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发课本吧!”

      优秀教育 2005-5-1 23:56
在中国广西贫困山区搞教育的德国青年卢安克,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您知道真实的卢安克吗?知道卢安克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吗?知道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吗?请到这个网站(卢安克的个人网站)

如果您看后有什么想法,我非常乐意和您讨论。

先摘抄一部分卢安克文章的片段,关于卢安克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不能不发课本吧!”


我的中国朋友在开学时就能看到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不止给他带来一种很累的感觉,也让他以为接下去要学的内容都已经知道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任务感,而不会再有什么好奇感,也好像老师不会给他完全新的别的东西或者经历。


当我看到我的朋友要做的那种英文作业时,使我也感到很烦。比如,一些高中学生对我说,他们要判断一句话有没有错误时,他们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如果我在说中文时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那么我说中文将是多么辛苦,多么地慢。不如凭感觉说出来,把思考能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我自己判断一句话是不是错误的很简单:如果我在说这句话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这个句子肯定是错的。


在我看到中国朋友的课本和练习本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有错误的英文句子。我就是认为,我一辈子碰到的句子都是对的。只要我记得见过,我就知道没错。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可靠。


练习题上经常采用的题型是:在四句话(选择填空)中,其中有三句是错的。学生本来可能还有一些语言感觉,能够根据它和习惯很自然地写出没有错误的英文句子。可是看惯了三个错误的句子再来选一个没有错误的之后,语言感觉无疑被破坏了。


还有我不理解的是:如果学生要在课本上填空,他们主要需要的才能其实只是适应课题的思想方式。经常有学生问我这句话应该写什么,因为有很多不同意思并没有错误,可是只有一种是符合课本思想方式的。


例子是:“I___he knows my telephone number。”填: hope还是am afraid。另外例子是:“You must look ___ your things。”填:for、after还是at。或者:“He says, he will come to see us ___ 。”填:quite soon、later on还是by car。或者:“Can I help you to count the books?___”填:No, thanks还是OK, here you are。这相当于中文这样一个例子:“我必需去吗?不,你____去!”填:“不一定要”,“没有必要”还是“可以不”。这真是太不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了。


选择填空的题目只是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什么都不能说。我偶然上他们的课并问他们一些事情时,只有我给他们准备两种能选的答案时,才有学生反应。我认为,课本只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


如果除了小说以外不发别的课本,老师就要自己找出上课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只能做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是上课以外的时候做的,可是我想学生会感觉到,而且学生在感觉到以后,使他们能够从老师那儿接受到一种同样想去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参加课题的动力。老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永远没有兴趣去学习的。


我认为,学校还在用课本的原因只是由于用课本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方便。一本书应该是真有价值的文化,而不应该是定下学生每天任务的、甚至还包括有错误例子的书。如果有一些书,一边写文章一边写语法规律而没有写例子的话,这样还好。例子是需要学生自己写的。


这是因为“理解”、“感情或者记忆力”和“创造”这个三部分需要分开地处理,处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把他们联系起来。我偶然偷偷地给我朋友们在他们学校上了一节课的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课本只由例子来组成时,学生除了例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可接受的。这是因为缺少了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学习过程。


英文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作用呢?我以前很喜欢设计我自己的图画。如果当时也有像中国学校使用的那种课本,我哪里还有机会把我画图的想象力跟课堂联系起来?假如是这样,我一定会放弃对课堂的兴趣。


小孩都好动,喜欢说想象的什么东西,因为通过动和想象,他们能进入在表面上看不到的他们创造的世界。可是课本上连图像全都安排好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需要利用想象力才能完成的空间。


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地去学习。比如学生喜欢在课本上画画,那是因为他们喜欢创造。如果不发给他们课本,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写自己的课本,就不会浪费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课本不仅能创造地接受课文和知识,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把自己其它的写课本需要的才能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利用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来接受和表达课文。写自己的课本就是创造的表达,而且通过表达接受的知识才会成为再也不会忘掉的自信的基础。

要求、标准与创造性


如果学生能造出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I can fly a bike”,这种句子多么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根据中国标准化的教育,这样的句子都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理由只是因为学生这样写是离开了他们不应该超过的思想范围或者标准思想。我觉得,学生根据标准写的作业本一点价值也没有,在写完之后把它扔掉才合适。


只承认标准答案的教育很适合数学,因为数学的性质只有一种可能。所以中国的数学教育也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可是其他门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也许一本课本真的考虑得和写得很好,不过怎么能说只要用它,课程就会好呢?怎么可能根据一个计划来定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反应和精神力?一次的成功做成下一次的计划不可能同样地成功,因为学生不是产品。我们的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像电脑一样把知识保存下来,而是希望学生把自己的精神与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再加上他自己个性的才能。


创造性是不能直接给的,更不能计划出来。可以帮助的只是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环境和榜样。我们可以引起创造的过程,不可能给创造性的结果。如果想离开计划,我们也不能从我们自己犯的错误找到教育孩子的计划。


我的朋友带我去他们学校时,我也听过一些校长向全校学生讲的话。他说,因为教育局的要求,学校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要搞一些绿化。好像所有的学习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的要求,所有的绿化也只是为了给教育局局长看。


那么,学生学习真的只是为了某个部门领导吗?还是为了学生将来自己能做到的事、为了身边的人、为了理想?如果我去上这样的学校,我就会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学生能感觉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他们才会把自己的兴趣激发起来。


上这所学校的朋友们对我说:“我们的社会只有一种标准的思考方式,只有一种标准的思想。谁的思想不同,谁一定会碰到问题。”另一个高中生说:“也只有一种适合社会的性格,每一个人都要学到这种开朗活泼爱说话的性格,而且谁学不会这个性格,谁就会被社会拒绝。”然后他们说:“如果我们想在社会上成功,我们就不能不放弃自己的特点。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丢失了自己,出卖了自己。”


难怪,中国也只有一种教育方法。其实,中国人不是不知道一种为了满足标准的教育会让学生自己的兴趣萎缩。他们对我说:“只是,如果没有标准化考试,学生就不学习。”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认识的学生已经放弃了除了要求以外的。这样,考试事实上代替和排除了学生自己的理想追求。


“我们家长有什么办法?”


