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男女▐ 没房子不嫁,到底毁掉的是谁?

      风月 2007-5-6 18:25:00
①女儿的父母总希望女儿比自己过的好,不求富起码也得有房子像样,天经地义。
②女儿出于孝心、敬畏、牺牲、面子、自私等等原因,都会甩掉不符合条件的男友,哪怕自己很心痛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要对得起父母。
③儿子的父母好不容易培养孩子上完大学找到工作,又要买房子娶媳妇,老俩口一辈子喘不过气来……
④儿子(就是80男人了)一声叹息,大学扩招,刚毕业待遇跟民工一样,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适当的时候遇见不适当的人?诶……
 
 
第一章 当爱情遇到房子
好好的一姑娘,好好一小伙,情投意合,生理和谐,演绎着千篇一律的唯美爱情故事(特别是大学爱情都以为不一样,其实都一个样,包括美丽的样子)。但是最初的爱情都葬送于“我们不合适”“我们在一起没有结果”“我们不现实”“家长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不会有将来”的无聊借口!只要为这些理由拒绝的男人都明白,女孩子潜台词都是一个“你太穷”,穷是因为“没房子”,日子怎么过?
于是男孩开始不再相信爱情,奋斗成有钱的男人才是一切,非常痛恨全社会的女人;女孩子也认为生活和爱情、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孩子可以跟喜欢的人随便做爱,男孩子则拼命把各色女人拉上床。他们的肉体之外都惦记着另一个人。几年后女孩子物色到好的男人(一般是有物质条件的老男人)就草草结婚了,因为她觉得韶华易逝;男人基本上还要拼搏、体验各路女人,然后熬成老男人,好一点就成了阅尽风华的物质老男人,可以纳小姑娘,差一点凑合着找一个过或者干脆光棍到底。
男人到了性衰竭,对美女的追求就局限于视觉和语音范畴了,全身心开第二春很难,心里仍然惦记着那个最初的爱情故事,因为得不到吧。
女人一结婚,一生了孩子,都会淡忘,都是良家妇女了。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是母亲了。即使要开二春,也不一定要那个初恋男人。甚至,初恋的对方都早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待婚人群致命的地方就是房子,爱情继续葬送在房子里。从当事人来看非常痛苦,特别是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是经历第一次真正的挫折,痛不欲生啊,更甚者——杀!男人看开点,爱她就放了她,爱她就远离她,爱她就恨她……如果你爱她,坚强点,怎么着都可以,就是不要再粘着她。女人已经作了绝对的决定,千万不要去试图改变什么。
作为男人这个时候就该开始拼命赚钱了,该开始玩女人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忘不掉就放着,日子还是要过去。遗憾,美好都归于此。以后,就再也吧要见她,否则,看到她把你忘记的滋味,将更加痛苦。
 
第二章 中国女方家长各时期要求的典型结婚条件(详见底部参考文献)
五十年代:一身新衣服,一朵大红花,就是嫁妆。
六十年代:“老三样”(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七十年代:“三转一响”(即在三大件的基础上加上了晶体管收音机)
八十年代:“腿儿”(指家具。‘三十六条腿’:床、立柜、半截柜、写字台、圆桌、四把椅子。“腿儿”越多,说明家里越富足,面子越足)
九十年代:“新三样”( 洗衣机、冰箱、电视机)
最近几年:房子、车子、票子
房子,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生活的指向,感情的起跑线,“家”的基础……
要得到一套房子是多么不容易。(详见文献[5])
 
第三章 买房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吗?
可是,房子这么重要的东西,跟当年一块“上海牌”石英表的意义相差无几;现在的一套房子,在我们古稀之年回头看,不过如现在看到一块可有可无的“上海牌”石英表。
结婚成本变迁史→{房子=“上海牌”石英表}
 
第四章 爱情+理想≈结婚+赚钱
理想和赚钱,爱情和婚姻,关系是如此雷同。
能够因为实现理想而去做事情并顺带赚到钱,和因为爱情而结婚归于平淡是一样的美好。
那么理想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
年轻男女谈理想和爱情,老头老太谈赚钱和婚姻,截然不同的生活味道,谁都不紧不慢会成为老头子老太婆,所以,不要太焦虑哈,趁年轻,爱干嘛干嘛。
 
