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等到他正式起床,已经是中午12点多钟了。他起床就喊了句“今天天气不错”,而我,责骂上下意识地在心里接了句“也挺风和日丽的”。洗漱之后,他并没有提出去吃饭,而我也还不饿,所以他便继续回去游戏,我则开始着手编写工程规程——通过这几天的观摩,我以对监控后台的配置及制作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趁着还没忘记,专家也还在身边,我要把它归纳成文,以便以后独立工作的时候,不会有所疏漏。
下午五点的时候,我们都感到饿了,可想到处去吃饭,却发现站里已经空无一人,连电机驱动的铁门,也关得紧紧的了。我俩都不是残疾,行动也还算敏捷,跳墙出去自然不成问题,可这样一来,屋子里的设备可就没人看护了,我写这东西并不发给内刊,也犯不着写什么假大空喊口号充崇高的话出来,但我俩意识里一致认为:宁可饿他两三顿,也不能把设备扔这自己吃饭去,而对于站里值班人员一声不吭的随来随去,我们也不便多说什么,谁让我们是厂家呢,也许只有脱离了那种官工(相应于“官商”)的派头与作风,多吃些苦,多被人视为拿钱卖服务,企业才会有点出路。
说到了吃饭,就来谈谈这几天来的饮食。凭良心说,对于我的这次差,厂里还是有所安排的,由于岁末结账支不出钱来,厂里起初是要我们自己解决,然后凭票报销(毕竟有个算是请来的技术人员),可后来到了现场,跟站里的负责人一接上头,我们即便被对方安排到留各庄的变电所入伙。其实从这个站的负责人,到变电所伙房的老大爷,还都是挺热情的,一个劲地说伙食不好,凑合着吃,而在我看来,在这么一个地方,他们提供的伙食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他们和我们,也都吃一样的。去变电所吃饭,一共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周三的中午,站上的人带我们去变电所,算是认门,吃的是清炒土豆丝和炖鱼,还有当天晚上那顿,吃的是肉炒菜花,除了菜花以外,还有西红柿炒鸡蛋,我没有要。伙食的标准还是不错的,其麻痹我们厂强多了,况且他们这里是白吃,在厂里,虽说花钱不多,但谁愿意老是花个块儿巴钱吃点白菜土豆呢?至于后来我们没有在这里吃,一是因为工作一起了劲儿,就不大停得住,往往就没法兼顾吃饭时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去那里吃饭是没有屋子的,只能蹲在露天地里吃,加上这几天不是下大雾就是刮风,外面冷的,实在让人有点受不了,在这样的温度里一戳,什么好吃的也都变得没滋没味的了。
从周四到今天,四天,我们总共出去打过两次食,顺带捎回来的方便食品,支持了我们这些天绝大部分的生活。在那条通往镇里的崎岖土道上,我们真得看到了传说中的纤维绳,以及几家看名字就知道是污染性很强的化工企业。沿途两旁,除了那家变电所,能够记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名为“蓝天”的“洗浴中心”。和所有号称洗浴中心的地方一样,门口挂了个巨大的,绘着沙滩美女的牌子,而至于里面究竟如何,就不是我们该想的了,从外面望去,很大的一个院落,而里面的房子却很小,看上去也终究脱不了简陋的感觉。接下来,就有一个“一条龙”火锅城,一个看上去也就十余平米的小店,它号称为“城”,难道是那里面可以边吃火锅边打麻将?——我这样回答刘哥提出的疑问。
再往前走,便有一个“如来公司”,这名字,起得真是超猛,体现了企业主一定的宗教意识……而后便是镇子的繁华地段了,那些街巷,很像是15年或者更早以前的杨村,或许那时候的杨村,比这个镇子的规模要大上些,人气也繁华得多,但至少,建筑风格是相像的,尤其是一家挂着旅社牌子的二层水泥糙面楼,那绿色油漆的木窗,那四四方方的格局,让我在想起故乡街上一家早已不复存在的土产公司之外也忆到了曾经居住的平房那暴着漆皮的门窗和清冷清冷的水泥地面。