我问过中国农村的学生:“你自己觉得呢?”他就向我说别人对他说的看法,可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他们明白我真的想知道他们自己想的。他们为什么不理会自己的想法呢?


父母对于孩子的希望也是一种要求。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挣钱、结婚、生小孩、满足社会看得起的一种标准,让全家从他们那儿得到好处,而学生则从这种标准中得到他要满足的某个角色。我自己觉得,目的这样被定下来的生活等于已经死了一样。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这个角色,所以导致精神失常或者对自己的生活变得失望。如果小孩不是带来了自己和别人不同的生活任务,那么,他为什么一生出来就具有和别的小孩不同的才能和个性?


有的中国学生对我说,他们觉得好像父母不认真地对待他们,因为还是个“小孩”,不是“有权威角色的大人”。其实我认为大人才不那么认真。我觉得他们说的也不是心里的,只是社会角色而已。我不如和那些还有自己理想的青少年接触,因为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了解到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


我想,学生的感觉很对:因为社会要求的只有一种标准的才能,追求这种标准的学习和他们自己无关。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愿意把所有父母对于他的希望破坏和抛弃。


我也专门为了不要适应角色,就在每次碰到问题后做事就好像没有遇上问题一样。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所以中国人说我不现实,对我说我要变得成熟,同样的也说孩子要成熟,可是他们说的成熟的意思实际上是适应没有理想的社会,是放弃理想的。所以我不愿意成熟。


一个12岁的小孩来对我说:“我觉得你一边很像小孩,一边也不像。”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可是很多成熟的人就不相信,有了这样的经验怎么还能有这么天真的理想和从理想中萌发出来的力量。他们就断定我太幼稚。


中国父母对于小孩的希望,我都没有满足,而且如果我满足的话,我就不可能做到我现在做的事。中国孩子的父母肯定会有意见而这样说:自己成家过得好比做社会上有必要做的理想的苦事重要。


如果我的父母希望我满足社会承认的一种角色,我的做法也会让他们失望。世界上很多人看起来好像他们没有安排自己生活情况的能力。我的中国朋友经常对我说,“你帮不了自己,你怎么要帮别人?”他们不理解我。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种失败其实是一种特别强的优点,并给予了我能够不依赖任何腐败做法的能力。我虽然在社会中安排不了自己的生活,可是能做到超过角色的一些事。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席勒也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学校时是他们班语文最差的一个学生。


我以前在上学时也是这样一个“失败者”。因为我的外语太差,我不能上高中。当时我也不想上。而且后来我从来没有赚过正常的工资,也好像永远成不了家。不过我现在在社会上干的事,别人不敢做。


为了成为一个做特殊事情的人,需要在出生时已经带来特殊的才能。很多伟大的人,因为他们在小时候出现的特殊才能和普通标准的才能区别太大,老师就说他们不正常。如果老师成功地把他们“不正常”的特点给改掉,他成功的其实是把这个要成为伟大人物的人的才能给废弃了。如果学校不欢迎学生可能特殊可能不正常的“才能”,学生会以为自己是在犯罪而放弃他伟大的特点。


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满足跟个性无关的要求,他永远不可能做到特殊的伟大的任务。特殊的任务在一个人的生存过程中也需要特殊的经历和特别的困难。


还有另一个可以去理解的方式:每个人为了得到一种刺激都需要去冒险或者刺激自己的未来、需要经历过一些困难。有的人用抽烟、喝酒或者赌博等方式去跟自己的未来冒险。我相信,如果还有比这些更有危害的东西,肯定更好卖。我危险我自己未来的方式就是我的工作不挣钱,所以我不需要抽烟等等。


如果老师不承认自己个人的良心和个性,只根据上级的要求去上跟他们个人无关的课,老师通过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角色的----也就是说不真实的人。不用怕不统一的做法,不同老师不同看法之间的矛盾只会给学生带来丰富和兴趣。



-----------------

人们需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地方省略一些内容)


1996年7月


我到很多专门从事国际慈善工作的组织咨询,问他们我能不能在中国或者阿富汗做一些帮助工作,并且声明我不要钱。我申请了很多,不过得到的答案都是:“你的学位太低,工作经验太少。”他们需要的是高级人才,要支付很高的工资。我对他们说,工资我不要,我具有的不是经验和学位,我具有而且想付出的是我愿意接受艰苦的条件,愿意把我的生活交给这个任务。可是这些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眼中,却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说我可以出钱或者赚钱,可是我的劳动力和理想他们不想要。按照他们所说的条件,我这种人自然就没有去帮助别人的机会。


很多德国的年轻人比较悲观,有的想破坏上一代建设的、跟他们自己没有关系的环境,再重建自己的。真的,在德国没有我们年轻人能干的事,因为整个环境都已经建好了。可是在中国还有这么多需要干的、却还没有人干的事,所在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大希望。


