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最后一家,也就是今晚(周日)我们将近9点的时候,才出去找到的那家了。偏僻村镇间的夜,真是安静得怕人,漆黑漆黑的四野间,仅有零星的灯光,脚下是坑洼不平的土道,道的两侧,是茂茂密密的枯草丛,其中,穿梭着我们看不到的动物和气息,唯一值得嘉许的是头上那一方较为明净的星空,不知是我的视力衰退了还是这小镇上的化工企业多少也造出了些大气污染,这乡间的星空还是无法及上儿时记忆中那看了便会心慌的繁星之野,但较之城市里模糊糊的天空,是要强上太多了,刚才,我还跑出我们住的屋子,去仰望那难得的星空:猎户、巨蟹、仙后等星座很明显地就在那里,四等以上的亮星,也是清晰可见,只是没有留意到北极星——我还不知道在留各庄这个地方,哪里是北,而且,我也没有根据主星座位置和日期,推算北方的所在。
举目凝视,星空深邃地好像要把地上仰望的人吸了进去,而每一颗星,也向高悬的水滴,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来……
星座传说的梦想,童年美好的曾经,而今只有偶而追忆,于清闲时。
回来再说那家饭馆吧,其实周四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过,只是当时这家居家式的饭店里,并没有出来做买卖的人,而只有一个小朋友,在贴着花花绿绿“办公室”字样的门后面的一张(不知道这个量词是否合适)炕上,扒着被窝垛(被子垂直堆放在一起)——这,也是我小时候喜欢玩的。
那店里还挂着些制作粗糙,用红漆歪歪扭扭地写着些祝福话的礼品镜框。那些,都是这家店开业时的获赠,其中一块上还有“留各庄中学”的署名。
今夜造访,居然有了招呼,令人欣喜的是,还有另外的两拨食客在用餐,总算有点饭店的气氛了。
我们点了宫保鸡丁、豆豉鲮鱼油麦菜、紫菜鸡蛋汤,主食是两份闷饼,或称为炒饼,总之,在我的辞典里,这个东西,就叫闷饼。配菜依然是豆芽,好像这个地区的主食,就只有闷饼,问过的这两家,都没听说有其他的主食提供。
菜的味道尚好,让人又多了点吃饭店的感觉,只是奇怪那个服务员是从店的正门出去,然后拿了蔬菜回来。我是在饭店干过的,饭店里倘若缺了菜,那一定会从后门出去购买,或许这家馆子没有后门,但这么晚了,又有哪里还在开张卖菜呢?倘不是在冬天,我一定会以为,她是现去地里摘来的菜蔬了。大概她们放菜的所在,并不在后厨。
这一顿几经推让,又被刘哥抢去了付账的权力。按道理说,他是厂里请来的“老师”,我们照顾尚恐不周,又怎么能让人家掏腰包请我?但事实就是这样,在这样的小镇上吃饭,没人能给你开票,所以报销也就成了空谈,生活就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你不习惯站上的污水和变电所的“风餐”。我们的出差补助是16元/天,没有另外的住宿补助,这和供电局里的其他任何部门,都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出差的机会也比较有限,所以便无法纳入一般制度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花钱踏实,也不了一拿一大堆票据去报销,如果我觉出交朋友的必要,那钱,也就无所谓了,不知刘哥是否也这样想,反正这几天同吃同住的生活,过得还算愉快,买来的食物饮品彼此互有使用,不过似乎还是我吃他的多些……
吃饱喝足,回来的路上,我提着那瓶从街边小店买来的红糖水(包装是可口可乐的,也是当作可口可乐来卖,回去打开来喝,才知道是假冒的了,那滋味,就像是红糖水,或许,还不如红糖水好喝。怪不得前几天我们打听哪里可以买水喝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镇上的小店卖的是“假水”的了)看到了四人共乘一辆摩托,疾驰而过,也看到了两个小镇的姑娘,放着收音机,从街角拐了出来,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或许是为了壮胆,但看她们的神情,却更像是在散步——这样的荒镇,这样的深夜,又有什么好逛的呢?
