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棕红的可乐,洒在苍白的面团儿上,将是怎样的光景。
大年初二,风俗上是“回娘家”的日子,我没有妻子,更没有岳父可以拜见,直接讲吧,就连女朋友,也是半个没有,所以,这种日子,我回的都是姥家,二十三年,俱如此。
亲戚、吃饭。
回来,一个人。走在空旷旷的路上,看街道两旁紧闭的店铺和风中战栗的铁栅栏门。徐步而行,感觉轻松而又昏沉,双腿好像还留在姥家那铺垫着柔软阳光的床铺上,流连在佳肴满列的餐桌前,而只有上半身,飘浮在这初春,在这未暖尚寒的晴天里了。
昏沉着回忆起方才亲友们的教诲鼓励,想,做个男人,倘要堂堂正正,倘要被称作成功,所需要的,到底该是什么。我们总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命运”这个词儿,本身就是个偶然与行为的结合体,是存在不确定因素与主观调整的矛盾事物。这是一个思想中的问题,考虑着这个问题,考虑着“掌握命运”,究竟是种选择还是种顺应。尼采疯了,他说过“上帝死了,众神在堕落”,而毛泽东却喊着“人民万岁”一统了天下。就思想层次而论,他们究竟孰高孰低呢?这恐怕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既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不具备共有的比较舞台,根本就不在一个领域。
由此看来,脑袋里的想法,是很难拿来说事的。具有同样想法的两个人,放到一起来比较,他们的高低成败,终究还是要靠所做的事,所创造的结果,来评判罢。
信步随目,喜见以前常去的那家书店,倒还开着,在这“回娘家”的日子里。我知道,我口袋里的钞票,又是在劫难逃的了——我的双腿不由自主地背叛了它们。
将两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为了这喜庆的日子,讨一个好兆头——两部书的作者都姓余,“年年有余”的余。至于书名,一本叫做《活着》,一本叹为《行者无疆》。
我购书具有盲目性,和所有的俗人一样。有时候,我买书不是为了想看,而是为得收藏或者其他什么关乎感觉的理由,比如这一次,为了从“老余家”作者的包围圈儿中突围,临去付账的时候,我又从书架下层平放的一堆里随手抽了本标价十元的《廊桥遗梦》,这本书,虽然以前早看过了,但自己的藏书中还没有,权作收藏吧。
《廊桥遗梦》,英文原名是《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直译应作“麦迪逊县的桥”,至于如何将其翻译作《廊桥遗梦》,这里面,则牵扯到一个典故。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我们通常称作“廊桥遗梦”的,是它的中文译本。
《史记。苏秦列传》有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说的是一个叫作尾生的年轻人和一个见过几次面的姑娘相约在一座桥下幽会。尾生早早地就到了,可左等右等,姑娘却迟迟不来。这时候,河水开始上涨,再待在桥下就意味着有被水冲走的危险。可尾生固执地要等姑娘而不肯离开,最后,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
尾生抱柱的那座桥,就叫作“廊桥”或者“蓝桥”。这个典故,经常为后世“志在天下”的“大丈夫”们所嘲笑,以为尾生不仅志向短浅,而且不知变通。
其实,溺水殉情的尾生,又何尝不是一个圣人?这段故事,足以让每一个平凡的人深深地感动。
丛书店出来,继续往家里走,这七、八里的归路,行到一半儿,便不再平坦。我踏着小学时每天都要排队往返的路,看已经夷为了平地的老部队家属院,看小学校新盖的红白衔接的小楼,看高天四野,湛蓝的碧空紧坠着金黄宽广的苇子地,呼吸着干冷透肺的空气,感觉,这才该是我生活的环境。
后半程上,有两桩偶然:一是从崎岖的,一段铺着煤渣儿,一段露出黄土的风化残败的石子儿路旁,从一家歪斜的红砖小院儿的铁门里,忽然飞出来的小孩子,他提了一个脏水桶要倒去小路另一边的河沟;第二桩,是又看到了童年的芦苇从和小时候可以买到糖果的小服务社,只是当下草木未发,枯黄的苇子,也疏落地大不如前,相反地,旁边的垃圾堆,已经壮大到直欲吞其半壁江山了。向下仔细一看,苇丛下曾经的低洼已充斥了禁断的坚冰——这里,不再是孩子的乐园,夏天到了,说不定会养出鱼来……
那家曾经兴隆的略带政治色彩的杂货店,也早已人去屋空,仅余一个破败的驱壳了。
猛侧目,见路边衰草间,僵卧个干瘪的南瓜,依靠着满覆霉斑的矮墙。
越过那片军民混居区,穿过那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儿,我看到了小门旁边干涸了十几年的沟里,堆放着以前塌掉的门楼。门楼的残骸分两段,一段是顶上的部分,好像是南美的金字塔;另一端则横卧着,是底下方方的基——幼年时,我更愿意当它是西元前傲立于神国雅典的希腊方庙。
回家的路,最后要通过的,是一座我出生之前,便已经在那里的桥,连着,连着我记忆中的种种。
连就连,你我向约到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而今,桥尚在,却也破败,人已非,难称悲哀。