然后我写信给广西的大概100个政府和与慈善有关的部门,想做教育工作或者当志愿者,可是都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


(在这个地方省略一些内容)


跟农村的青少年一起干农活放牛的同时,我又开始到不同的县城和农村找初中学校,提出要免费当老师,我也找到不同地方的共青团组织并表示我愿意加入其中。他们都说很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也在记者面前说欢迎我加入,可是最后也没什么具体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反正我自己一直在观察青少年的理想、愿望、发展、碰撞的问题等等。不管我和他们去干什么,我都在研究他们。


我看到,我的一些老同学和他们的兄弟在毕业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理想是理想,生活是生活,在生活中没有钱时理想是没用的。他们都说,为了生存下去,为了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吃亏,他们只能适应不老实的社会。他们也叫我一样地去适应,一样地“成熟”起来。


在村里他们都很善良、很老实,可是如果他们到城市去打工,他们就会把自己从未见过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接受下来,最后使他们自己也变得不老实。农民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为了学习需要的优点,不过同时也是他们的弱点,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通过科学才带来的意识带来的抵抗力。



--------------------------------------------------------------------------------

-- 作者:把握节奏
-- 发布时间:2004-11-10 8:10:32

--
我想把艺术和手工联系起来


1997年5月


很多人告诉我,靠知识来进行竞赛、看谁懂得多谁就最厉害就是素质教育。我却想,如果我这样上课,一点培养感情的作用也没有。而且在比赛过程中最吃亏的、最没机会的实际上是最能自己创造新事物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最有创造性的学生最不懂得参加以概念为题的比赛。我更希望能给学生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在感情和意志上的基础。


我见过的中国的校园设计都让我感到很累,好像被标准的电脑设计出来似的,好像设计者的大脑没有多少种可能,也好像他的脑袋是正方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校园建筑上的体现好像消失了。我见过的中国画都很有水平,很丰富,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是一种有规律的乱。可是中国校园只有直线,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整齐。


如果我的学生设计的房子的路或者走廊不只是为了满足某种标准的,如果它们不是直的,也不是平的呢?人不是机器,而是有感情的,所以不直、不单调的路和走廊会推动人的感情和创造性。其结果是:走的路虽然长一些,可是精神上并不感到累。同时圆形的路也是最适合人员流动的、最省材料的:一个走廊的开口不可能像走廊的头一样有交通的,靠楼梯的走廊当然要宽一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设计时能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是不是校园的设计跟课程的道理一样?学校花很大力气把人流动跟自然绿化的面积分得很清楚,避免学生用所有的感官器官(包括走路感觉到地形)来跟环境接触和接受它。在标准的校园里和课堂上只允许学生听和看。如果不分开,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用上所有知觉的可能,包括艺术上的感觉和校园里能爬上去的东西呢?


在德国,人们因为有了自然科学技术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跟自然环境或者生产环境分开。他们说,这是不再依赖大自然或者苦力。不过,很多教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的自然科学技术越发达,我们越需要注意让学生经过在环境中的工作得到多方面的知觉,得到他们跟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因为人跟他的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会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作用。


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设计时能感觉到他们在设计自己的和自己负责的。只有其他人不去影响他们的艺术感,不要求他们“复制”什么标准,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设计跟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如果我对他们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学生因为觉得没有自己的责任,心里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创造不了。我能做的只是帮学生意识到和说出来他们作品的特点。


有时家长为建设校园和学校的楼房出了很多钱之后,学生却不爱护它,并且去破坏它。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我的学生不仅要设计自己的环境,也要自己动手把它实现。因为物质不像理论这么容易就改变或者适应,在物质上实现一个想法需要的耐心特别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另外,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感觉到校园的价值。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把自己的环境建设好,肯定是因为校园只是从标准设计出的,不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这方面,那些最贫穷的、不能花钱修建校园的学校的教育反而是最全面的。只是,如果他们不坚持到有好的结果,也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


另外一个培养意志的很好的机会是环境保护的活动。学生并不缺少对环保问题的知识。如果再上这些课,学生除了头脑里多了一个问题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环保活动来培养意志。这样,环保问题也是一种机会。通过每天的、长期的实际环保工作,保护环境就慢慢地变成了习惯。同时学生的思考也慢慢被实际的环保习惯代替了。比如,如果学生习惯收集垃圾,这种习惯就比任何思考直接和强得多。


手工课能达到批评的话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手工课不经过思考,而是直接通过四肢的动作习惯、动作需要的意志起作用。它起的作用是给学生一种对于物质环境和生活用品的感情,使学生会爱护这些东西。一个人通过发现不同事情跟自己做法的联系,就会产生对于社会的兴趣和责任感。


手工课是能把想象力与事实联起来的一种方法。手工课能帮助学生控制手的动作,控制自己的做法,用足够的意志来完成那些不容易完成的事。手工课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跟某件事情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的才能如果在生活上得到某种任务,就显得更重要。


学生产生的理想,只有通过手工课才能在物质上实现。在物质上不能实现的理想是没有用的。


创造或者发明的才能和手工的才能是相互联系的。手指的动作支持、发挥头脑的动作和才能,艺术活动则支持和发挥创造。手工课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寻找主意、计划方案、设计、选合适的材料、手灵活地工作、富有耐心和坚持的才能把它完成,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手工课也能启发对艺术和几何的理解。


改造校园的劳动不仅能美化校园和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支持形成动作习惯和身体的结构: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可以让被这个意义带来的精神进入身体来形成它的神经结构。所以对学生正在形成的头脑来说,为了形成有道理的结构,头脑也需要身体进行有道理的动作的机会。


我非常走运,因为我的父母都知道并且重视这些。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只是一些木材,但我很高兴地用这些木材去做了一些自己创造的模型。


--------------------------------------------------------------------------------

-- 作者:把握节奏
-- 发布时间:2004-11-10 8:11:33

--
“你怎么评价学生的成绩?”

