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把英语从48分考到68分的

      考研的路上 2005-8-1 21:0
今年是我第二次考研,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律硕士。
工作了几年之后,我对从事的工作和所处的环境十分厌倦,加之对法律的热爱和一颗尚未泯灭的进取之心,我终于在2002年加入了考研大军的行列。这个时候我的英语水平是六级没过,四级70分,工作之后,有三年的时间没有看过英语。虽然在备战复习的过程中倾注了很多的热情和努力,最终还是由于英语48分使自己的这一次征程在悲壮中落下了帷幕。
2003年4月,经历了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我对自己说,坚持下去,不就是还有9个月吗?9个月之后还是一条好汉!我仔细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学习中对数量要求的多,而质量却不高,结果是,虽然学习的时间不少,但成绩不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就是拚了命也一定要把英语提上去!
对于英语的复习,我制定的战略战术是“农村包围城市”:上半年的学习主要是打好基础,不用涉及到与考研直接有关的内容,我把它比喻成“农村”;下半年的学习一切都围绕与考研有关的内容进行,比如做题,记单词,练听力等等,我把它比喻成“城市”。这样,上半年把“农村”的问题解决了,只留下了下半年孤零零的“城市”,还不容易解决吗?这一战略战术的关键之处是,上半年一定要建立起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这样,下半年才能对城市有摧城拔寨的效果。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战术,我把攻克英语的战役划分了四个阶段:

4月 -7月 :建立革命根据地―――学新概念打基础;
8月 -9月 :战略防御,摸清敌人实情 ―――研究真题,知己知彼;
10月-12月 :实战演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做题强化,记单词,练听力
12月-1月 :战略反攻,阵地战 ―――冲刺。

