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男欢女爱,不过是一场凉薄自利--------观《太祖秘史》

      猫猫的音影乐园 2005-5-28 19:34
从昔日那平地而起的《孝庄秘史》到今日这余热未尽的《太祖秘史》,尤小刚打的是那张一以贯之的感情牌。

《孝庄秘史》说的是男女之情,爱的炽热,爱的隐忍,爱的痛苦,爱的无奈,不过是绵绵密密的苦痛,细细碎碎的喜悦,穿插在那硝烟四起的时世中,书写的便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皇太子秘史》说的还是情,如玉的故事不过是个引子,真正说的却是父子间的感情,一对彼此爱的很深,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父子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被过于浓烈的铺排给冲淡了主题,举轻若重,硬摆在气势盛大的“秘史三部曲”里,显出了突兀。

《太祖秘史》还是说情,饶是瑰丽磅礴气象万千,饶是尸横遍野烽火连天,围绕着的还是个“情”字。只是,这一次的情是深重而复杂了,截取的都是些撕心裂肺的痛苦沉吟声,沉吟的是那颗血流不止的心,这也是全剧的一大基调,胜也好,败也罢,都痛不能自已。约莫有人看着矫情,约莫有人看着难以置信,但主人公既是个一代天骄般的人物,编剧的煽情也有了理由,至少他没说这是个完人,相反,我们只看到这是个有着很多缺点的男人,但这一切的缺陷,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就够了。

其实我是想说一些其他的东西的,比如“屠城”,比如“投降”,但最终还是选择说“情”。

努尔哈赤是一个痛苦的男人,感情充沛,有爱有恨,爱海滔滔,恨意滚滚,想爱又未必能爱,想恨又必须有实力才能去恨,执着于爱,执着于恨,这就注定了他是痛苦而矛盾的男人了。但他还不止如此,他有一个很大的性格特点是随着剧情逐渐的呈现出来的,就是多疑,这也是他人生中许多痛苦的由来,这一点很像始皇赢政,也像霸王项羽,因为多疑,所以对什么都不信任,所以会选择残暴来平复内心的疑虑。

青娅

先说青娅,说明我还是一个很尊重“先来后到”的人。我相信无论在努尔哈赤以后的很多年里有没有再爱过这个女人,她在他心里面却一定是有着很大的分量的。努尔哈赤曾经很爱他的这个妻子,虽然“上门女婿”这个身份带给他屈辱感,但并不妨碍他真心爱青娅。被赶出佟家庄园,是努尔哈赤心中无法磨灭的痛和耻辱,造成了今后他和青娅之间一个难以改变的隔阂,无论青娅做再多事去弥补,努尔哈赤对她也难再有从前的爱意。从这一点上来说,努尔哈赤是个极度记仇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从来就没有否认过。

努尔哈赤对青娅在以后很多年里的情感是尊重,青娅很懂自己的丈夫,男人面对一个可以随时解读自己内心想法的女人时,其实是不寒而栗的,努尔哈赤也是亦然,所以青娅慢慢的开始学会把自己的清楚认知隐藏起来,于她,这是想要拉近自己和丈夫的距离,但这一切,多半还是徒然。

努尔哈赤对青娅的另一种情感竟是提防,我不知他是几时开始有了这份心思,在他看来,妻子是个厉害的角色,拉拢舒尔哈齐,笼络五大臣,一切做的有条不紊而处处机心,他想到是祸起萧墙,他恐惧的是枕边人给他上演一场逼宫戏。是的,在我们看来,他实在是多虑了,他的妻子每一个眼神都诉说着对他的真心实意,但他是不知道的。或许在那高高的王者大椅上坐着,人会不知不觉的害怕,害怕失去手中握有的一切,于是对全世界都充满怀疑。

青娅选择了死亡,当他的丈夫终于清楚明白的承认了对她的怀疑,她也就愿意用死来证明一切了。她想用她的死让儿子如愿,让丈夫安心,让朝政平静。仅此而已。

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的性格,努尔哈赤用了极精准的八个字来总结——“欲取又止,欲进又退”,所以舒尔哈齐不是没有欲望的人。努尔哈赤不是不爱他的这个弟弟,但这份爱肯定不及舒尔哈齐对他的敬爱来的深。努尔哈赤的一大优势是有知人之明,这一点在他对待舒尔哈齐的方式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对于自己的弟弟,努尔哈赤是试探,也是笃定。让都督,是试探;让他娶东哥,是笃定;让王位,是试探更是笃定。一切都逃不了努尔哈赤这个心思深重的男人的算计,哪怕刀尖对着他,他也是面不改色,因为笃定。