1997年7月


我在村子里的一个朋友在小学已经留级了4次。他们在家里也不敢说再也不去参加期考的原因。每次他妈妈表示不满意、不想活下去时,这个小学生也只是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外面、也不去理会妈妈的这种情绪。这个已经14岁了还读5年级的青少年早就觉得,学校里上的课也不再适合他这种年龄的心理状态。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求学生拼命地参加期考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给升到高一个年级?


反过来,如果我们一起学习,可是我不给他们颁发毕业证,我找来的学生就不太理解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虽然也觉得他们需要一张毕业证,可是我想寻找一种除了考试以外的方式来发,因为学生为了适应考试的方法就无法从事创造工作。实际上考试的方法也只是为了把学生管理好,为了方便而已。


标准的考试方法是考察一个人犯多少错误,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成绩的特点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超过100%,不能超过标准。那么,如果一个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主要是创造方面),他应该能得比100%高的成绩。可是显然,中国教育并不承认没有计划到的才能。


谁都知道,一个学生的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不能适应一种考试标准。比如说我自己,我在上学时也不能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因为我的外语和其它门功课都太差。但实际生活上的结果是,我把三本书翻译成中文,也一个人写出这本书。我想,多给学生机会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计分打成绩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因为根据成绩不能直接看出能让人佩服的事情。成绩不给学生自己判断的机会。


所以我想给学生一种能反映他们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如果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作品集并给别人看,别人就能了解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能自己判断他做得怎么样,不需要我来判断。


我认为,通过打分得出成绩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虚荣心不好,因为比较成绩是鼓励自私的,而且学校里的虚荣心是以后自私生活方式的基础。


我还记得,我做学生时经常有机会偷偷把测试的内容抄下来。可是我感兴趣的不是成绩,而是做一个老实的人,所以我在看到正确答案时,还是故意写错。在中国,人家哪里会给这样有理想的傻瓜回报呢?


考试和考试带来的恐惧对于还没到14岁的小孩的生命构造的发展有很大危害。考试在推动心理状态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使他们彼此影响。如果没有考试,学生显然会自信得多,而自信对于健康很重要。


----------------------------------------------------------------------------

--
“你要想得实在一点”


1997年6月


到现在为止我在这个村已经住了差不多10个月,他们对待我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我只是帮他们交学费,帮他们得到那种我觉得不好的教育,而且因为这时候经常有朋友想向我借钱、要求我又从别人那儿借、我又知道他们还不了,所以我为了不要影响我们的朋友关系从来不借给他们。在他们想向我借几千元的时候,我只送给他们几百。


我在那个以前涨洪水才让我帮忙的村子也想招学生,可是我那边朋友的父母不允许我让任何人知道我想干什么。人家以为我朋友家很有背景,我才成为他们的客人,或者因为我朋友家能由于我富裕起来,所以人家才看得起他们。反正他们担心我跟他们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允许我说我想免费教书。而且别人说的话也很像:免费的东西不可能是好东西。这样怎么才能帮他们呢?


我觉得,最麻烦最讨厌的是总是考虑“面子”、总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才做一些其实觉得不好的事情。他们为了面子的考虑是不是以为要做他们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要自由,我想做我觉得因为是好事该做的事情。否则,我对世界怎么会有贡献?


我在南宁的朋友希望我做一个很成功的、大家都很看得起的人,所以他们又尝试说服我,说我免费帮几个农民没什么用。他们都说:“你这样做是没有效率的,是在浪费你的才智。你要想得大一些。你一个人能做的事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开办一个学校,那有多少学生能得到帮助!”可是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而是说:“我和大家一样去追求钱才可惜,而且这样的效率太低”:


如果我把我全部能赚到的钱都交给一个有理想的学生,他其实也得不到他应该得到的教育,因为找不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也找不到能实践这样方法的老师。只有我自己去做,我梦想的那种教育才能变成实际的,而且我实践它不需要多少钱。


我又慢慢地开始根据他们的意思找几个借口让我不用做我现在还不敢做的。所以我虽然找到了几个想跟我学的学生,可是又找了几个我知道不能满足的条件给自己做逃责任的借口:


1、学生希望我带他们到城市去;2、他们的父母说,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孩子要快一点赚钱、成家和生孩子。3、有的也说,“我们不需要你这种帮助,我们需要的是钱。”4、有关部门不允许我在农村开学习班。别人不承认学习是和学生一起生活并把学生对于世界的思维打开。5、我一年之前从德国银行转过来的钱被某家中国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骗走了,银行的工作人员把我的钱取了出来却对我说钱没有到。


其实,这些产生问题的条件本来是可以不提出的,只是我还不敢开始做事、为了找到能放弃学习班的借口而不放弃条件。当时我心里还接受不了我的任务,所以我心里很希望碰到问题。


--------------------------------------------------------------------------------
--
环境在影响学习还是引导学习?


1997年7月20日


(在这个地方省略一些内容)


“可是学生要把握很多知识!”



