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在下着,半个月了,仿佛从未停过。天空阴沉沉的,像结着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空气也是黏乎乎的。阳台上的衣服挂了很久也不见干,风倒是很大,凉凉的,是很春天的那种。不想出去,便一个人躺在床上,耐心地听一支《雨中漫步》的曲子。很喜欢这种恬静的氛围:一个人的屋子,满世界的雨。
忽然想起儿时,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下雪的日子,那时总觉得整日的晴天很没劲,晒得人头皮发麻,而且老想睡觉,倒不如那雨那雪下得铺天盖地使人痛快。所以下雨的时候,我总不愿打伞,母亲见了很不高兴,执拗地把伞塞到我手里,可我一出门拐了弯,见看不到母亲了,便很快地收起伞,随便地往书包里一插,就仰头在雨里狂奔起来。雨溅在我的眼睛里,冰凉冰凉地;我张开嘴,嘴里便有了雨的味道,有点甜又有点咸。等到了学校,全身早已湿透,裤腿上也溅满了泥水,头发倒是油光可鉴。我的这副怪模样,自然招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雨天里总爱和小伙伴们跑到人家屋后的水沟去玩,捡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偶尔会发现一两枚硬币或锈迹斑斑的铜钱,便欢喜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把它擦干净,放到裤兜里(这是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那时我们还玩一种叫“放水”的游戏:在水沟里用泥巴垒起一座上宽下窄的坝,中间再插一根塑料管或废弃的酒瓶颈儿,这样上游的水就可以顺着流到下游。有时上游的坝故意不放水,我们就一哄而上,去揍那个“缺德”的小子,踩烂他的坝,再抓一把泥巴往他脸上抹,那孩子终于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起来,我们更加得意,一起刮脸笑他:“泥巴鬼,泥巴鬼,笑死人了!”等他母亲闻声赶来时,我们早已跑得没影儿了。
这么好玩的事可不是经常有的,有时母亲管的严,下雨天不许我出去疯,那是多么无聊的时光呀。我只好搬来一只小板凳,坐在门口,托着腮,独自望着满世界的雨发呆。雨溅在老香椿树下的破水缸里,嘀嘀嗒嗒,很是好听。原来雨也是有声音的,我为自己的这个发现激动不已,做作业时我就造了一个句子:“下雨的声音真好听,像钟在走。”老师在上面划了一个很夸张的对号,还印上了两朵小红花。现在想来,那真是童年留给我的最美丽纯真的记忆。
后来上了大学,读周作人先生的《雨天的书》,知道了他有一个叫“苦雨斋”的书房,心中便十分神往,忽然就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个坐在屋檐下独自听雨的少年,在一首诗中我这样写到:“那么多天空扔下的幼兽/在窗口嗷叫/比杀猪更惨烈/我毫无准备/想起多年前的雨水/是怎样的打湿我的裤管和纸币/并且将我潦倒不堪的文字一遍遍濯洗。”最后我还央人刻了一枚“听雨草庐”的闲印,每次拿出来摩挲,眼前总是一片朦胧。
南宋的蒋捷写过一阙好词,有这么两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尽人世沧桑,令人缱绻不已。我直奔中年,却似乎已领悟了其中的意味,我扪心自问:这是我的幸与不幸?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我去车站接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不料火车晚点,便一个人随处走走。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急促的雨点噼里啪啦的打在雨伞上,我的心忽然很乱,可不可以像戴望舒,逢着一个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路面湿漉漉的,街灯发着无精打采的光,在洼水里摇摇晃晃,如梦似真,那片光晕也时碎时合。我收起伞,呆呆地凝视着,我感到自己就是那水里的光影,一下子很圆满,一下子又四分五裂。里尔克说:“灵魂是没有庙宇的,雨水就滴在心上。”现在的雨,真实地落在我的身体上,而我,还是不是那个在雨中寂寞溶化的泥孩子?
