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从5dblog.com关闭整理至今,已到了十天头儿上。这十日来,生活甚无聊赖,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似的。
想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日志了,那感觉,就如同一场长久的别离,虽不至隔世,却也颇感寥落。这样的日子,心里自然就多了些怀念。
怀念小时候住平房的日子,怀念那走出屋门便能仰望天空的岁月,怀念那不甚局促怡然自得的生活空间,怀念……
这怀念的种种,去今已届十年。
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正住着一间半的平房——那时候的屋子,都是仿苏式的,或者说是改良型的北方民居,红砖青瓦或是红砖红瓦,排成一线地凑在那里,每排或是每座屋子的上面,都顶了尖尖的坡顶,顺眼望去,格局而又乏于个性。那时,我家南向开窗的卧室外面,有一座简陋的厨房——当年的厨房,是独立于居室之外的,顶子也都是用扎在一起的苇杆打底,再覆上石棉和屋瓦铺就而成,站在屋顶下面往上看,就可以望见一排排渍满了油泥的棕灰色的干巴苇子。
说来令人称奇,原先我家厨房的顶上有一道用白灰砌成的方方的脊,正对了前屋的半间卧室——那是我家搬来之前,原先的住户为防止屋顶漏雨而砌的。后来我家搬到了那里,再后来,就有了我。古怪的是,初生的我竟然不会吭声,甚至连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这使得我父母很是着急。后来,家里的老人说这是厨房顶上的白梁在作祟,我父亲便上去把那条白灰拆掉了。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说不清的原因,此后,我居然恢复了正常,像其他小孩一样开始啼笑叫闹,咿呀而语了……
那以后,与一般孩童无异的我,就开始在平房中居住,虽然其间搬过两次家,住房的面积,也由一间半变成了两间(一间加两个半间),但总归没有出去这个职工大院,也没有脱离平房的形式。
这一住,便是一十三年。
住平房的日子里,有一种感觉叫做闲适。也许闲适这东西还跟年龄、角色等等的有关,但那洒满了暖乎乎懒洋洋日光的下午,那些不用上学也不用上班的日子,却是一去不返的了。
遥记得南向而窗的卧室里,有张大得不像话的床。那床,是父亲用捡来或是买来的木板拚拼凑凑地钉成的。在童年的记忆里,它曾是那样宽广的一个印象啊!大到简直要有一面儿那么大了。半躺半靠在它上面,看,看窗外高高的天,看高高天上羔羊般的云,再收拢目光,看自己的鼻子尖儿,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闲逸感觉。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看沧浪般排涌的行云。每当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在人们都忙着关窗闭户收衣服,没命似的往屋里跑的当儿口,一个看上去很呆的小孩子,肃穆地仰首立在自家的院子里,神情专注地看头顶上的乱云飞渡,唯有那个时候,他才会感到无比的畅快,从天地而至周身,呼吸着微凉纯粹的厚实空气。
后来,那个小孩改作坐在板凳上看沸腾翻涌的云天了。静坐静观,在云底隐秘的纹理间,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端倪……
现在,我依然坐着,只是所坐的地方不再是场院中的板凳,而是电脑前的椅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的那张床也不见得如何的大,只是我的身形,视野以及愿望也不如现在这般之大罢了……
住平房时,西墙外比邻的是一座高耸的建筑——那时候左近都没有楼房,而紧靠着家属院,紧靠着我们家的那栋足有十多米高,供剧团排练之用的剧场,便是平素所能见到的最高的建筑了。那剧团是河北梆子剧团,名为“小百花”,多少多少年前,也曾名动一时,佐证便是包围着这座建筑的剧团大院门口,是有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亲笔题词的。只是自我记事以来,那剧团便不再景气,而今,原先的梆子剧团早已不复存在,当初的演员们纷纷都改行而去了,留下的,只有一座住满了文化局小职员、外来务工人及其家属的居民大院,还有那座堆满了废弃物的破败剧场。
后来,那院子里也曾住过一个吹鼓手的班子,只是现在似乎也不在了。
当年,那剧场的后面,那道与我家院墙共同隔出的狭长地带曾是我幼年的乐园。这乐园中,最显著的当属一棵榆树——榆树给了我可以吃可以玩更可以吃着玩的榆钱,所以,它的地位当然要比它身边那棵并不矮小的椿树高上不少——那椿树,是臭椿,而且没长在“村上”。