德国的大学生却在另外的方面出现问题:德国的大学生经常不能毕业、停止上学的原因是,他们写不了文章,因为他们习惯从网上下载他们需要的资料。他们只能利用别人工作的结果。


香港的老板都说,他们找不到能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才,香港人平常学会的只是照搬照抄的智力才能。


中国人虽然缺少科学上的才能,比如我看见大专学生们试着把一个卡拉OK设备连好,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不懂一个机器需要一个进口才能接收、录音,但是他们缺少的并不是知识,他们什么都能算得出来。


如果那些大专生碰到一个有错误的机器,要把它计算出来,要花很多时间和电脑才能达到的计算效率,才能知道缘由。可实际上并不需如此:


我们在德国从事飞机设计时,都没有画图或计算,更没有用过电脑,只是去体验和感受风流通的情况,然后根据得到的感觉做出飞机的形态。整个形态是我们做模型时用手摸出来的。我们做出来的飞机是一架世界上飞行距离最长的滑翔机。可见,如果得到了对于力学等本质的感觉,就能直接感觉到弱点在哪。


一个人的感情只要训练,就能适应不同材料、能量和力量特点的本质。他什么都能自己想出来。所以曾柏良的学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学什么专业,都是从本质的感觉来学习的。


这种本质的感觉只能通过创造的理解和通过想象力得到。为了得到这样的创造的理解,我需要帮学生检查一种情况,通过比较等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特点。我代替学生做出判断有什么用?我只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慢慢得到一种感觉、发现规律。


小孩的玩具也应该有这样的作用。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玩具达不到这个作用,因为它的本质不可能被小孩检查清楚。塑料能形成任何形态,塑料的特点是:它没有有特点的本质。所以为了从早就培养本质的感受和理解,我想给小孩自然材料做的玩具。


我也访问过一个中小学生培训中心。那里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做尽可能完整的资料,包括小图画等等。他们希望通过可爱图画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可是我看见后却觉得很失望,因为我认为这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


为什么呢?我认为,学生在接受已经完整的东西时,他们不需要自己造,只需要认识并“保存”就行。


假如我给学生没有完成的东西,学生就需要想象、计划和自己去创造、动手,从而学会塑造的过程。这样,他们是在进行过程,而不是接受结果,使学生将来能自己创造所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学过和背过所有的结果。而且,老师给学生的东西越不完整越好。


我想,这些学校的老师最好跟学生在一起完成他们需要的资料,而且不能根据已经固定的计划去完成,连方法都要让学生自己发现。


能照搬的智力上的才能是大家承认的才能,也就是所谓的聪明。感情上的才能在中国是很多人还不承认的才能,甚至还有人说是傻的。这样,一个才能不在智力方面的人就容易放弃学习、放弃社会。是不是因为根据感情像雷锋一样做出来的伟大的事在中国社会上看起来是傻事,所以中国人故意不发挥这方面的才能?


------------------------------------------------------------------------------

--
“中国允许你这样做吗?”


1997年8月


我每天给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几个人上两节德文课。开始,我只是让他们得到对于发音规律的感觉,因为发音进入习惯之后很难改变。所以我天天跟他们念,钻研听写,再把他们写下来的怪怪的词根据德文发音规律念出来。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德文发音和写法之间的规律,我给他们发明了一个表格,把元音分成3种跟辅音尾数有关的读音。


不管我去哪里,我从农村带的那个也和我一起住的男孩都想跟着我。我也发现,养活他真不容易,因为他总是需要吃一些东西,总有一些什么他受不了的事。他对我说:“养活你这种德国人容易,比养我们家里的猪还容易。你能这样生活,可我是个中国人,我不能这样,我受不了。”


他也想利用我去满足他各种各样的欲望,可是因为我又没有像他那种玩花钱的方式,他就经常说,认识我是他生活中最糟糕的事。说了之后就离开我,过半个小时又回来,抱着我睡觉。


1997年9月


我去南宁市公安局想办外国人临时户口。我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情况,他们就把我的护照扣起来叫我次日再来。回来时他们对我说,我正在违法干两件事,第一: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或者做事在没有办好就业证的情况下是违法的,不管干的是赚钱还是不赚钱的。第二,我的“多次访问”签证虽然没有到期,可是我必须起码每个月一次出国,再用同样的签证回中国。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出国了。


公安局的人说我可以选坐牢或是罚款,罚款金额5000元,几天以内离开中国。当时我非常伤心,想不到想帮中国人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第二天我就拿本来想用于开学习班的、可现在才拿到的钱去交了罚金3000元,离开了我带的那个青少年和其他学生,先给他们我省下来的钱,再离开了中国。


别人都说:“你这么傻,这么天真。你干嘛什么都老实说出来,你干嘛要接受罚款?如果你聪明一点,什么钱都不用罚,也不用离开。”可我的理想就是:“人家问什么,我就老实回答什么”。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避免接受这个事实,可是我愿意接受事实。我接受了事实之后做有道德的还是没道德的,这是我的自由。如果我因为感情上伤心就免不了以报仇的思想反应、打人,使得自己可能一辈子摆脱不掉产生的后果,那样才不自由。只因为有一次受不了,就变成一个凶手、一个说假话的人或者一个什么?


我没有反应,使得人家说我没有感情。


可能我还不能做一个我自己喜欢的那种人,我不能总是要求成为一个帮别人的好人,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去要求别人接受我的帮助。可能我的想象太过分了,可能我还要成为跟我自己想象不同的一个标准兴趣的人,而且如果我能成家,能有自己的小孩,教育他们不用通过什么部门的批准。这样会容易得多。


--------------------------------------------------------------------------------

-- 作者:把握节奏
-- 发布时间:2004-11-10 8:21:23

--
“你还要失败几次?”