那齐娅对舒尔哈齐的看法则是另外四个字——“善良仁慈”。正是这个性格才有了舒尔哈齐人生中的“止”和“退”,很难理解这个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男人为何会有这么懦弱而胆怯的一面,我想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兄长的那份与生俱来的敬重与信任,所以他不要都督之位,要把东哥让给自己的兄长,所以他自己娶了那齐娅。晚年的他是终于嚼出了滋味,隐隐的发现了自己的几十年是荒在了那盲目的兄弟情里,但他还是“欲取又止,欲进又退”的,在努尔哈赤的面前,他无数次的扔下手中的刀,因为他不是一个狠角色。

其实他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兄长,努尔哈赤的心思,他没有一次猜中过。这很悲哀。


东哥

努尔哈赤不止一次的说过,东哥是他心中的女神。但他没有为了他的女神而放弃战争放弃屠杀。这多少说明了爱在屠戮面前,是柔软无力的。

东哥的人生是曲折的,或者可以说是很虚枉的,许多时候,兜兜转转,九曲十八弯后回到的还是原点。

努尔哈赤对东哥的这一场爱情的持久攻克战,多少说明了:任何男人,只要你肯好好的爱,总有能打动对方的一天。

东哥做了十多年的农妇,为的是在那关键而关键的一刻去挽救叶赫,这一点颇可玩味,任何女人都不必得意于男人对你十年如一日的追求,男人的执着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对你的爱,而只因为你是他心中一个未圆的梦。东哥是个聪明的女人,她知道任何的爱情都是经不起时间的蹉跎的,得到了的便是日久无味,惟有长久的惦念与魂牵后的见面才有震撼的力量。但她终究是失算了。多少年过去了,即便旧爱如初,男人的野心与抱负却是日盛的。

东哥是痛苦的,因为她清醒而理智于时世之外,愿意超越世俗道德规范来看待战争与屠戮。理智告诉她,惟有统一,女真才能强大,人民才能幸福;情感告戒她必须维护叶赫,必须为自己的亲人复仇。她一直在理智与情感的夹缝中生存的举步维艰。

东哥最后选择死亡,因为她同青娅一样,可以清楚的解读这个满面沧桑的男人。谁都无法想象,爱一个女人的同时也是可以去提防她的。我一直以为努尔哈赤对东哥的爱是他的人性的最温柔处,却不知他对东哥同样是怀疑着的,所以他必须去杀舒尔哈齐。舒尔哈齐没有想到,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但东哥知道。


孟古

这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她生来是要当小女人的,但命运硬是安排给她一段仇恨。这是她的悲哀。

她不是东哥,所以她不能理解刀箭无眼。她不是东哥,所以她不能理解统一乃大势所趋,乃强大之本。她就是小孟古,只想看到自己的亲人平平安安。打破这份平静的男人却是她的丈夫。

孟古没有大智慧,却有着固若金汤般的原则、尊严和信条,这一切牢牢的钳制着她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人生的很多年里,虽然她一如既往的在心里爱着她的丈夫,却再也无法像过去那么甜蜜的面对他,因为对她而言,那就是对她的污辱,那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对叶赫的背叛。为了儿子,她还是背叛了,背叛了自己的原则,背叛了自己对家人的爱,于是她觉得痛苦,深入骨髓的痛苦,生不如死的痛苦。

孟古最终死去了,在她成为大妃的那天,于她,这便是幸福。

我相信努尔哈赤是爱她的,一种甚至不亚于东哥的爱。“孟古的眼睛是两潭清澈的湖水,一眼就能望到底”,这就是努尔哈赤珍视她的地方,这个心灵千疮百孔的男人对于纯洁有着始终如一的信仰和尊重。