第五章 离婚率
离婚率是当年离婚人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千分比
《民政部发布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78.5万对,比上年增加12万对,离婚率为2.73‰, 比上年增加0.17个千分点。
我坚决相信,这个数字过两年应该和今年的股票一样飙……
 

文献[1] 温故知新---结婚成本历史变迁
尽管结婚成本的多少“丰俭由人”,但今天“水涨船高”的现象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的同时备感压力。回顾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不同时代“娶个媳妇”的成本变
迁,经济水平变化的背后映照的是不同年代结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结婚几乎不花钱
讲述人:史先生
“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先生介绍上个世纪70年
代的结婚成本。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结婚时逐渐对大、小衣柜,桌椅等家具进行要求,慢慢过渡到“几大件”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件几百元
讲述人:郑先生
“当时我们结婚特别简单。”今年54岁的郑先生是1980年结婚的,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做条件了。郑先生还
记得当时“三大件”的价格:上海全钢手表121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郑先生结婚时请亲友吃了一顿饭,然后和爱人前往北戴河玩了一次,“加上衣服、家具,总共花费六七百元吧。”据介绍,当时三门大衣柜、酒柜和五屉柜,还需
要凭票购买,扶手沙发都得靠自己请人来做。
20世纪80年代:全部花销2820
讲述人:贺先生
今年52岁的贺先生至今还记得1982年结婚时婚宴的举办地点,一个名为致美楼的上海馆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租车太贵了,当时租到车特别难,因为车少,到出租车公司又点烟又哈腰的,这才租到两辆新车,跑了两圈,60块钱,我当时一个月才挣41.95元
!”贺先生还记得当时一共花费2820元:喜筵:60元×8桌=480元;喜糖:200元;婚礼租车:60元(两辆前苏联的拉达车,杏黄色,当时算好车了,很难租到);照相:50元;家具:500元(自己做了一部分);电视机:420元(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录音机:610元(夏普,现在还能用);衣物、被褥:500元;另外还有
单位分房的房租:1元多/月。
20世纪90年代:装修花了1.5万
讲述人:李先生
1999年李先生结婚时没有为房子发愁,因为房子是家里给的,装修不贵,仅花1.5万,家具电器1.5万,婚礼共14桌,花费1.5万(其中雇车:红旗4辆,老爷车1辆);
婚纱照相:3000元;衣服和首饰:5000元。
2000年:最大开支是房子
讲述人:张先生
家住朝阳区29岁的张先生和未婚妻2001年5月确定关系,计划今年1月结婚。他把结婚开支细细给记者算了一笔 :见面费:35000元(恋爱期间男方租房,女孩住学
生宿舍,每周见面1次,吃饭、娱乐大约150元,每月600元。共相处4年,4×12×600=28800元,宽松地算,大概35000元);电话费4000元(1月100元,共4×12×
100=4800元);
过年带女友回家:5000元(回家2次);房钱:房价46万,首付9万,每月还贷1800元;装修和家具:7万元;电器:2万元;车:10万元;婚纱照:3000元;现在每月生活费3000元。