1998年12月


回到德国后,一个利用治疗教育的组织对我说,我回来得正合适。他们请我照管一个13岁的男孩。不管去什么地方,每天我都24个小时跟他在一起,也和他睡同一张床。因为适应不了跟同学在一起的生活,也适应不了上课的情况,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意接受他。三个照管他的专家后来也都被他控制了。


我观察这个小孩的情况后,想起了中国农村的小孩,他们不是被教育者教育,而是被环境与生活上的自然必要教育的。我就想,如果德国小孩能到中国农村,也许很多德国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要照管的这个小孩喜欢玩电脑,因为电脑都听他的。他只习惯跟没有思想的电脑打交道,所以适应不了有自己想法的朋友或者同学。甚至教育他的老师有自己的做法他也受不了,于是他就利用扬言自己要自杀的办法来控制老师、让他们害怕,来满足他的条件和想象。


其他老师想法中都存在着一个小孩应该是怎么样的概念,然后教育专家就用不同手段来把这个孩子变成他们想法中的那种。可是这个小孩对他们说:“你既然要我当那种小孩,那我也希望你满足我的要求。如果你不满足,我也不会当那种小孩。”这样,那些老师就被小孩而控制。


不过,我不是教育专家,没有那种小孩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人的概念。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向我提条件。


比如他要求我帮他说一些不太诚实的话,我就告诉他:“我不要求你变成和我一样的人,可是我要求你承认我也不变成像你一样。”我让他发现,我不会适应他的想法、做法等,但我也不要求他适应我的想法。这对他来说已经有足够的教育作用。


又比如有一天,他在一个离家很远的机场要求我向他爸爸施加压力,让他爸爸出钱马上帮买回家的飞机票。我就对他说,我不是那种向别人施加压力的人,不会去说服你爸爸。他大声地回答,并让整个机场的人都注意到他:“如果你不做,我受不了就自杀,而且因为你对我负有责任,你就会因此失业。”我对他说:“我给不给你爸爸压力是一回事,你想不想死是与这无关的另一回事。你可以自己决定想不想死。”


说完这些,他就到路边去,我没追他。10分钟后,他回来了,并对我说:“现在我认识你了,希望你将来都住在我们家。”他发现控制不了我之后就承认了我。


另外一天,他想起我们正身处的国家会免费遣返犯罪嫌疑人回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就请我去警察局,问要犯什么罪才能被遣返回国。我叫他自己去问,只是同意当他的翻译。我们去的结果他并没有想到:欧盟内的居民只能就地坐牢,只有欧盟以外的才会被遣送回国。


后来他等不及飞机票的有效日期,我们就乘船、公共汽车、火车等经过几个国家和用一个多星期时间一步一步地回到了家。在路上还发生了很多事,比如:


他看见一种价格奇高的“高级饮料”,一定要我帮他买。他说:“1升这种饮料的效果就像5升水一样。”可是因为我们此时需要省钱,我就要他先向我保证这种饮料真的能代替5升水。


过了两个小时,等喝完了1升这种饮料后他却说:“我很渴,当时不知道其实没有这种特别好的效果。”我就对他说:“不管你多么难受,你说的话要算数。”结果,他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走过来的人觉得他很可怜。他对这些人说,我这个老师是一个没有良心的、违反人权的老师。他还说,如果我不给他买新的饮料,他就会渴死,而且因为我在违反人权,他就要逃跑。逃跑之后,我的责任就大了。


我只是回答他说:“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喝过,在我还没有渴死时你也不可能死。另外,我不逼着你在我的身边,回家的票我已经给了你。反正过两个小时后我还在这,你可以回来找我。”然后他跑了,可是一个小时后就回来了。


最后我发现,他需要的不是一个专门管他的老师,而是需要看到别人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什么就做什么。在政府希望我继续教他的时候,我没再继续。


1999年1月


后来,我爸爸很担心我能不能安排我自己的生活,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在没有父母以后继续生活下去。这主要是因为我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未来,没有想到过结婚,也没有想到过我老的时候该怎么办。我觉得,因为我父母能领到退休金,这样我也不用赡养他们,我可以不管中国人对于生活任务的概念。所以我有利用这个机会的责任,去做一些为了人类的事情。


我也想,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不是由他的生命长短决定的,而是由他生活中做的事来决定。如果我追求每个人都会去追求的钱,等于又多了一个追求钱的人而已,对这个世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我当时觉得,应该让我爸爸看一下我去赚钱的空虚。于是,我找了一份我能找到的又能赚钱的,也就是那种低级的装卸货物到卡车上的工作。我爸爸就说去做那种工作太可惜,等于把我的才能扔掉了一样。


可是我想,我怎么能又觉得不用追求钱,又觉得干低级的工作不适合我?我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我必须让他看到,我赚钱只是赚钱。所以我一边伤心,一边故意去跟那些没有学位的工人做装卸货物的工作。


我就这样工作了两个月,每天需要装3000个包,回到家后,因为累、全身疼痛,只能倒头就睡。我赚的钱都交给了我爸爸。可是因为我爸爸不愿意我干这一些,而且我也不想为了自己的钱工作,这笔钱到现在已过了三年家里还没有谁敢碰。


1999年3月


我用管那个13岁小孩赚的钱第4次回到了中国。像上次一样,德国政府根本不知道我离开了德国,也不想知道。如果我留在德国或以德国某家公司的名义来中国,我将来会得各种各样的福利,比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保险等等。不过,因为是以个人的名义来中国,我什么都不会得到,在老的时候也不可获得到退休金。这是在德国别人不理解我的。


