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教育技术起源的三种说法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何时出现,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内容扩展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例如,美国教育技术史学家塞特勒(P.Sattler)认为,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就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了。尽管这个术语的起源不太确切,但还是可以把它追溯到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分类的远古时代,以及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他认为可以把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Sophists)的学术思想。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作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在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时,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含在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2. 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内容扩展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 视听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 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1.1.1教育技术起源的三种说法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何时出现,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内容扩展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例如,美国教育技术史学家塞特勒(P.Sattler)认为,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就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了。尽管这个术语的起源不太确切,但还是可以把它追溯到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分类的远古时代,以及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他认为可以把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Sophists)的学术思想。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作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在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时,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含在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2. 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内容扩展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 视听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 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1.3.1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一般了解)
1.3.2 程序教学的发展(了解)
1.3.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掌握)
1.3.4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
1.3.1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个别化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的组织形式,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请学习者了解下列个别化教学的早期案例。
实例分析
(1)在希腊和罗马时代,学生都是由家庭教师单独授课的。这个制度持续了数百年。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许多学校采用了导生制教学。即由一名教师向大批学生"导生"提供教学,"导生"再依次向10名左右更年轻的学生提供这个教学。
(2)作为一个真正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则是在1912-1913年间伯克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一个师范学校试验的个别化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按他们自己的速度来学习由老师们编写的自学材料。1919年,沃什伯恩在伊利诺斯州温内特卡镇的中小学创立适应个性教学的形式之一--温内特卡方案,其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制订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旨在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内使用不同教材、自定学习时间和步调,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
通过阅读上述实例,您能归纳出个别化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吗? 答案
通过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大致能总结出个别化教学的以下四个特点:
a.教学目的明确;
b.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步调;
c.采用掌握学习法;
d.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由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类个别化教学形式日趋消失。个别化教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真正在教育中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当推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它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可以采用程序课本进行,也可以采用教学机器进行。学生可自定步调,以适合自己的进度学习。
程序教材
程序教材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排列,而是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按照程序教学原理,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材的排列顺序。适用于个别化教学。
直线式程序
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分支式程序
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1.3.2 程序教学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通过各种试验致力于研究程序教学,请看下列几个实例。
具体实例
(1)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自动化,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教学原则的运用。
(2)1930年,彼特逊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内容扩展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自动化,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原则的运用。这种机器可以自动测验和记分。机器有两种操作方式--测验和学习。在测验时,学生对某一项目只允许作出一次反应,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新的项目,机器不提供正确性指示;在学习时,一个项目保留在呈现窗中,直到学生按下正确的按键,然后出现结果。普莱西认为,他的机器在教新材料和练习的某些方面,比人还做得好。其后,他和他的学生又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但由于设计上的问题以及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小。一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
1930年,彼特逊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学生用一种特制的墨水作记号,如果答错了,记号呈红色;如果答对了,则记号呈黑色。虽然,这种化学板以及普莱西的教学机器激起了人们对自动教学技术的兴趣,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并没有准备接受这一新事物。
(3)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他指出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内容扩展
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他指出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在文章中,他强调"强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建议把教学机器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他指出,"对人的学习的最有效的控制将要求工具的帮助",即使"作为单纯的一个强化机器,教师也是过时了……他必须有机械装置的帮助"。他根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他的关于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想法,后来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正如戴尔的视听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教学中使用视听媒体的理论基础一样,斯金纳行为主义则从强化论的角度又一次为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确立了理论依据。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教学中使用媒体设备的目的,由视听教学中呈示教材的作用发展为既呈示教材又强化学习者行为的作用。斯金纳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这个领域发展的主要催化剂,推动了当代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被称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初是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程序教学运动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直到克劳德分支装置那样能对数千个框面的信息进行随机提取的教学机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二是程序教学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内容扩展
