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死亡来临
朋友是做证券生意的,整天满世界跑,难得见他一面。我们通常的联络方式是打电话。有一天晚上,他打电话来,我们东南西北地聊。他突然问我:“如果让你花一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我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买。”
“为什么?”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认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间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沉默片刻,电话那端,他轻声说:“可是,我买。”“为什么?”“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有做。不过,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让我知道就行。”“你想用这10天做什么?”“5天的时间给我的家人,好好赔他们;5天的时间给我自己,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开着车带她穿过大森林。”我笑了:“这并不难,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他叹了口气:“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啊?”
我也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禁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经理,也是满世界地飞,整天忙着谈判、签合同,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他觉得很欠妻子和女儿的,就说等公司业务发展好了,陪她们去欧洲度假。公司的业务一直在发展,可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好,结果一拖再拖,始终未能成行。后来,他赴日本谈判时,心脏病发作死在途中。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荣幸地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架到我们家门口,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留在最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带进坟墓里去了。
广受关注的网络日志(又称博客)《患癌的日子》在连载两年零4个月后,29日与世人告别。当天清晨,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伊万·诺布尔因担心自己来日无多,提前发表了业已写就的网志终结篇《死亡来临》。
连载两年零4个月
现年37岁的诺布尔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科技记者。2002年9月12日,也就是在被查出罹患脑癌仅几天后,诺布尔在BBC网站上发表了自己网络日志的首篇。
直至29日推出终结篇,诺布尔的网络日志《患癌的日子》一共连续发表了两年零4个月时间。网志真实记录了诺布尔在患病的日子中历经的喜怒哀乐,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热望,以及和病魔顽强抗争的非凡勇气。
日志推出后即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每篇日志都吸引了7000至1.2万人浏览。终结篇《死亡来临》更是创点击率高峰,自29日晨在网上张贴后,仅半天就有3.5万人浏览。
我没有被病魔击垮
“我预先写下了这篇日志,因为我很清楚,终有一天,我的身体状况将不允许我再写下去。而现在,这一天已经来临,”在《死亡来临》篇首,诺布尔道出了提前发表终结篇的想法。
诺布尔的预感随即得到证实。在《死亡来临》发表不久,即有BBC发言人宣布:“诺布尔目前情况危急,已经无法继续写作。”
即便是面对死神,诺布尔仍无所畏惧。他在《死亡来临》中这样写道:“尽管现在我不得不离去,但我感觉命运仍在自己支配之中。我没有被厄运击溃。”
享受生命中每一刻
在《死亡来临》中,诺布尔坦言,在了却为世界献上一部完整的网志的心愿后,他将“安详走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虽然他承认“这最后一程很难熬”。
事实上,不光是在直面死神的人生最后一刻,自患病以来,诺布尔一直表现得乐观而豁达。综观《患癌的日子》整部作品,里面不仅记述了他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更多的是他享受和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
2002年11月,诺布尔和同居多年的恋人完婚。2004年6月,两人生育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对于诺布尔生活中的每一件喜事,都会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读者致贺。比如2003年1月诺布尔宣布自己化疗结束的消息后,就有一名署名“卡里”的英国女子向他致贺。卡里本身也是一位癌症患者,她说自己是在阅读了诺布尔的网志后,才学会了诺布尔倡导的“生命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把握和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这才是最重要的”积极人生态度。
诀别篇中劝人戒烟
警醒世人珍爱生命是诺布尔写作网志的主旨。在绝笔《死亡来临》中,他仍不忘再次提醒大家戒除吸烟的恶习。“哪怕只有二三个人在看到我写下的这些语句后戒了烟,而他们中又碰巧有哪怕一个人因此躲过了癌症侵染,那我的这番涂鸦也算值得。”这是诺布尔为终结篇《死亡来临》也是整部日志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一位读者在网上留言,承认自己正是在看了诺布尔的日志后,在16个月前成功戒烟。另有一位英国妇女表示,自己也是受到诺布尔的影响,在2003年底戒了烟。
截至目前,已有成千上万人以致谢的方式向诺布尔作别,感谢他帮助他们战胜了软弱、恐惧,坚定了他们顽强生活的信念。“两年零4个月来,正是在你的日志的陪伴下,我们变得坚强和美好,”法新社借一位名叫利斯的英格兰女子的网上留言,道出了世人对诺布尔及其日志的一份感动和谢意。岳玉苓(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