眼前的这镇上也有通讯行业,有移动和联通的营业厅,还有一个IP话吧,甚至还有两家门面简陋不知洞天的网吧,这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而深感惊奇的,根据指点,我们还找到了镇上唯一的一家小超市,名字叫“民德利”,意思非常显见,看塑料袋上印着的分店地址,是一家开设在廊坊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偏小)型连锁超市,也就是在那里,我们采购了大量的方便面和可乐,然后吃几天,吃到伤……
超级怀念大学生活,上学的时候,一切都是多么方便啊,而且现在,我也想学习了,却再没了学校里那种优越的学习环境,这并不是说我上学的时候就不学习或者我还没上够学,只是现在劳碌的生活和求知的欲望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罢了,有矛盾,感受也就深刻。
我们认真搜索了这镇上所有可以吃饭的地方,除去那家挂着“酱爆鸭全国第98家连锁店”的露天小摊和一家同样露天的包子铺出于卫生原因被列为考虑之外以外,这镇上可以吃饭的地方,总共也就那么四家,下面,我就简略地来介绍一下:
这第一家,就是牛肉饺子飞刀削面,这招牌,可真是名副其实,里面可以吃的东西就只有这两样儿而已,更凑巧的是,这两样恰恰我最不爱吃的两种食物。出门在外,带肉馅的东西是不敢吃的,搜索记忆,我这小半辈子因为吃的不干净,曾经闹过六次肚子,其中三次,便是因为吃了外面买来的包子。我们是周四中午来的这家小店,经过犹豫,终于一人要了一碗刀削面,聊以充饥。那面是好吃不了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常排斥汤水面条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哥的情况跟我差不多,最后两人都是剩了大半碗,而只是把里面的热汤喝了,毕竟,我们已经两天没怎么喝水了,那站上根本没有干净的水,自来水是从新水罐里引出来的,带了很多的铁锈,看上去黄黄的,而且喝下去还会闹肚子,总归,就是不能饮用,所以,既便于有暖壶和热得快,也是无人问津的了。
第二家,是挂着“徐家酒楼”牌子高高地悬下塑胶门帘的一个所在,我们掀开那门帘,随即验证了这酒楼,真是名副其实的“酒楼”——门帘后面就是一个大胡同,尽头的墙,是面无所可影的影壁,上面似乎还有毛爷爷的题词。想要吃饭得上楼,出于懒散和对这个地区餐饮点的不信任,我们没有再往里进。
第三家,就在刚才那个“酒楼”转过去的侧面,店面开设在一楼,有通往二层的楼梯,我至今仍怀疑我们是不是殊途同归了,也许这个没有招牌的小馆,才是“徐家酒楼”的真身。终究没有多问,因为它的门口,那辆罩着混浊玻璃罩子、脏兮兮摆满了各色凉菜的摊子(餐车?)就足有强大的震慑力了。我们在那里吃了炒饼,两块五一份,比廊坊街面上的还要贵些,只是里面放了好多豆芽,让人分不清是炒饼,还是炒豆芽了。菜要了一个鱼香肉丝,没有指望口味多好,只为了吃点肉和蔬菜。先前我们问这里都有什么饭菜的时候,老板(兼大厨+配菜+杂役)和老板娘就喋喋不休地推荐着他们的凉菜,还有就是“炒点青菜啦”、“炒点肉啦”、“炒点蒜薹啦”这类听来很不规范的推荐,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这里,你是不能按照城市里的规矩要求的,所谓入乡随俗。结果士饼炒得有些地方都没炒到,鱼香肉丝也做得毫无鱼香,肉丝没有浆过,残留着猪肉的血气,菜炒得粘粘的,而且还放了葱头,这种配法,在廊坊北头儿的香河我也见过,大概是为了代替玉兰片兼提味儿。
