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哲理 2005-6-18 15:43
道德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只有懂得了小道理才可以懂得大道理,否则就不会懂得任何道理。只有能做成小事情才可以做成大事情,否则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做事能力,那么对做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如果你具有了丰富的做事能力,这就是为做一切事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无论做任何事只要他不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走向圆满的成功;无论做任何事只要他总想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将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要将道德两者并列提出,就是因为它们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却是一脉相承的道理。这门精大而又博深的道理,则是一切事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之所以都知道跟美的东西称之为善美,就是因为丑恶存在的结果;如果天下人就只知道一个善美,那么这也就不能辨别什么是善美了。因此,有与无则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难与易则是相互依赖而形成的,长与短则是相互依赖而判定的,高与下则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音与声则是相互依赖而和谐的,先与后则是相互依赖而伴随的,全都是如此。因此圣人主张做事情要从没有作为的小事做起,因为人的行为举止并不是光用语言就能教会的,无论做任何事物必须要经历一段亲手操作过程而不是一拿起来就会的,做事情而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业成功了而不能占有它。就只有不占有任何事物,因此才不会有任何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就会使百姓不起纷争;只有不贵重珍奇的货物,才能使百姓不偷窃;只有不标榜可追求的事物,才能使百姓不胡思乱想。因此圣人才推崇这样的治理方法,扩充他们的胸怀,满足他们的温饱,削弱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奋进的骨气,就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耍小聪明,不想入非非。就只有使天下人都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会再去冒然行事,不去为所欲为而安分守己的工作,这样天下就没有不能平治的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这个自然大道理就如同是贯通一切的主宰,因而只要能按照它行事就无不迎刃而解。实在是太渊博啊!它就像是万物的宗旨。你越是顿锉它它就越是锋利,你越是分解它它就越是纷乱,你越是搅和它它就越是清晰,你越是混同它它就越是沉淀。实在是太精湛啊!它就像是形影不离。我虽然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但它就像是上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
因为天地不讲仁爱,所以才能使万物都成为自己的宠爱之物;因为圣人不讲仁爱,所以才能使百姓都成为自己的宠爱之人。天地之间的道理,其实它不就是如同一个风箱吗?就是因为它的内部是空虚的而使风永不穷尽,你鼓动的越快而风出得就越多。因为世间得奇闻怪事多不胜数层出无穷,所以不如安分守己的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译文]
越是像大海那样神通广大的东西就月不容易死亡,这就叫做玄妙的生态原理。这门玄妙的生态原理,就可以说是天地造化的基本原理。实在是深远广博啊!它就像是永世长存,用之不尽的本源。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为什么能长存而且久在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故此能长存久在。因此圣人认为就只有不占有这个世界中所以的事物而另谋新的事物这才算是于是领先,就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世外而另谋新的生存空间这才算是生存的长久。这不就正是没有私心邪念的道理吗?故此说他既是成就了自己而又成就了他人。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
[译文]
最善美的东西就是像水那样的形态。之所以说水是最善美的东西,就是要你因为只有利于万物生长而却与万物无争,并且永远居住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故此说它仅接近于天道的形象。因此说居住如水一样才能地处广阔,心灵如水一样才能知识渊博,待人如水一样才能担负起天下,语言如水一样才能取信于人,理政如水一样才能平治天下,处事如水一样才能财富广益,出行如水一样才能准时到达。就只有不与世相争,故此才永远不会有怨恨。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端着已满盈的器物,不如早点将它放弃。磨得越是锋利的刃具,就越不能将它长期保留住。总是喜欢为高贵富禄而骄傲自满,这就等于是给自己种下了灾祸。故此说,事业成功了就该全身而退,这就是天经地义的真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孕妇能将胎儿的魂魄抱为一体,你能使她们永远不分离吗?当婴儿圆满生下来即使他的气质再温柔再可爱,你能将他永远保持在婴儿的状态吗?就算你能建造出再多再好的监狱,你能使天下人没有一点小毛病吗?爱戴百姓,使国家发达,你能依赖没有作为人吗?从清晨到傍晚,你能做到总是那样温顺慈柔吗?明白世理发展社会,你能不以赖知识吗?你虽是生育了他、养育了他,生育他而不能占有他,养育他而不能主宰他,这才叫做最崇高的做事原则。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同穿一个轮毂,当中却是空虚的,这正是车的功用之处。烘烧粘土制作器皿,当中却是空虚的,这正是器皿的功用之处。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中却是空虚的,这正是房屋的功用之处。故此有形的东西则是为无形的东西所起的利助,而无形的东西才是又用之处。
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颜六色会使人视觉迷盲,总是处于驰骋打猎的生涯中就会使人心性狂暴,珍奇的货物会使人行为不轨,五味俱全会使人口感麻木,五音俱全会使人听觉麻醉。因此圣人才要采取这样的治理方法,宁饱口福而不饱眼福。故此要舍去那种虚伪华丽的奢侈而取这种安乐朴实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当你最宠爱的东西一旦受到巨大辱没的时候你就必然会担惊受怕,你之所以会最害怕有大灾难就是因为你要保全你的身命。什么叫当你最宠爱的东西一旦受到巨大辱没是你就会担惊受怕呢?就是因为你最宠爱的东西来之不易,当你得到它的时候你就会惊喜,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你就会惊慌,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害怕有大灾难,就是因为我有身命,如果我没有身命,还有什么大灾难可怕呢?故此说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否肯将自己的身命奉献于成就天下,只要你可以将身命奉献于天下就完全可以承托起天下,如果你不愿意以身命奉献于成就天下,你又凭什么去继承天下呢?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当超出你的视觉范围时你就再也看不到其它事物了,当你在看到其它事物出现时你就会说它太微妙奇怪。当超出你的听觉范围时你就再也听不到其它事物了,当你再听到其它事物时你就会说它太稀奇。当超出你的操作能力的范围时你就再也想不出其它作法了,当你再遇到其它作法时你就会说它太难做到。因为此三种情况都是属于不可测定的范畴,故此都是属于单一片面的范畴。之所以说它时单一片面的原因,就是因为说它是只看好的一面也不荒谬,说它只看坏的一面也不粗鲁。实在是太难以揣摩啊!凡是属于这种不可揣摩的事情,完全都是属于不可物色的范畴。这就是说你越是不想发生的状况它就越是有这种状况发生,你越是不想物色的事情它倒许想象出来,这就叫做潜在意识。正所谓,来的晚而不见得落了后,来的早而不见得抢了先。你只要掌握了当今这个道理,不仅可以推测出今后所有的道理,而且也可以知道远古的起源,这就叫做自然大道理的基本纲领。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人之所以要将那些会做事的人称之为有道之人,就是因为道太神奇太深远广大,简直就是深的不可志量。就是因为它深得不可志量,故此人们才勉强为它作此形容,形容它:你如果说它太谨慎啊!你就会说它就像严冬涉水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机警啊!你就会说它就像畏惧四周邻国入侵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严肃庄重啊!你就会说它就像陌生做客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涣散松懈啊!你就会说它就像冰泽融化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饱满丰盛啊!你就会说它就像饱经风霜的工匠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敦朴憨厚啊!你就会说它就像浑浊的水浆的样子。你如果说它太空旷啊!你就会说它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的样子。浑浊的水只有静下来,才能徐徐澄清。安静的东西只有动起来,才能徐徐还生。就只有能保持这个“道”的人才会永远不觉得自己满盈,就只有不觉得自己满盈,因此才能总觉得自己有缺陷而永远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成功者。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