这里又想到了广播,不过还是留在后面再说。这里,先谈小镇,谈小镇姑娘。
几日里来,除去忙碌的工作,生活条件固然非常有限,但清静的感觉,却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惬意,总想着生活在这个物欲有限的小镇,过清清淡淡的生活,也未尝不如城市之中的灯红酒绿和拼命追逐。几日的小镇生活,让我暂时忘记了很多的事情,苦恼以及执著,虽然我知道,伴随着我出差的结束,回到了廊坊,回到天津的家里,这清静的幸福,也会离我越来越远,但我此刻,还是惬意于这浮生间的难得享受——这,是一种心灵的憩息。
几次徘徊在小镇纵横却不繁杂的街道上,总会看到一些长相大多并不动人的小镇姑娘,记得上次去香河的路上,从车窗里看到了许多让人怀疑“三代之内有共祖”的路人,乡村里的人们长得太像,虽然我知道这个论断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感慨,终究是感慨。
走在留各庄里,东留、西留,走在“政务公开”的残旧黑板旁,我不禁就想:如果生在如此小镇,长在如此小镇,一生一世守着如此小镇,领取更多来自客观的清心寡欲,会不会比较幸福呢?令人欣慰,或者说令臆想破灭的是,这小镇上,最好的建筑不是别的,而是拥有一栋相比之下,简直堪称“富丽堂皇”的三层教学楼——那是所中学,有它在,或许就有更多的小镇姑娘,去到大城市,开始她们的故事……
记得刚才要说广播,那这中篇的最后,就用广播收尾吧,至于后篇,那是未来的事,还没发生,况且,在后篇里,我想写的,是我回到廊坊,回到物质文明发达的所在的另一番尚未触发的感想,哪怕那时写来,地点上已不能算是“留各庄记”——我将在逻辑中维持必要的联系。我要说的广播是天津的广播,刘哥问我这里人说话的味道是不是和天津人类似,我不禁笑了,想来全国各地,不清楚天津人口音的人,恐怕还真不多,况且是他这样一个接触过各地来人的上过大学的人士。至于我,则认为这里人虽然口音便是当地的,而不像任何其他的地方,但他们说“捂的”(“……等”的意思),像是我们武清,而他们也说“嗯那”则无庸置疑,像是东北口音了。
对于天津广播,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这里的很多人,也听天津交通台。
写于2004年12月19日傍晚至次日凌晨0点52分
最后一家,也就是今晚(周日)我们将近9点的时候,才出去找到的那家了。偏僻村镇间的夜,真是安静得怕人,漆黑漆黑的四野间,仅有零星的灯光,脚下是坑洼不平的土道,道的两侧,是茂茂密密的枯草丛,其中,穿梭着我们看不到的动物和气息,唯一值得嘉许的是头上那一方较为明净的星空,不知是我的视力衰退了还是这小镇上的化工企业多少也造出了些大气污染,这乡间的星空还是无法及上儿时记忆中那看了便会心慌的繁星之野,但较之城市里模糊糊的天空,是要强上太多了,刚才,我还跑出我们住的屋子,去仰望那难得的星空:猎户、巨蟹、仙后等星座很明显地就在那里,四等以上的亮星,也是清晰可见,只是没有留意到北极星——我还不知道在留各庄这个地方,哪里是北,而且,我也没有根据主星座位置和日期,推算北方的所在。
举目凝视,星空深邃地好像要把地上仰望的人吸了进去,而每一颗星,也向高悬的水滴,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来……
星座传说的梦想,童年美好的曾经,而今只有偶而追忆,于清闲时。
回来再说那家饭馆吧,其实周四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过,只是当时这家居家式的饭店里,并没有出来做买卖的人,而只有一个小朋友,在贴着花花绿绿“办公室”字样的门后面的一张(不知道这个量词是否合适)炕上,扒着被窝垛(被子垂直堆放在一起)——这,也是我小时候喜欢玩的。
那店里还挂着些制作粗糙,用红漆歪歪扭扭地写着些祝福话的礼品镜框。那些,都是这家店开业时的获赠,其中一块上还有“留各庄中学”的署名。
今夜造访,居然有了招呼,令人欣喜的是,还有另外的两拨食客在用餐,总算有点饭店的气氛了。
我们点了宫保鸡丁、豆豉鲮鱼油麦菜、紫菜鸡蛋汤,主食是两份闷饼,或称为炒饼,总之,在我的辞典里,这个东西,就叫闷饼。配菜依然是豆芽,好像这个地区的主食,就只有闷饼,问过的这两家,都没听说有其他的主食提供。