狭长地带里,可以珍贵的还有或青或紫,蜿蜒在低矮潮湿的墙根儿下的马奶子。马奶子这个叫法是长大以后才知道的,住平房的时候,我和我的小朋友们都叫它“野葡萄”。说起来,这马奶子除了身形娇小以外,无论是色泽还是形状,还真像极了葡萄,只是口味殊异,葡萄带酸,而马奶子则全乎是甜,只是带些草腥气,现在想起来,还真佩服那时的勇气,不管那勇气是否来自于蒙昧。
院子的西南角上,有父亲存放塑料编织带的棚子。所谓塑料编织带,也就是俗称的“条子”,当然了,这条子与警察无关,只是用来捆扎纸箱以便运输的一种塑料带子。父亲将这些塑料带子从商店、工厂等地方捡回来,或是就从贩子的手中购买,然后洗刷干净,用专用的刀子劈成各种宽度的条,然后就可以在木制的模具上编织了——这一系列工序的成品叫做“篮子”,就是用来买菜或是装其他东西的塑料提篮。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和这门手艺,为家庭增添了一项所得不多,但也小有获得的收入。
在那个存放“条子”的棚子里面,曾经存在过一个硕大的马蜂窝,后来,这个马蜂帝国毁灭于我的侵略,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当年,有包为证。
住平房的日子里,我曾在院中“辟田务农”,种下了花生、黄豆、绿豆等作物,这些作物后来都有了不错的收成,尤其是种下去的黄豆,足足让我家吃了两顿的煮毛豆。
夏天的雨水是个好东西,它的降临,让我省了去浇作物的力气和水费。而夏天的雨,又不总是那样地令人欣喜,在雨水过于“丰沛”的年头里,我也没少了用盆子、水桶往墙外淘水——否则,雨水就进屋了……
冬日里,大雪落定之后,拢聚院中的积雪,就足可堆成个不小的雪人儿——胡萝卜的鼻子黑煤球的眼话梅核儿的小嘴儿一点点……再往后,新的一年又开始,春天的暖风夏日的虫还有秋天繁茂的榆钱,无一不让人心存满足。
总听人批判自足者的愚蠢,但若永不知足,争鸣逐利而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那又将何以为终呢?
一直以为,屋顶的天窗上面,那被坡顶和吊顶围绕着的三角形空间,是个神秘的所在,而直到那一片片的房屋被夷为平地,我也没有探到那里面的洞天。我想,那里应该和火车上部的隔层很像吧,就像王薄和黎叔决斗的场所,但终究,是无法证实的了……
曾经的日子里,有种关系叫作“街坊”,有句话,叫作“远亲不如近邻”。
现在,我躺在高悬半空的卧室里,回想着过去的种种,想着,住平房的日子,想者过去的街坊们纷飞如燕或是各居高阁,自觉生活苍白、憔悴……
十年一别平居梦,广厦倦里思流年。
想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日志了,那感觉,就如同一场长久的别离,虽不至隔世,却也颇感寥落。这样的日子,心里自然就多了些怀念。
怀念小时候住平房的日子,怀念那走出屋门便能仰望天空的岁月,怀念那不甚局促怡然自得的生活空间,怀念……
这怀念的种种,去今已届十年。
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正住着一间半的平房——那时候的屋子,都是仿苏式的,或者说是改良型的北方民居,红砖青瓦或是红砖红瓦,排成一线地凑在那里,每排或是每座屋子的上面,都顶了尖尖的坡顶,顺眼望去,格局而又乏于个性。那时,我家南向开窗的卧室外面,有一座简陋的厨房——当年的厨房,是独立于居室之外的,顶子也都是用扎在一起的苇杆打底,再覆上石棉和屋瓦铺就而成,站在屋顶下面往上看,就可以望见一排排渍满了油泥的棕灰色的干巴苇子。
说来令人称奇,原先我家厨房的顶上有一道用白灰砌成的方方的脊,正对了前屋的半间卧室——那是我家搬来之前,原先的住户为防止屋顶漏雨而砌的。后来我家搬到了那里,再后来,就有了我。古怪的是,初生的我竟然不会吭声,甚至连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这使得我父母很是着急。后来,家里的老人说这是厨房顶上的白梁在作祟,我父亲便上去把那条白灰拆掉了。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说不清的原因,此后,我居然恢复了正常,像其他小孩一样开始啼笑叫闹,咿呀而语了……
那以后,与一般孩童无异的我,就开始在平房中居住,虽然其间搬过两次家,住房的面积,也由一间半变成了两间(一间加两个半间),但总归没有出去这个职工大院,也没有脱离平房的形式。
这一住,便是一十三年。
住平房的日子里,有一种感觉叫做闲适。也许闲适这东西还跟年龄、角色等等的有关,但那洒满了暖乎乎懒洋洋日光的下午,那些不用上学也不用上班的日子,却是一去不返的了。