霍兰德曾报导:他和斯金纳在哈佛大学行为心理学课程中运用程序教材获得成功。当程序中的项目数扩展到1400至1800个时,学生对程序反应所产生的错误几乎减少一半,而学完教材所需用的整个时间却缩短了。也有的研究发现,在高级中学物理课程中,将程序化教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使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二年级学生学习拼音时,如果借助程序化教材或教学机器,会比用传统方法教的学生学习得好些。此外,其他一些教学系统也随着进入学校程序教学的新领域中,几个主要的公司,如贝尔电话实验所、康宁玻璃厂和休斯飞机公司都开始试行程序教学。同样,军事的、地方的以及国家的一些公共机构在他们自己的训练活动中,也证实了程序教学的优势:1961年,某空军基地进行了运用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验,"这一自动教学方法,在第一次实验中采用了完全没有试用过的教材,它教得像一个活的、有经验的教师一样……,训练时间实际上缩短了"。大量的事例说明,程序教学在广泛的领域内获得了成功。尽管教育界有关人士开发出大批程序教材供学校教学、军队和工商企业的训练使用,一些出版商纷纷投资于程序教材的制作,但总的看来,美国学校在采用程序教学方面步伐缓慢,学校系统并没有普遍对教师开展如何使用程序教学的培训,也没有全面引进程序教学。
然而,程序教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兴旺时期之后,一度停顿下来,到了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有人认为程序教学如此机械,根本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有人认为程序教学不容易处理复杂的内容,有人认为程序教材很难开发……,那么您认为程序教学的衰退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
主要原因是:
a.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批评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说它是一种“不民主、甚至更坏,是一种反理智的学习理论”,认为它谈不上能通过学习知识而发展智力。
b.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拥有模式功能的教学机器的设计已有穷尽之感,并且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处理。
c.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因此出版商纷纷退出这一领域。
d.有些实践研究表明程序教材的使用效果不比传统教材好,学生反映程序教材缺乏趣味;使用程序教材对教学管理和教师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许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则对这种改革难以适应。
1.3.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具有高性能 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程序教学方法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成了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下面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间的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的情况。
(1)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50年代末,最初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以后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
(2)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
(3)70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被吸引到微机上去了,因为这些设备相对比较便宜而且耐用,并能执行大型计算机的许多教学功能。
(4)到了80年代,学校里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目的。但据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仍不能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何时出现,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内容扩展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例如,美国教育技术史学家塞特勒(P.Sattler)认为,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就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了。尽管这个术语的起源不太确切,但还是可以把它追溯到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分类的远古时代,以及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他认为可以把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Sophists)的学术思想。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作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在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时,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含在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2. 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内容扩展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 视听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 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1.1.1教育技术起源的三种说法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何时出现,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内容扩展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例如,美国教育技术史学家塞特勒(P.Sattler)认为,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就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了。尽管这个术语的起源不太确切,但还是可以把它追溯到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分类的远古时代,以及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他认为可以把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Sophists)的学术思想。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作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在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时,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含在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2. 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内容扩展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 视听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 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扩展此运动带来的影响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1.3.1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一般了解)
1.3.2 程序教学的发展(了解)
1.3.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掌握)
1.3.4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
1.3.1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个别化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的组织形式,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请学习者了解下列个别化教学的早期案例。
实例分析
(1)在希腊和罗马时代,学生都是由家庭教师单独授课的。这个制度持续了数百年。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许多学校采用了导生制教学。即由一名教师向大批学生"导生"提供教学,"导生"再依次向10名左右更年轻的学生提供这个教学。
(2)作为一个真正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则是在1912-1913年间伯克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一个师范学校试验的个别化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按他们自己的速度来学习由老师们编写的自学材料。1919年,沃什伯恩在伊利诺斯州温内特卡镇的中小学创立适应个性教学的形式之一--温内特卡方案,其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制订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旨在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内使用不同教材、自定学习时间和步调,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
