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时的记忆里,偏僻的村落里是没有卖灯笼的,但家乡“元宵上灯”的习俗甚浓,无论家境如何,都要为孩子糊上一只纸做的灯笼。
刚过完年,父亲就找来一些竹子或削成片,或做成条,母亲再把削好的竹条、竹片用很细的铁丝扎成骨架,灯笼骨架的制作最为复杂,也是灯笼制作的核心部分,既要结实,又要逼真。然后把彩纸裱在灯笼的骨架上,最后再贴上一些剪纸,灯笼的样子就立刻生动起来。最好看的当属公鸡灯笼,挺拔的身材,鲜红的鸡冠,五彩的尾羽,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看到灯笼做好之后,我和弟弟总是按捺不住兴奋,围着灯笼欢呼雀跃,引得邻居们纷纷围观,大家品头论足一番之后,母亲便用长长的竹竿给灯笼安上把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挂起来,看着墙上的灯笼,心更急切地盼望着元宵节快一点到来。
等到“十五”晚上,急不可耐的我们胡乱吃上几口饭,便拎着灯笼上街了,慌慌张张地出了门,才想起灯芯上还没倒油。在农村,平时炒菜都不舍得多放油,在灯笼上却是毫不吝啬,往往灯笼里的油点没了,还可以央求大人再给添上一些,或许,这样的奢侈是农民少有的浪漫情怀,或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吧。
村后的山坡上是灯火最为集中的地方,无数个灯笼集结成一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我们这些小孩子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跟在队伍的最后,尽量地保持灯笼的平稳,以免火焰倾斜点燃纸做的灯笼,即便是如此小心,还是偶尔有灯笼点燃,接着便有一阵惊叫和哄笑或远或近地传如耳鼓……从山坡上下来,已是深夜,村野的灯火只剩下星星点点,只好带着满足和兴奋意犹未尽地回家了,却怎么也睡不着,整夜沉浸在那灯火的快乐中……
岁月如水般地流逝,二十年过去了,每当元宵节的锣鼓响起,那星月下的纸灯笼和着童年的快乐便浮现于眼前。我诧异于童年那简单的快乐何以具备穿透岁月的能力,为何至今还有着那样清晰记忆?或许,简单的快乐才是人们最基本,最深邃的需求。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