文献[2]谈婚论“腿儿”的年代
如今人们谈婚论嫁首先想的、看的、谈的基本上都是房子,对于现代人来说,房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了。
但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房子并不是新人结婚时所关注的。六十年代结婚时所流行的“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在继续流行,后来又有了“三转一响”的更高要求(即在三大件的基础上加上了晶体管收音机),而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好转,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在“三转一响”的基础上新房里有多
少条“腿儿”成为亲朋好友关心的焦点,此处所说的“腿儿”并非指人,而是指家具。而一对新人的家里的有多少家具是关系到面子的大事,所以很多人都要费尽周折尽量凑“腿儿”,“腿儿”越多,说明家里越富足,甚至有时候“腿儿”的多少与婚姻幸福与否都能产生一定的联系。
今年51岁的王世贵回忆说:二三十年前,结婚的嫁妆是男女双方共同操办,家具男方准备,床上用品由女方负责。而女方开出的结婚嫁妆,主要就是用家具的多少个腿儿来表示。“开始的时候流行的是‘三十六条腿’:床、立柜、半截柜、写字台、圆桌、四把椅子。”
王世贵结婚时的一只箱子是50多块钱,那几乎是他两个月的工资,按此计算,那么多“腿儿”下来也需要不少钱:“其实便宜不了多少,还特麻烦,但最主要的是市场上当时还没有卖得那么齐全的东西。”在市面上转了几圈后,王世贵终于决定自己打家具,于是他开始找关系买木料,又请木匠打家具,“三十六条腿”终于置办齐全了,虽然是满身疲惫,但看着这么多“腿儿”摆在新房里,想着在婚礼上能赚足面子,王世贵还是觉得特别值。
有了家具,还要有摆的地方。当时虽然结婚并不看房子,但要摆那么多条“腿儿”,确实是需要空间的。今年57岁的姜建国结婚时候的,婚房只有10平方米左右。为了放进“三十六条腿”,又要让这些腿们的有最佳效果,在家具还没有做好前,姜建国就按着比例在屋子的地上画线,不断地排列组合,最后,家具终于被塞进了屋子里,可是来参加婚礼的朋友们却只能像参观动物园一样,在门外看看新房里的状况,因为新房里已经没有插脚的空间了。即使是这样,在当年,姜建国的婚礼还是被同事们津津乐道了好长一段时间,“虽然下了床就是门,两个人在屋子里要侧着身子走,但能被人羡慕,那种感觉没得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现在的五一路附近有了一个小型的家具市场,每个周末都有卖家具的,但数量特别少,只有十几件而已,除了卖立柜、床之外,还卖起了沙发。于是嫁妆里的“腿儿”越来越多,从三十六条腿到四十条腿再到四十八条腿……
其实,这些腿儿也是当时时尚的最主要表现点。先是流行调羹腿儿,接着是圆锥形的捷克腿儿风光一时,再后来是组合家具没有腿儿,由此,结婚家具从以腿儿多为荣终于转向了不以腿儿来论英雄的时代。  文/张国巍


文献[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身新衣服,一朵大红花,就是嫁妆。到了六十年代结婚的时候,讲究的是一拧三转(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都是高档奢侈品,更主要的是人们手中缺钱,买不起。七十年代结婚时,要求男方必须准备好一拧三转一咔嚓(上述四件再加一架照相机)。这个时期是凭票供应,有些东西光有钱是买不到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十年代结婚要准备四十条腿,组合家具带电视,抽洗录放加冰箱。九十年代结婚时,上述条件基本不变,黑白改成大彩电,登记之前先到金店,耳坠手镯和项链至少选购三五件,家庭影院额外算。新世纪新变化,扔了摩托买汽车,手提电脑挟回家,冬天结婚穿婚纱。买汽车这才刚折腾了没有几年,还没有降温,举国上下就又兴起了购房子,买别墅的新潮流。

文献[4]所谓“老三样”有些年轻的朋友可能比较陌生,“老三样”就是结婚以前一般是女方要求男方需要准备的几件家庭用品。现在结婚要求男方“车子、房子和票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是讲究“多少条腿”,就是要求的家具;后来到八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代“老三样”,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九十年代,“老三样”变成了“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再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新三样”,“车子、房子、票子”。
为什么从“老三样”可以预测汽车的命运呢?不管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还是“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对于当时的家庭都是很大的开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不仅意味着家庭的生活水平高低,更主要的是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面子,满足每个人都具有的虚荣心。当时的自行车要永久牌、凤凰牌、红旗牌和飞鸽牌的才有面子;手表要梅花牌、欧米伽、大罗马牌等瑞士手表才可以让主人在人群中卷起袖子;缝纫机要飞人牌、蝴蝶牌的才觉得不错。至于九十年代的“老三件”基本意义也差不多都是如此。
现在人们眼中的汽车,基本上和以前的“老三样”走的是一条路线,目前人们买车要求主要就是要大、要舒服、最主要还是要有面子,谁开个好车,那基本上觉得自己的腰板都挺的很直。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也必然和“老三样”一样回归到使用价值上来,恢复到只是一个代步工具的地位。
再有一个例子是手机,手机的发展阶段是介于汽车和“老三样”之间,现在如果谁用一个很贵的手机,人们见到也会说“手机不错啊!”,不过眼里绝对不会如同几年前一样发亮,你用一个黑白屏幕的手机,别人也不会笑话你。
一件物品在稀缺或者昂贵的时候,他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更大的是具有附加价值,就是体现个人身份的高贵或者富有,有时候这种附加价值会远远高于使用价值,随着普及程度的提高,附加价值会越来越小,使用价值会超过附加价值,于是人们的购买就会从冲动回归于理性,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也正是在这种波动中不断提高的,可以预见,在5年之内,汽车的附加价值必然会小于他的使用价值,够用、经济将是人们购买的标准,那么谁会代替汽车而成为拥有高附加值的物品呢?

