"?
再说说他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有了以上的阐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他的作品透露的是孩童晶莹剔透的童心,是游戏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是完全的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和跳舞时的兴奋、打弹子时的潇洒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又怎么能说成是"对宇宙间和谐图景的描述"和"对博大精深的自然界的感受"呢?(不要误会,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浅薄,凭他的无与伦比的天才及对音乐和谐、平衡的感觉,使这些作品成了结合完美、浑然一体的杰作;一部作品并不一定都要有贝多芬、勃拉姆斯作品那样的深度才称得起杰作.)另外,我最近还看到一篇关于论述中国文化与莫扎特音乐有相通之处的文章,应当说,文章的前半部分论述的的确有道理,如说他的作品"浑然天成,无斧凿痕","正是中国艺术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音乐所说的'大乐必易','大音希声',中国画评的所谓神品、逸品的最高标准.中国书、画所追求的是拙而不是巧,拙所指的当然不是缺乏技巧或技巧不足,而是在技巧极度圆熟之后,恐防过于花巧流丽而特意追求的拙.不然,艺术就会流于匠气.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弘一师的字,陶渊明的诗都达到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完全把这种个人的风格归结于"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精神的健康,理智和感情的平衡","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等等"高玄的"、"超尘拔俗"的思想境界就有失偏颇了.这只是他的天性,他的风格,他的审美趣味;如果硬要把他描述成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大彻大悟的"智者"形象,那不是有点滑稽吗?事实上,曾获1985年度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影片《莫扎特》已对他的形象作了较为客观的刻画,大家不妨一看.
即如此,我们还需不需要莫扎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有一点我们深信不疑:他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他那与生俱来的音乐平衡感和逼人的才气使他无愧于"音乐神童"的美名.他那表露着赤子之心、洋溢着无邪天性的精美的音乐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日益复杂纷繁的世界上的人们来说不正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吗?从这个角度说,他的音乐难道不是伟大的吗?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莫扎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已经反映了自己悲惨生活,并且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雄伟的气势、坚定的品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思想.应当说,这时的莫扎特才真正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著名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中那凄美的倾诉,《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乐观向上的气概,顶尖的歌剧《魔笛》那悲剧的、凝重的气氛,《安魂曲》中那无限的哀伤都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再活十年的莫扎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莫扎特就是莫扎特,它不是神灵,不是先知,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平常的心态去听听那精美绝伦的钢琴协奏曲、风格各异的交响曲、他本人最钟爱的歌剧、可爱优美的钢琴奏鸣曲、优雅平静的室内乐吧!(当你哀伤时他的《安魂曲》会引起你的共鸣)或许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的音乐的真正内涵.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