我一边像以前一样住一个老同学的宿舍,一边去找一些初中学校,看能不能免费当老师。另外我也到广西教育厅国际交流处找到处长。处长说,我的理想很好,可是学校要办一些手续才能聘请外籍老师。


他建议我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看过之后对他说,我很想像电影主人公一样地去最穷的学校,可是他回答:外国人不能去,我们对外国人要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安全。听到这些,我就觉得好像外国人向雷锋学习是不允许的。


其他官员还说:“你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追求体面的生活?为什么偏偏要去那种不能去的地方?南宁二中不好吗?”我就是做不到和别人一样,我的追求就是不标准的。我想要我自己的想法不行吗?我知道,我这样也免不了总是得罪他们、总是碰到问题和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那个处长还写下广西三所能聘请外籍老师的中学给我。到了学校我想,他们的老师都比我好,我代替他们也帮不了什么。我在穷的、聘请不了好老师的学校才能起作用。为了能够去农村教书,我只能加入中国国籍吗?


--------------------------------------------------------------------------------

-- 作者:把握节奏
-- 发布时间:2004-11-10 8:22:34

--

待续......

--------------------------------------------------------------------------------

-- 作者:把握节奏
-- 发布时间:2004-11-10 8:47:26

--

以下是引用张圆在2004-11-10 0:11:14的发言:


我觉得人家说的就是对!

可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人人都觉得“没有办法”,那么最后可以选择的只有逃避。逃避就是放弃。再摘抄一段:


有的农民上厕所不小心把它弄得很脏。第二次再去时,因为不敢进自己弄得这么脏的厕所,他就在门背后小便,再下一次干脆就在门前随地小便等。最后他就会这样说:“我们的厕所不行,在农村的生活不行,只能到城市才好。”可城市的厕所也被弄脏了呢?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人把自己的家弄脏之后就会到想离开,而不是想改变它。



我想问题存在于人的心里,而非物质条件。如果一个文明社会由于地震失去了一切,他们很快就会重新建设,可如果不文明的人到大城市去,他们去的地方很快就会跟农村的厕所一样。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往往没有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小社会”。我想,只有老师去爱护学生扔掉的东西,生活方式才能变,农村才

在德国没有我们年轻人能干的事,因为整个环境都已经建好了。可是在中国还有这么多需要干的、却还没有人干的事,所在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大希望。有发展的希望。



我认为,人们缺少对自己环境的兴趣,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做法、自己的环境和自己的未来等之间的联系。所有的认识都由于发现关系而发生。所以我也想,如果人们在物质主义的追求中预感不到自己跟宇宙的联系,人们超过个人自私事情的兴趣会从哪里来呢?


就自己而言,如果我把道德上的理想跟精神范围的根源分得开,我的理想就会变得抽象,也会萎缩,像植物没有根一样,使我放弃社会,进入腐败。


我们教育农村孩子学习是为了进入城市,放弃农村,城市孩子学习是为了出国,放弃国家。因为大家都觉得改变自己生活环境“没有办法”,最后只有放弃。

看看卢安克的文章,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德国没有我们年轻人能干的事,因为整个环境都已经建好了。可是在中国还有这么多需要干的、却还没有人干的事,所在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大希望。




-------------------------------------------------------------------------------
--
感谢、爱和自由


我们所有高级的情感都要从对于宇宙的感谢开始,感谢它从自己来创造了我们,并给了我们在它之内的位置。没有这种感谢情感的抽象的世界观,是不能让整个人(身体、灵心和精神)得到感受的。没有情感的抽象的思考就像一个异物,它不能让我们快乐。老师们都需要对于宇宙感谢的情感,也要因为自己得到了学生而感谢和尊敬他们(尊敬小孩不是说什么都要经过小孩的同意,而是说把他看成一个我们要解开的秘密)。如果能感觉到精神的力量在孩子中引起的形成过程,我们也能够尊敬他并去发挥一种使自己被感动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教育最基本的技术,对于笨或者调皮的小孩也是这样的。出问题的小孩让我们感到的是悲剧或悲惨。老师们的动机不能是反感。


在我们现在“客观的时代”,很多人会说:“我们怎么能发挥一种被调皮无用的小孩感动的心情?为什么要感到悲惨,不要生气或放弃?”在我们“客观的时代”,很多父母也会说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没用的东西。这样的心情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能感受到:“宇宙精神的力量给我送来的秘密是一个难教育的小孩(考验)”,这种悲惨的感受会帮我们跳过很多教育问题。把所有的,包括坏的都看成是属于精神的、把对于悲惨的感受当做动机,这是老师对7岁之前调皮小孩能发挥的感谢情感。


7岁之后,小孩的节奏系统需要加上新的因素,就是艺术。这时,除了感谢的情感以外,我们还需要发挥对于自己教育手段和做法的爱。这种爱的力量让我们实践的方式变成了小孩感到美(喜欢)的。在7至13岁的时期中,如果老师没有自己爱和喜欢的手段或动作,他对小孩就不能起作用。自己喜欢和爱而做出来的,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人所需要的。逻辑的思考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我们的Waldorf学校,我们很重视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不重视他能掌握什么技术或者知识。老师不仅要爱学生,也要爱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过,不是因为方法是他自己的,而是因为方法让小孩形成了什么。爱小孩是不够的,要爱的是自己的事业。而这种爱就是精神科学的研究会引起的,因为它会让我们发现奥秘的教育关系。