第一阶段(4月-7月):学新概念打基础。
我先学习的是第四册,因为这一册主要是训练对长难句的理解,我这一项很薄弱,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个长句子虽然单词认识往往怎么也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对每一课的学习我是这样安排的:
1、把英语课文翻译成中文;(新东方的陈彩霞老师说,翻译会了,其他题型也就容易了)
2、听新东方的FLASH讲座,做笔记;(好处不用说了吧)
3、把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摘抄在专用的笔记本上;(为写作文做储备)
4、背诵精彩句子。(免去了背诵整篇课文之忧)
我每天都严格按这几个步骤学习每一课,这几步学下来一课至少要花上4-5个小时,。这样60篇的课文学完整整用去了3个月,在这期间没有做考研的题。学完第四册,就开始学习第三册,这一册是训练作文能力的。课文中的句子比第四册的优美,更适合写作文用。而且又不会让改卷老师看出用的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因为这些句子都是自己总结的。我对这一册的学习也基本上是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的,但不如第四册学习的彻底,这一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为了赶“工时”了,因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更为重要。
第二阶段(8月-9月):研究真题
研究真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前一阶段学习的是新概念,主要是为了打好基础,可以说与考研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历年真题反映的是出题者的真实思想,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按以下步骤开始了真题阅读理解的学习:
1、把阅读理解在规定的时间里做一遍;
2、把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我喜欢上了翻译,不翻都有些难受了。)
3、听新东方的FLASH
4、把文章中的生词和词组写在笔记本上;(王若平老师曾说,把真题中的单词掌握了,考研单词就不用怕了。)
5、把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摘抄在专用的笔记本上(我的考研英语作文最后一段就取自于此)
6、背诵精彩句子。(真题句子之优美,不亚于新概念)
按照以上的要求,40多篇的文章我用了两个月完成了,有时一篇文章就要用掉2个小时。这一过程千万不能贪快,我当时就对自己说,只要能严格按照这六个步骤去学,即使学完20篇,也比囫囵吞枣的学完40篇要强,结果是我把40篇文章全部学完了。
以上两个阶段用去了近6个月,那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啊!――光笔记就记了不下10本;逐字翻译了约120篇文章,并对其句子结构和句型仔细进行了分析;背诵了这些文章中的优秀句子。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阶段使我对英语的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10月-12月)做题强化阶段
10月份以后,英语的学习时间要有一部分让给政治和专业课了,每天大约有3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约1个小时记单词,1个小时练听力,每个星期做2套题,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做完的第二天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这一阶段我做过的题有:
张锦芯的《最后冲刺15套题》――这本书的特点是,文章与真题接近,但题目简单,;
胡 敏的《阅读理解高分宝典》――文章读起来流畅,句子优美,但与真题的文章风格有异,题目难;
毕金献的《冲刺》――文章难,题目难且陷阱多,每次错10个左右都很正常。不过,他的作文中的句子不错,可以摘抄作为模板记忆;
第四个阶段(考前半个月):考前保持状态
这一阶段自己学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定型了,为了保持住做题的状态,我又买了周雷的8套题,仅是为了保持住状态,保持住语感而已,
在英语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的题型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听力
我练听力的原则和整个英语学习的原则是一样的,就是先打好基础,再做针对考研的题。打基础阶段我用的听力材料是《英语初级听力》,录音是在沪江论坛下载的,都是英美专家朗读的,非常纯正,很适合练听力!后来我又听了《英语中级听力》,以此作为泛听材料。《英语初级听力》虽然是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水平,但对于应付考研已经足够了。在实战演练阶段我用的听力材料是白洁的《2004考研专项听力》,这本书知识面覆盖很全,但是读音与考研的读音差距较大;后来又用了索玉柱的考研听力,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听力材料,可贵的是他的录音就是考试时的朗读者原声朗读的,对于熟悉考场上的语音和语速很有帮助,在考前的最后阶段一定要仔细听一听。
二、完形填空
这一题型主要考察词汇和语法。我的英语基础差,曾经有过放弃该题,全部选B算了。可是后来我想,英语的分数那么宝贵,一分都很重要,何况这是10分呢!相当于一篇阅读理解的分数了,一篇阅读理解你舍得放弃吗?于是我就老老实实的重视起完形填空了,后来在考试中我居然得了8分,也算没白忙吧!我没有使用专门的材料,只是做了模拟题中的完形填空,值得一提的是,我后来居然发现了一个练习完形填空的“宝藏”,那就是历年真题中的词汇题和语法题,现在的考试已经没有这个题型了,历年真题中的这一部分,每一题的句子很优美,有的可以练长难句,有的可以记单词,有的可以复习语法。我学习着这一部分,当时的感觉真得就像是在海边捡起一个个金光灿灿的贝壳。我学习真题中的这一部分已经快到12月份了,真的后悔没有早些利用起来呢!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既可以成就你的考研大业,也可以颠覆万里江山。这两种结果我都深有体验啊!2003年我的阅读理解错了10个,导致英语受限而失去了大好河山;2004年阅读理解错了4个为考研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使用的材料上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奇怪的是,我这个时候做阅读理解,晦涩难懂的长句子居然能看懂了,做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很多,应该是上半年的苦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了吧!
关于做阅读理解的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提倡让先读文章再做题,有的主张先浏览题再读文章。这两种方法我都没有用,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先读文章的第一段,知道个大体意思,再看前三个题目的题设。
四、翻译
关于翻译就不用说了吧,因为整个复习阶段我几乎都在翻译,新东方讲考研翻译的陈彩霞老师曾说,“一篇文章你都会翻译了,还怕不会做阅读理解?做翻译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句话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考研做翻译的题目,不必一味的追求“信、达、雅”,只要能把它的意思翻出来,别走样,问题就不大。
五、作文
现在写作文,流行的就是那几位名师的模板,改卷老师早就看烦了,不给你减分就算抬举了。在练作文阶段,我前面摘抄的优美句字就派上用场了,而且又和别人的不一样!到了11月份的时候,我就想,能不能总结出自己的“万能首段”和“万能尾段”?这样到考场上拿过题目就可以写,不必挖空心思为写出与众不同的首段和尾段而抓耳挠腮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收集了几大名师的作文,有朱泰琪、胡敏、张锦芯、毕金献、曹其军、周雷等,把他们文章中好的部分摘抄下来,写满了整整两个笔记本。到了12月份中旬我把自己整理的这些内容进行了提炼,终于总结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万能首段” 和“万能尾段”。后来在考场上,果然派上了用场,30分钟就把我的文章搞定了,而且全文没有一处改动。
六、单词
我记单词的方法是从我国防止非典的经历中悟出来的,那就是“逐个排查,一个不使漏网”!具体是这样的:11月份,我从沪江论坛下载了《英语大纲词汇》,在电脑上背。这本词汇一共约87页,其中一多半的词常用含义是自己认识的,但对其第二个,第三个或更多的含义却不知道,而考研英语考的就是词汇的深层含义。我在背的过程中,将非常简单的和确实知道的含义删掉。这样第一遍下来居然还剩50页;按照同样的方法我背了第二遍,这次剩下了30页;按照这个方法背下去,到考前剩下的5、6页就是自己最薄弱的单词,而随着每一遍的记忆,这些单词到最后也背了有4、5遍了。而在考前那么宝贵的时间里,背那5、6页的单词一个小时就够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以此来表达沪江论坛对我的帮助,也为了给那些尚未找到好的学习方法的研友提供一个前车之鉴。经历了考研的洗礼,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主,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考研谁都在努力,可有些人的成绩还是不好,就要静下来看一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对头了,付出那么多,如果由于方法不对而失利是很可惜的。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