这么些年,我一直怀想着幼时的雨,像聂鲁达一样沉浸在雨季的忧郁里,想“窥见一种令人压抑的奥秘。”但我再没有走进雨,再没有完完全全地去承接一场雨,我只是看着它,慢慢地落在地上,又很快地消失不见。我继续写诗,纪念过去或现在的雨,而如今它们都被我捆放在抽屉的最下面,我不敢去翻动,不敢出声地读出,我害怕我会浑身精湿,甚至惊醒那段过往岁月的梦魇。
忽然想起儿时,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下雪的日子,那时总觉得整日的晴天很没劲,晒得人头皮发麻,而且老想睡觉,倒不如那雨那雪下得铺天盖地使人痛快。所以下雨的时候,我总不愿打伞,母亲见了很不高兴,执拗地把伞塞到我手里,可我一出门拐了弯,见看不到母亲了,便很快地收起伞,随便地往书包里一插,就仰头在雨里狂奔起来。雨溅在我的眼睛里,冰凉冰凉地;我张开嘴,嘴里便有了雨的味道,有点甜又有点咸。等到了学校,全身早已湿透,裤腿上也溅满了泥水,头发倒是油光可鉴。我的这副怪模样,自然招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雨天里总爱和小伙伴们跑到人家屋后的水沟去玩,捡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偶尔会发现一两枚硬币或锈迹斑斑的铜钱,便欢喜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把它擦干净,放到裤兜里(这是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那时我们还玩一种叫“放水”的游戏:在水沟里用泥巴垒起一座上宽下窄的坝,中间再插一根塑料管或废弃的酒瓶颈儿,这样上游的水就可以顺着流到下游。有时上游的坝故意不放水,我们就一哄而上,去揍那个“缺德”的小子,踩烂他的坝,再抓一把泥巴往他脸上抹,那孩子终于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起来,我们更加得意,一起刮脸笑他:“泥巴鬼,泥巴鬼,笑死人了!”等他母亲闻声赶来时,我们早已跑得没影儿了。
这么好玩的事可不是经常有的,有时母亲管的严,下雨天不许我出去疯,那是多么无聊的时光呀。我只好搬来一只小板凳,坐在门口,托着腮,独自望着满世界的雨发呆。雨溅在老香椿树下的破水缸里,嘀嘀嗒嗒,很是好听。原来雨也是有声音的,我为自己的这个发现激动不已,做作业时我就造了一个句子:“下雨的声音真好听,像钟在走。”老师在上面划了一个很夸张的对号,还印上了两朵小红花。现在想来,那真是童年留给我的最美丽纯真的记忆。
后来上了大学,读周作人先生的《雨天的书》,知道了他有一个叫“苦雨斋”的书房,心中便十分神往,忽然就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个坐在屋檐下独自听雨的少年,在一首诗中我这样写到:“那么多天空扔下的幼兽/在窗口嗷叫/比杀猪更惨烈/我毫无准备/想起多年前的雨水/是怎样的打湿我的裤管和纸币/并且将我潦倒不堪的文字一遍遍濯洗。”最后我还央人刻了一枚“听雨草庐”的闲印,每次拿出来摩挲,眼前总是一片朦胧。
南宋的蒋捷写过一阙好词,有这么两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尽人世沧桑,令人缱绻不已。我直奔中年,却似乎已领悟了其中的意味,我扪心自问:这是我的幸与不幸?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我去车站接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不料火车晚点,便一个人随处走走。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急促的雨点噼里啪啦的打在雨伞上,我的心忽然很乱,可不可以像戴望舒,逢着一个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路面湿漉漉的,街灯发着无精打采的光,在洼水里摇摇晃晃,如梦似真,那片光晕也时碎时合。我收起伞,呆呆地凝视着,我感到自己就是那水里的光影,一下子很圆满,一下子又四分五裂。里尔克说:“灵魂是没有庙宇的,雨水就滴在心上。”现在的雨,真实地落在我的身体上,而我,还是不是那个在雨中寂寞溶化的泥孩子?
这么些年,我一直怀想着幼时的雨,像聂鲁达一样沉浸在雨季的忧郁里,想“窥见一种令人压抑的奥秘。”但我再没有走进雨,再没有完完全全地去承接一场雨,我只是看着它,慢慢地落在地上,又很快地消失不见。我继续写诗,纪念过去或现在的雨,而如今它们都被我捆放在抽屉的最下面,我不敢去翻动,不敢出声地读出,我害怕我会浑身精湿,甚至惊醒那段过往岁月的梦魇。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