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着”

      心情故事 2006-10-6 12:13
  佛教许多看似高深的禅语实则讲述的是非常平实的道理。
  我非常喜欢成都文殊院的一幅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我尤其喜欢上联的“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我觉得它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几乎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指南。
  关于“放下”,我非常喜欢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两个行脚僧在准备渡过一条大河时,遇到河边一筹莫展的女子,师兄二话不说背起女子过了河,放下女子后,两人继续赶路。走了许久,师弟终于忍不住把心中的问题对师兄说了:“僧人不能近女色,你怎么能背那女子?”师兄的回答是——“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
  “放下”的道理,我以为《金刚经》是说的最透的。为了追求最高的智慧,不但要放下世间的一切,连佛法也要放下。我每一次读《金刚经》都有新的收获。我甚至觉得,它的智慧能净化我们的潜意识。
   可是平实的道理往往是“知易行难”。中国禅宗号召人们“放下着”,已经过了一千多年,放下仍然是那么不容易。人性中有太多的执着妨碍我们放下。
    在一个解构神圣的现代社会,佛教已经进入了末法时代。宗教中对神的无条件的膜拜,严苛的戒律,严谨的宗教仪式看来确是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我们在追求解放,追求心灵自由的道路上需要打碎一切外在的束缚,但人类却更需要自我约束。从远古大自然的压迫和中世纪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人类在物质上变得空前强大的同时,也因为没有依傍而倍显心灵的脆弱。所以心理学在我们时代一定会迅速得到发展。而我发现现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与佛教的智慧有许多相同之处。佛教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佛教的智慧之光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