等到他正式起床,已经是中午12点多钟了。他起床就喊了句“今天天气不错”,而我,责骂上下意识地在心里接了句“也挺风和日丽的”。洗漱之后,他并没有提出去吃饭,而我也还不饿,所以他便继续回去游戏,我则开始着手编写工程规程——通过这几天的观摩,我以对监控后台的配置及制作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趁着还没忘记,专家也还在身边,我要把它归纳成文,以便以后独立工作的时候,不会有所疏漏。
下午五点的时候,我们都感到饿了,可想到处去吃饭,却发现站里已经空无一人,连电机驱动的铁门,也关得紧紧的了。我俩都不是残疾,行动也还算敏捷,跳墙出去自然不成问题,可这样一来,屋子里的设备可就没人看护了,我写这东西并不发给内刊,也犯不着写什么假大空喊口号充崇高的话出来,但我俩意识里一致认为:宁可饿他两三顿,也不能把设备扔这自己吃饭去,而对于站里值班人员一声不吭的随来随去,我们也不便多说什么,谁让我们是厂家呢,也许只有脱离了那种官工(相应于“官商”)的派头与作风,多吃些苦,多被人视为拿钱卖服务,企业才会有点出路。
说到了吃饭,就来谈谈这几天来的饮食。凭良心说,对于我的这次差,厂里还是有所安排的,由于岁末结账支不出钱来,厂里起初是要我们自己解决,然后凭票报销(毕竟有个算是请来的技术人员),可后来到了现场,跟站里的负责人一接上头,我们即便被对方安排到留各庄的变电所入伙。其实从这个站的负责人,到变电所伙房的老大爷,还都是挺热情的,一个劲地说伙食不好,凑合着吃,而在我看来,在这么一个地方,他们提供的伙食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他们和我们,也都吃一样的。去变电所吃饭,一共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周三的中午,站上的人带我们去变电所,算是认门,吃的是清炒土豆丝和炖鱼,还有当天晚上那顿,吃的是肉炒菜花,除了菜花以外,还有西红柿炒鸡蛋,我没有要。伙食的标准还是不错的,其麻痹我们厂强多了,况且他们这里是白吃,在厂里,虽说花钱不多,但谁愿意老是花个块儿巴钱吃点白菜土豆呢?至于后来我们没有在这里吃,一是因为工作一起了劲儿,就不大停得住,往往就没法兼顾吃饭时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去那里吃饭是没有屋子的,只能蹲在露天地里吃,加上这几天不是下大雾就是刮风,外面冷的,实在让人有点受不了,在这样的温度里一戳,什么好吃的也都变得没滋没味的了。
从周四到今天,四天,我们总共出去打过两次食,顺带捎回来的方便食品,支持了我们这些天绝大部分的生活。在那条通往镇里的崎岖土道上,我们真得看到了传说中的纤维绳,以及几家看名字就知道是污染性很强的化工企业。沿途两旁,除了那家变电所,能够记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名为“蓝天”的“洗浴中心”。和所有号称洗浴中心的地方一样,门口挂了个巨大的,绘着沙滩美女的牌子,而至于里面究竟如何,就不是我们该想的了,从外面望去,很大的一个院落,而里面的房子却很小,看上去也终究脱不了简陋的感觉。接下来,就有一个“一条龙”火锅城,一个看上去也就十余平米的小店,它号称为“城”,难道是那里面可以边吃火锅边打麻将?——我这样回答刘哥提出的疑问。
再往前走,便有一个“如来公司”,这名字,起得真是超猛,体现了企业主一定的宗教意识……而后便是镇子的繁华地段了,那些街巷,很像是15年或者更早以前的杨村,或许那时候的杨村,比这个镇子的规模要大上些,人气也繁华得多,但至少,建筑风格是相像的,尤其是一家挂着旅社牌子的二层水泥糙面楼,那绿色油漆的木窗,那四四方方的格局,让我在想起故乡街上一家早已不复存在的土产公司之外也忆到了曾经居住的平房那暴着漆皮的门窗和清冷清冷的水泥地面。