菜的味道尚好,让人又多了点吃饭店的感觉,只是奇怪那个服务员是从店的正门出去,然后拿了蔬菜回来。我是在饭店干过的,饭店里倘若缺了菜,那一定会从后门出去购买,或许这家馆子没有后门,但这么晚了,又有哪里还在开张卖菜呢?倘不是在冬天,我一定会以为,她是现去地里摘来的菜蔬了。大概她们放菜的所在,并不在后厨。
这一顿几经推让,又被刘哥抢去了付账的权力。按道理说,他是厂里请来的“老师”,我们照顾尚恐不周,又怎么能让人家掏腰包请我?但事实就是这样,在这样的小镇上吃饭,没人能给你开票,所以报销也就成了空谈,生活就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你不习惯站上的污水和变电所的“风餐”。我们的出差补助是16元/天,没有另外的住宿补助,这和供电局里的其他任何部门,都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出差的机会也比较有限,所以便无法纳入一般制度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花钱踏实,也不了一拿一大堆票据去报销,如果我觉出交朋友的必要,那钱,也就无所谓了,不知刘哥是否也这样想,反正这几天同吃同住的生活,过得还算愉快,买来的食物饮品彼此互有使用,不过似乎还是我吃他的多些……
吃饱喝足,回来的路上,我提着那瓶从街边小店买来的红糖水(包装是可口可乐的,也是当作可口可乐来卖,回去打开来喝,才知道是假冒的了,那滋味,就像是红糖水,或许,还不如红糖水好喝。怪不得前几天我们打听哪里可以买水喝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镇上的小店卖的是“假水”的了)看到了四人共乘一辆摩托,疾驰而过,也看到了两个小镇的姑娘,放着收音机,从街角拐了出来,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或许是为了壮胆,但看她们的神情,却更像是在散步——这样的荒镇,这样的深夜,又有什么好逛的呢?
这里又想到了广播,不过还是留在后面再说。这里,先谈小镇,谈小镇姑娘。
几日里来,除去忙碌的工作,生活条件固然非常有限,但清静的感觉,却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惬意,总想着生活在这个物欲有限的小镇,过清清淡淡的生活,也未尝不如城市之中的灯红酒绿和拼命追逐。几日的小镇生活,让我暂时忘记了很多的事情,苦恼以及执著,虽然我知道,伴随着我出差的结束,回到了廊坊,回到天津的家里,这清静的幸福,也会离我越来越远,但我此刻,还是惬意于这浮生间的难得享受——这,是一种心灵的憩息。
几次徘徊在小镇纵横却不繁杂的街道上,总会看到一些长相大多并不动人的小镇姑娘,记得上次去香河的路上,从车窗里看到了许多让人怀疑“三代之内有共祖”的路人,乡村里的人们长得太像,虽然我知道这个论断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感慨,终究是感慨。
走在留各庄里,东留、西留,走在“政务公开”的残旧黑板旁,我不禁就想:如果生在如此小镇,长在如此小镇,一生一世守着如此小镇,领取更多来自客观的清心寡欲,会不会比较幸福呢?令人欣慰,或者说令臆想破灭的是,这小镇上,最好的建筑不是别的,而是拥有一栋相比之下,简直堪称“富丽堂皇”的三层教学楼——那是所中学,有它在,或许就有更多的小镇姑娘,去到大城市,开始她们的故事……
记得刚才要说广播,那这中篇的最后,就用广播收尾吧,至于后篇,那是未来的事,还没发生,况且,在后篇里,我想写的,是我回到廊坊,回到物质文明发达的所在的另一番尚未触发的感想,哪怕那时写来,地点上已不能算是“留各庄记”——我将在逻辑中维持必要的联系。我要说的广播是天津的广播,刘哥问我这里人说话的味道是不是和天津人类似,我不禁笑了,想来全国各地,不清楚天津人口音的人,恐怕还真不多,况且是他这样一个接触过各地来人的上过大学的人士。至于我,则认为这里人虽然口音便是当地的,而不像任何其他的地方,但他们说“捂的”(“……等”的意思),像是我们武清,而他们也说“嗯那”则无庸置疑,像是东北口音了。
对于天津广播,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这里的很多人,也听天津交通台。
写于2004年12月19日傍晚至次日凌晨0点52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