漫漫的归途,总要结束在曳着活是没有烛光的家门。
大年初二,风俗上是“回娘家”的日子,我没有妻子,更没有岳父可以拜见,直接讲吧,就连女朋友,也是半个没有,所以,这种日子,我回的都是姥家,二十三年,俱如此。
亲戚、吃饭。
回来,一个人。走在空旷旷的路上,看街道两旁紧闭的店铺和风中战栗的铁栅栏门。徐步而行,感觉轻松而又昏沉,双腿好像还留在姥家那铺垫着柔软阳光的床铺上,流连在佳肴满列的餐桌前,而只有上半身,飘浮在这初春,在这未暖尚寒的晴天里了。
昏沉着回忆起方才亲友们的教诲鼓励,想,做个男人,倘要堂堂正正,倘要被称作成功,所需要的,到底该是什么。我们总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命运”这个词儿,本身就是个偶然与行为的结合体,是存在不确定因素与主观调整的矛盾事物。这是一个思想中的问题,考虑着这个问题,考虑着“掌握命运”,究竟是种选择还是种顺应。尼采疯了,他说过“上帝死了,众神在堕落”,而毛泽东却喊着“人民万岁”一统了天下。就思想层次而论,他们究竟孰高孰低呢?这恐怕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既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不具备共有的比较舞台,根本就不在一个领域。
由此看来,脑袋里的想法,是很难拿来说事的。具有同样想法的两个人,放到一起来比较,他们的高低成败,终究还是要靠所做的事,所创造的结果,来评判罢。
信步随目,喜见以前常去的那家书店,倒还开着,在这“回娘家”的日子里。我知道,我口袋里的钞票,又是在劫难逃的了——我的双腿不由自主地背叛了它们。
将两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为了这喜庆的日子,讨一个好兆头——两部书的作者都姓余,“年年有余”的余。至于书名,一本叫做《活着》,一本叹为《行者无疆》。
我购书具有盲目性,和所有的俗人一样。有时候,我买书不是为了想看,而是为得收藏或者其他什么关乎感觉的理由,比如这一次,为了从“老余家”作者的包围圈儿中突围,临去付账的时候,我又从书架下层平放的一堆里随手抽了本标价十元的《廊桥遗梦》,这本书,虽然以前早看过了,但自己的藏书中还没有,权作收藏吧。
《廊桥遗梦》,英文原名是《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直译应作“麦迪逊县的桥”,至于如何将其翻译作《廊桥遗梦》,这里面,则牵扯到一个典故。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我们通常称作“廊桥遗梦”的,是它的中文译本。
《史记。苏秦列传》有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说的是一个叫作尾生的年轻人和一个见过几次面的姑娘相约在一座桥下幽会。尾生早早地就到了,可左等右等,姑娘却迟迟不来。这时候,河水开始上涨,再待在桥下就意味着有被水冲走的危险。可尾生固执地要等姑娘而不肯离开,最后,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
尾生抱柱的那座桥,就叫作“廊桥”或者“蓝桥”。这个典故,经常为后世“志在天下”的“大丈夫”们所嘲笑,以为尾生不仅志向短浅,而且不知变通。
其实,溺水殉情的尾生,又何尝不是一个圣人?这段故事,足以让每一个平凡的人深深地感动。
丛书店出来,继续往家里走,这七、八里的归路,行到一半儿,便不再平坦。我踏着小学时每天都要排队往返的路,看已经夷为了平地的老部队家属院,看小学校新盖的红白衔接的小楼,看高天四野,湛蓝的碧空紧坠着金黄宽广的苇子地,呼吸着干冷透肺的空气,感觉,这才该是我生活的环境。
后半程上,有两桩偶然:一是从崎岖的,一段铺着煤渣儿,一段露出黄土的风化残败的石子儿路旁,从一家歪斜的红砖小院儿的铁门里,忽然飞出来的小孩子,他提了一个脏水桶要倒去小路另一边的河沟;第二桩,是又看到了童年的芦苇从和小时候可以买到糖果的小服务社,只是当下草木未发,枯黄的苇子,也疏落地大不如前,相反地,旁边的垃圾堆,已经壮大到直欲吞其半壁江山了。向下仔细一看,苇丛下曾经的低洼已充斥了禁断的坚冰——这里,不再是孩子的乐园,夏天到了,说不定会养出鱼来……
那家曾经兴隆的略带政治色彩的杂货店,也早已人去屋空,仅余一个破败的驱壳了。
猛侧目,见路边衰草间,僵卧个干瘪的南瓜,依靠着满覆霉斑的矮墙。
越过那片军民混居区,穿过那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儿,我看到了小门旁边干涸了十几年的沟里,堆放着以前塌掉的门楼。门楼的残骸分两段,一段是顶上的部分,好像是南美的金字塔;另一端则横卧着,是底下方方的基——幼年时,我更愿意当它是西元前傲立于神国雅典的希腊方庙。
回家的路,最后要通过的,是一座我出生之前,便已经在那里的桥,连着,连着我记忆中的种种。
连就连,你我向约到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而今,桥尚在,却也破败,人已非,难称悲哀。
漫漫的归途,总要结束在曳着活是没有烛光的家门。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