文献[5]昨天买了份房地产报,快速浏览了一下,舌头半天没缩回去。上海的房价又噌噌的上去了一截。二手房,在上海浦东花木路一带,居然也可以卖到10000元/平方米。那个破地方,我曾经住了一年,在我的印象里,也就是个城乡结合处,比较脏,每到傍晚,不时有面目可疑的人晃来晃去。就这么一个地方,假如要拥有一套小一点的两房一厅,居然也得要100万。
关于金钱,我没什么概念。好在比较喜欢具象思维,赶紧换算一下,想起来比较容易。
假如我是个农民,一个人,有一亩地已经不错了。一年种两次,一次小麦,一次玉米,一年能挣个800块,再加上养一群鸭子,卖点鸭蛋,估计最多也就能挣1000块。想要在上海那郊区买套像样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
假如我是个工人,没有下岗,一个月拿800块钱,不抽烟,不喝酒,不结婚,不吃饭。渴了喝凉水,饿了吃烂菜叶,冷了拣破麻袋穿,总之,一分钱不花,在房价不上涨的前提前,要买那样的房子,得连续工作100年。估计,没什么工厂要这么老的工人。
假如我是个公务员,混得很一般,一个月2500块,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熬上33年。估计刚买了房子,就得退休了,而且极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迅速逝世。
假如我是个撰稿人,而且混得还不错,每两个字一块钱,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也不泡文学女青年,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写2000000字,而且还得保证字字有人要。假如连构思、带写、带修改,每小时可以顺利完成2000字,那么,就得连续写1000个小时,在WORD文档上连续写2000页。我明白了,为什么写字的人容易夭折?憋的。
假如我是妓女,姿色一般,平均每次收获200块,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得性病,不养小白脸,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接5000次客人。假如每天接客两人(含法定节假日),那得连续奋战2500天,费时7年左右。
假如我是抢劫犯,手段一般,眼神一般,每次出手抢得1000元,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找女人,不被抓住,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得连续作案1000次,假如每星期作案一次,那得连续作案18年。
假如我是商人,我连吃带喝,也抽烟,也喝酒,也吃饭,也得性病,夜养小蜜,只要我有本事贷到款,在房子刚出来的时候,噼里啪啦的付上头款,和同伙一起哄抬,不出两年,几套房子就都到手了。
我说这些,并不想发牢骚。我只想说,土地这东西,都属于国家资源,首要的功用,是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提供服务。在合法的政策下,再加上自己的手段,利用国家资源为自己挣钱,这并没有太大的罪过。只是,凡是必须有个度。任何一个国家,两极分化得厉害,都不是个太好的兆头。当一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人被挤到城市的边缘时,这便是罪过的一种,和英国的圈地运动并不两样。
我们再想一想,两极分化是怎么形成的?看看以上购房的时限,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一个普通的公民,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一辈子,赚得那点可怜的钱,被祖国拿去一部分,被房地产商拿去一部分,最后再被炒房者拿去一部分,这两极要想不分化,也很困难。想想那些在城市里奋斗多年的普通人,几乎大部分人都背上沉重的房贷包袱。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我并不是非议国家不可以从土地中获取利益。只是,大众之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假如你获取了这些收入,却无法保障大多数人住上满意的房子,那么这“取”,也取得不理直气壮。或许,我这点想法有点愤青。

 
美丽音乐专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籁通道  LOLITA  女王的歌声   MSN的魔法签名代码大全

标签集:TAGS:幽默 爱 写真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