眼前的这镇上也有通讯行业,有移动和联通的营业厅,还有一个IP话吧,甚至还有两家门面简陋不知洞天的网吧,这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而深感惊奇的,根据指点,我们还找到了镇上唯一的一家小超市,名字叫“民德利”,意思非常显见,看塑料袋上印着的分店地址,是一家开设在廊坊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偏小)型连锁超市,也就是在那里,我们采购了大量的方便面和可乐,然后吃几天,吃到伤……
超级怀念大学生活,上学的时候,一切都是多么方便啊,而且现在,我也想学习了,却再没了学校里那种优越的学习环境,这并不是说我上学的时候就不学习或者我还没上够学,只是现在劳碌的生活和求知的欲望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罢了,有矛盾,感受也就深刻。
我们认真搜索了这镇上所有可以吃饭的地方,除去那家挂着“酱爆鸭全国第98家连锁店”的露天小摊和一家同样露天的包子铺出于卫生原因被列为考虑之外以外,这镇上可以吃饭的地方,总共也就那么四家,下面,我就简略地来介绍一下:
这第一家,就是牛肉饺子飞刀削面,这招牌,可真是名副其实,里面可以吃的东西就只有这两样儿而已,更凑巧的是,这两样恰恰我最不爱吃的两种食物。出门在外,带肉馅的东西是不敢吃的,搜索记忆,我这小半辈子因为吃的不干净,曾经闹过六次肚子,其中三次,便是因为吃了外面买来的包子。我们是周四中午来的这家小店,经过犹豫,终于一人要了一碗刀削面,聊以充饥。那面是好吃不了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常排斥汤水面条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哥的情况跟我差不多,最后两人都是剩了大半碗,而只是把里面的热汤喝了,毕竟,我们已经两天没怎么喝水了,那站上根本没有干净的水,自来水是从新水罐里引出来的,带了很多的铁锈,看上去黄黄的,而且喝下去还会闹肚子,总归,就是不能饮用,所以,既便于有暖壶和热得快,也是无人问津的了。
第二家,是挂着“徐家酒楼”牌子高高地悬下塑胶门帘的一个所在,我们掀开那门帘,随即验证了这酒楼,真是名副其实的“酒楼”——门帘后面就是一个大胡同,尽头的墙,是面无所可影的影壁,上面似乎还有毛爷爷的题词。想要吃饭得上楼,出于懒散和对这个地区餐饮点的不信任,我们没有再往里进。
第三家,就在刚才那个“酒楼”转过去的侧面,店面开设在一楼,有通往二层的楼梯,我至今仍怀疑我们是不是殊途同归了,也许这个没有招牌的小馆,才是“徐家酒楼”的真身。终究没有多问,因为它的门口,那辆罩着混浊玻璃罩子、脏兮兮摆满了各色凉菜的摊子(餐车?)就足有强大的震慑力了。我们在那里吃了炒饼,两块五一份,比廊坊街面上的还要贵些,只是里面放了好多豆芽,让人分不清是炒饼,还是炒豆芽了。菜要了一个鱼香肉丝,没有指望口味多好,只为了吃点肉和蔬菜。先前我们问这里都有什么饭菜的时候,老板(兼大厨+配菜+杂役)和老板娘就喋喋不休地推荐着他们的凉菜,还有就是“炒点青菜啦”、“炒点肉啦”、“炒点蒜薹啦”这类听来很不规范的推荐,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这里,你是不能按照城市里的规矩要求的,所谓入乡随俗。结果士饼炒得有些地方都没炒到,鱼香肉丝也做得毫无鱼香,肉丝没有浆过,残留着猪肉的血气,菜炒得粘粘的,而且还放了葱头,这种配法,在廊坊北头儿的香河我也见过,大概是为了代替玉兰片兼提味儿。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