遥记得南向而窗的卧室里,有张大得不像话的床。那床,是父亲用捡来或是买来的木板拚拼凑凑地钉成的。在童年的记忆里,它曾是那样宽广的一个印象啊!大到简直要有一面儿那么大了。半躺半靠在它上面,看,看窗外高高的天,看高高天上羔羊般的云,再收拢目光,看自己的鼻子尖儿,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闲逸感觉。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看沧浪般排涌的行云。每当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在人们都忙着关窗闭户收衣服,没命似的往屋里跑的当儿口,一个看上去很呆的小孩子,肃穆地仰首立在自家的院子里,神情专注地看头顶上的乱云飞渡,唯有那个时候,他才会感到无比的畅快,从天地而至周身,呼吸着微凉纯粹的厚实空气。
后来,那个小孩改作坐在板凳上看沸腾翻涌的云天了。静坐静观,在云底隐秘的纹理间,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端倪……
现在,我依然坐着,只是所坐的地方不再是场院中的板凳,而是电脑前的椅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的那张床也不见得如何的大,只是我的身形,视野以及愿望也不如现在这般之大罢了……
住平房时,西墙外比邻的是一座高耸的建筑——那时候左近都没有楼房,而紧靠着家属院,紧靠着我们家的那栋足有十多米高,供剧团排练之用的剧场,便是平素所能见到的最高的建筑了。那剧团是河北梆子剧团,名为“小百花”,多少多少年前,也曾名动一时,佐证便是包围着这座建筑的剧团大院门口,是有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亲笔题词的。只是自我记事以来,那剧团便不再景气,而今,原先的梆子剧团早已不复存在,当初的演员们纷纷都改行而去了,留下的,只有一座住满了文化局小职员、外来务工人及其家属的居民大院,还有那座堆满了废弃物的破败剧场。
后来,那院子里也曾住过一个吹鼓手的班子,只是现在似乎也不在了。
当年,那剧场的后面,那道与我家院墙共同隔出的狭长地带曾是我幼年的乐园。这乐园中,最显著的当属一棵榆树——榆树给了我可以吃可以玩更可以吃着玩的榆钱,所以,它的地位当然要比它身边那棵并不矮小的椿树高上不少——那椿树,是臭椿,而且没长在“村上”。
狭长地带里,可以珍贵的还有或青或紫,蜿蜒在低矮潮湿的墙根儿下的马奶子。马奶子这个叫法是长大以后才知道的,住平房的时候,我和我的小朋友们都叫它“野葡萄”。说起来,这马奶子除了身形娇小以外,无论是色泽还是形状,还真像极了葡萄,只是口味殊异,葡萄带酸,而马奶子则全乎是甜,只是带些草腥气,现在想起来,还真佩服那时的勇气,不管那勇气是否来自于蒙昧。
院子的西南角上,有父亲存放塑料编织带的棚子。所谓塑料编织带,也就是俗称的“条子”,当然了,这条子与警察无关,只是用来捆扎纸箱以便运输的一种塑料带子。父亲将这些塑料带子从商店、工厂等地方捡回来,或是就从贩子的手中购买,然后洗刷干净,用专用的刀子劈成各种宽度的条,然后就可以在木制的模具上编织了——这一系列工序的成品叫做“篮子”,就是用来买菜或是装其他东西的塑料提篮。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和这门手艺,为家庭增添了一项所得不多,但也小有获得的收入。
在那个存放“条子”的棚子里面,曾经存在过一个硕大的马蜂窝,后来,这个马蜂帝国毁灭于我的侵略,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当年,有包为证。
住平房的日子里,我曾在院中“辟田务农”,种下了花生、黄豆、绿豆等作物,这些作物后来都有了不错的收成,尤其是种下去的黄豆,足足让我家吃了两顿的煮毛豆。
夏天的雨水是个好东西,它的降临,让我省了去浇作物的力气和水费。而夏天的雨,又不总是那样地令人欣喜,在雨水过于“丰沛”的年头里,我也没少了用盆子、水桶往墙外淘水——否则,雨水就进屋了……
冬日里,大雪落定之后,拢聚院中的积雪,就足可堆成个不小的雪人儿——胡萝卜的鼻子黑煤球的眼话梅核儿的小嘴儿一点点……再往后,新的一年又开始,春天的暖风夏日的虫还有秋天繁茂的榆钱,无一不让人心存满足。
总听人批判自足者的愚蠢,但若永不知足,争鸣逐利而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那又将何以为终呢?
一直以为,屋顶的天窗上面,那被坡顶和吊顶围绕着的三角形空间,是个神秘的所在,而直到那一片片的房屋被夷为平地,我也没有探到那里面的洞天。我想,那里应该和火车上部的隔层很像吧,就像王薄和黎叔决斗的场所,但终究,是无法证实的了……
曾经的日子里,有种关系叫作“街坊”,有句话,叫作“远亲不如近邻”。
现在,我躺在高悬半空的卧室里,回想着过去的种种,想着,住平房的日子,想者过去的街坊们纷飞如燕或是各居高阁,自觉生活苍白、憔悴……
十年一别平居梦,广厦倦里思流年。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