通过阅读上述实例,您能归纳出个别化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吗? 答案
通过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大致能总结出个别化教学的以下四个特点:
a.教学目的明确;
b.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步调;
c.采用掌握学习法;
d.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由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类个别化教学形式日趋消失。个别化教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真正在教育中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当推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它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可以采用程序课本进行,也可以采用教学机器进行。学生可自定步调,以适合自己的进度学习。
程序教材
程序教材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排列,而是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按照程序教学原理,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材的排列顺序。适用于个别化教学。
直线式程序
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分支式程序
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1.3.2 程序教学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通过各种试验致力于研究程序教学,请看下列几个实例。
具体实例
(1)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自动化,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教学原则的运用。
(2)1930年,彼特逊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内容扩展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自动化,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原则的运用。这种机器可以自动测验和记分。机器有两种操作方式--测验和学习。在测验时,学生对某一项目只允许作出一次反应,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新的项目,机器不提供正确性指示;在学习时,一个项目保留在呈现窗中,直到学生按下正确的按键,然后出现结果。普莱西认为,他的机器在教新材料和练习的某些方面,比人还做得好。其后,他和他的学生又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但由于设计上的问题以及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小。一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
1930年,彼特逊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学生用一种特制的墨水作记号,如果答错了,记号呈红色;如果答对了,则记号呈黑色。虽然,这种化学板以及普莱西的教学机器激起了人们对自动教学技术的兴趣,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并没有准备接受这一新事物。
(3)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他指出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内容扩展
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他指出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在文章中,他强调"强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建议把教学机器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他指出,"对人的学习的最有效的控制将要求工具的帮助",即使"作为单纯的一个强化机器,教师也是过时了……他必须有机械装置的帮助"。他根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他的关于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想法,后来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正如戴尔的视听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教学中使用视听媒体的理论基础一样,斯金纳行为主义则从强化论的角度又一次为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确立了理论依据。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教学中使用媒体设备的目的,由视听教学中呈示教材的作用发展为既呈示教材又强化学习者行为的作用。斯金纳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这个领域发展的主要催化剂,推动了当代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被称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初是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程序教学运动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直到克劳德分支装置那样能对数千个框面的信息进行随机提取的教学机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二是程序教学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内容扩展
霍兰德曾报导:他和斯金纳在哈佛大学行为心理学课程中运用程序教材获得成功。当程序中的项目数扩展到1400至1800个时,学生对程序反应所产生的错误几乎减少一半,而学完教材所需用的整个时间却缩短了。也有的研究发现,在高级中学物理课程中,将程序化教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使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二年级学生学习拼音时,如果借助程序化教材或教学机器,会比用传统方法教的学生学习得好些。此外,其他一些教学系统也随着进入学校程序教学的新领域中,几个主要的公司,如贝尔电话实验所、康宁玻璃厂和休斯飞机公司都开始试行程序教学。同样,军事的、地方的以及国家的一些公共机构在他们自己的训练活动中,也证实了程序教学的优势:1961年,某空军基地进行了运用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验,"这一自动教学方法,在第一次实验中采用了完全没有试用过的教材,它教得像一个活的、有经验的教师一样……,训练时间实际上缩短了"。大量的事例说明,程序教学在广泛的领域内获得了成功。尽管教育界有关人士开发出大批程序教材供学校教学、军队和工商企业的训练使用,一些出版商纷纷投资于程序教材的制作,但总的看来,美国学校在采用程序教学方面步伐缓慢,学校系统并没有普遍对教师开展如何使用程序教学的培训,也没有全面引进程序教学。
然而,程序教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兴旺时期之后,一度停顿下来,到了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有人认为程序教学如此机械,根本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有人认为程序教学不容易处理复杂的内容,有人认为程序教材很难开发……,那么您认为程序教学的衰退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
主要原因是:
a.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批评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说它是一种“不民主、甚至更坏,是一种反理智的学习理论”,认为它谈不上能通过学习知识而发展智力。
b.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拥有模式功能的教学机器的设计已有穷尽之感,并且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处理。
c.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因此出版商纷纷退出这一领域。
d.有些实践研究表明程序教材的使用效果不比传统教材好,学生反映程序教材缺乏趣味;使用程序教材对教学管理和教师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许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则对这种改革难以适应。
1.3.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具有高性能 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程序教学方法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成了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下面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间的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的情况。
(1)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50年代末,最初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以后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
(2)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
(3)70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被吸引到微机上去了,因为这些设备相对比较便宜而且耐用,并能执行大型计算机的许多教学功能。
(4)到了80年代,学校里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目的。但据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仍不能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