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在各个高校中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尽管教师员工中怨声载道,却不能阻挡它的隆隆声。地方大学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运动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地位,获取更多的资源,那些名牌名校也迫于情势不得不应战。
我以为评估中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扩招失误的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
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是针对之前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先谈谈扩招的是与非。尽管教育部始终坚持90年代开始的以教育产业化为表征的高教改革是成功的,甚至是“一座丰碑”,但其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大规模高校扩招显然已经因为违背教育规律而被唾弃。目前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纷纷改弦易辙,压缩办学规模。这一场高校的大跃进完全用市场原则来指导高等教育,它带来的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学常规的冲击、学风的下降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但是,作为这一场运动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教育主管部门又在“丰碑论”下,通过一场评估运动把责任推向了各个高校,而教育主管部门则始终拥有改革者的身份。
2、用“运动”的方式能“修复常规”吗?评估的动机之一是要修复扩招以后被冲击的教学常规。但在这场评估运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类似文革时期的现象:大规模的群众大会,大规模的集体造假,大规模的文本浪费。文本的东西可以为了迎接评估而迅速地制造出来,但真正的遵循教运规律的运作,岂能突击出来?
3、外在的约束能成就大学的内在之“大”吗?我以为在现代社会,如果说有什么地方什么人是更需要自律远超过外在约束,那就是大学,那就是大学的老师。大学是真正成就自由精神的地方。有人说,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大师、大楼、大树和大爱。评估也许对大楼和大树有些作用,但与大师和大爱是不沾边的。教育部改革的方向是把大学的管理逐渐纳入企业管理式的数字化、规范化,但这么做真正符合大学的精神,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吗?我以为过分强调程式化、规范化、文本化,象管理企业一样管理高校,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倒退。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