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到了性成熟的思考就会是自由独立的。如果我们以敬畏和尊敬去接受小孩、以爱的方式去教育他,他到了14岁后也就能自由地从我们的教育出来。获得了自由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也就能和老师平等地学习,在逻辑上交换和讨论自己的想法。由于我们在孩子14岁之前没有碰过他要自由出现的精神(智力)、由于我们让它一步一步地自己醒起,这种醒起来的精神才能就是自由独立的,使学生自己感到:“我自己醒来了”。而这种感受,又是一种在整个生活中不会萎缩的“源泉”。


我们不要说:老师们要给学生这种或者那种知识和技能。要的是对于小孩精神的尊敬(不是对于他脾气的尊敬)。这种精神不能是老师来建立,只能是自己发展的。老师能做的,只是把阻碍精神发展的因素拿走,把引起发展的因素拿来。精神是根据周围的生活过程和方式发展的,而这个生活过程和方式是老师来安排和发挥的。老师不能发挥他自己的脾气,而要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教育并让小孩同情地在老师的生活中发挥小孩自己的生活。老师不能追求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像。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在心里不要受到老师和前一代人引起的任何后果。


要当作老师动机的3个规律是:被感动和感谢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世界,意识到小孩成为我们要解开的精神秘密。以爱的方式发挥的教育方法,使小孩自然地靠我们的生活去教育自己,使我们不用影响他现在还在生长中的、以后要出现的自由。(1.以感谢的方式接受;2.以爱发挥的教育方法;3.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地发挥。)


儿童的教育与老师的艺术手段


语文课


小孩换牙是一个慢慢发生的过程。随着这个物质变化产生的灵心和精神变化也是慢慢发生的。所以,在小学开始,我们也不能一下子就让学生脱离模仿的特点,遵守权威的特点只能是慢慢地代替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所有小孩心中存在的才能,所以,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心中固有的(教书是为了育人)。小孩要接触到和发挥适合他年龄的才能,而不能让他学习不适合他心理特点的东西。如果让6至7岁的小孩直接地接触到我们现代文化的字,这就不是在根据小孩心里发展的特点去做的。每个小孩都像人类一样,要经过文化的发展过程,最后才达到我们现代的抽象文化程度。


我们现代得到的文字与小孩根据他7岁的天性想创造的,已经失去了之间的关系。人类在开始写字时,都是以画画方式去模仿外界过程,或者是从意志来发挥的形态。后人才慢慢地把它发展成了现代抽象的字。如果小孩直接接受这个结果,要接受的对他来说就是一种陌生。这种陌生就像小孩穿的太窄的衣服一样,把他内部的形成过程破坏,使他在长大之后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现代人的很多障碍,就是由于老师教写字的方式造成的。


我们从小孩的发展需要来发挥一切在教育上的做法,所以不要从认字开始。所有的小孩都是先动并感受,后才去认识。所以,我们的教育也不能从认字开始,而要从写字开始。我们慢慢地把小孩模仿和发挥意志的愿望引导,使这些愿望形成写字的动作。比如,让学生说“Fisch”(鱼),同时画一条鱼,让小孩模仿着去画。然后,我们把鱼的画一步一步地改变成F字母的样子,使学生能感受到“Fisch”的声音和“Fisch”的形态来形成了字母F。通过这种艺术手段得出来的F,对小孩来说就不是一个很难接受的陌生东西,而是他熟悉的、在市场见过的鱼。


这样,学习的过程就很像语文文化在历史上发展的过程。其实,老师没有必要研究历史上的发展过程。重要的,是从生活的开始和文字形成的创造过程。这样的创造机会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说M(不是嘴巴会开的mo也不是em),让他感受在说M时嘴唇上的振动,然后把嘴唇的形态画出来。这样,我们很容易就从嘴唇的形态创造出字母M。通过这样被艺术创造引导的想像和通过不智力的手段,我们能把所有要学的东西都经由孩子自己发展而来。这样他虽然学得比较慢,使家长会来学校说:“我的孩子已经8、9岁,还不会正常写字”。那我们就要告诉他们:“所有以慢一点的过程接受的,比快速被逼着接受的更能让小孩得到肯定和健康”。


每个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安排学习的过程。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在一个一年级班,学生学习写字就像我前面介绍的那样,用画画的方式。另一个一年级班学生则是在教室里走动,老师让他们从自己身体动作造成的形态和这些动作带来的感受去找到字母的形态。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为什么我们学校把同样内容的课安排得那么不一样呢?因为不同老师不同的个性也不一样。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能是根据他们自己特点发生的,课程才能是健康而有效的。以丰富多样化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也要是根据每个老师具有的不同特点去发挥的。


如果去定一些教育规则,我们就要求老师根据1、2、3等去工作,能满足这样定下来标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相信,只要让12个人一起来定教育的规则,他们就会写得非常好:1、2、3,等等。我不是笑,真的,他们肯定能写出非常好的、可是抽象的基础要求。只是,我们能不能根据这样的要求去实践,这是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看生活。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一样,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抽象的规定要求大家都一样。生活不可能都是一样发生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用上任何死板的标准。教育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活”(发生)的,而老师是这种“活”或者“发生”的艺术家。我们在Waldorf学校就这样去教育写字,认字和念则是学生在后边(一两年后)很自然也学会的。


我们以画画的方式去教字,那么我们也需要给学生另一个方面,就是音乐,因为音乐的节奏(重要的不是音乐表达的意思)和对节奏的感受能让学生的意志强壮起来,特别是在低年级。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