那齐娅

这个智慧而美丽的女人,虽然几易其主,却不得不叫人肃然起敬。

没有那齐娅,似乎也没有后来的努尔哈赤。这个自负的男人不止一次的说过,他这辈子最应该感激的就是那齐娅。

明知这个男人要杀自己的父亲,她救下这个男人;为了救这个男人的孩子,她刺伤自己的丈夫;为了救这个杀死自己父亲的男人,她甘愿死去;为了不让这个男人腹背受敌,她回到自己原来的丈夫身边;为了让这个男人胜利成功,她离开了自己唯一的孩子;为了这个男人,她成了让世人唾弃的低贱女子。

那这个男人呢?他爱过她吗?只能说,他感激过她。

为什么不爱她?爱了又怎么样呢?爱了就不会把她送还给李如柏吗?爱了就不会把她当货品一样送来送去吗?

不,在那个挥起挥落间万千人头落地的时代,爱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些野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男人心中,爱是可以割舍的。不爱你,送走你,那是你的坚忍;爱你,送走你,那是他的残忍。

阿巴亥

那齐娅是努尔哈赤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而送走的;阿巴亥是布占泰为了自己的苟延残喘而送来的。

那齐娅必须让自己体会到李如柏的真情,才会少一点屈辱;阿巴亥必须提醒自己布占泰的狠心,才能寻找自己的幸福。

阿巴亥是成功的,凭一己之力,从一名卑微的奴婢成为努尔哈赤的宠妃。不难发现,无论努尔哈赤最爱是谁,把他服侍的最为熨帖的是这个后来居上的阿巴亥。

但在努尔哈赤看来,这个曾经和布占泰海誓山盟的女人如今可以对她巧笑倩兮,意味着她可以随时见风转舵的投向别人怀抱,所以他对阿巴亥是有着轻视和怀疑的,阿巴亥吃孟古的醋时,努尔哈赤的一句“至少孟古永远不会说出你说的这些话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意味深长。

倒是皇太极的一番诡计后,却叫努尔哈赤觉出了阿巴亥终究是个好女人,这个68岁的男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第一次用生命的力量要去维护一个女人。他用利剑将皇太极的诏书劈成两半,毅然决然,哪怕一切无可挽回,他也不会屈服。

不知为何,那些曾经叱咤风云、风虎云龙的人物们,总是有一个仓皇而悲情的收梢,与那瑰丽的一生格格不入,于是萦绕着一份轻轻薄薄的凄凉:病死途中的秦始皇,乌江自刎的项羽, “斧声烛影”的赵匡胤,真真假假我们不得而知,努尔哈赤亦然,没有一种痛心甚于被自己的至亲背叛,平常百姓多半没有这种烦恼,于皇室贵胄,这却是常事。究竟这一生的奔波劳碌是为了什么?究竟打下这大片江山是为了什么?难道就为了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你争我夺吗?难道就为了看到自己的儿子胁迫自己退位吗?对付得了天下人,最后却敌不过自己的儿子。人生竟是无端的虚妄。冥冥之中自有因果循环,惟有轮回之外的人才看的真切。


《太祖秘史》用浓重的墨色,大笔挥毫、细细描摹,终究完成了对一个男人的史诗般的书写。据说,世上没有英雄,只有枭雄。马景涛精彩的演绎了这位靠十三副盔甲而发家的枭雄,深情但不沉重,悲情但不伤感,热情但不放肆,自负但不盲目,野心但不激进,冷静睿智却也英勇无畏,不卑不亢却也能屈能伸。《太祖秘史》的最大特点是全剧俨然成为了马景涛的个人表演秀,我并不认为这是编剧的顾此失彼或者有意偏袒,事实上,从台词有动作,固然有匠心之处,真正打动人的却还是马景涛的表演,用生命的力量来表演,浑然凌驾于所有人的表演之上。相信这是他的表演生涯中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前半生的儿女情长,后半生的戎马生涯,至此泾渭分明。

《太祖秘史》自然并非完美,它有着太多会可被人诟病的缺陷,比如战争场面的不够宏大,比如感情戏份过重,比如那首“风马牛不相及”的片尾歌,但我想,这部剧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剧情的张弛有道,情绪的含而不露,感情的深厚内敛,人物的深刻丰满,没有人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人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是爱还是不爱,话语不必铿锵,眼神不必催情,一切只由观者来感受,而这样的感受恰恰比任何劈头盖脸的直白表达都要来得更加震撼。。。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