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去年十一过后写的,想来他真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大好男儿,不过现在,也让主席那厮给郁闷了……
刘主席,就是一牲口!
为了充实论坛的内容,翻出以前大家给我发过来的稿子,重新贴上来,也许有的人看过了,那不要紧,就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吧,这些都是大家的精品啊!第一个先贴贺立强同志。
骑在初秋——寻找那份纯然的激情
题:太过纷繁的世界迷乱了我们的眼睛,太过空虚的生活吞噬着我们的意气,我们想要疯狂一次,我们想要寻觅一个激情燃烧的理由。
那天,经何提议,朱、博,还有我,决定组织这次特别行动——“驱车北京行”。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坐的不是宝马,也不是帕萨特,由于都不喜欢大发,最后决定一人开一辆自行车。
我将远行了/目光已落在/远方/酽酽的绿色里/感受/生命的耀眼
我将远行了/我心已坚决/朝着天边/庄重祥和的暮蔼/我奔向落日/在它的血色里/沸腾 。
九月三十日下午五时许,我们一行四人,从学校整装出发,开始了我们的征程。凭着离弦之箭般的兴奋,我们一口气骑过西青道,踏上了104国道。我们置身于清净的旷野,很是放松,呼吸着略带泥土香的空气,很是畅快。那畅快消融了平日里多少的压抑,多少的不快;那畅快让人感到自由,一种自己做主的自由。
秋风渐凉,天色渐暗,我们一队人马骑行在没有路灯的马路上,耳边不时传来疾驶而过的大卡的尖叫声,好在张的车上有一自动发电的小灯,我们三个便跟着昏黄的灯光放慢了速度。慢慢地,双腿开始发酸,先前的轻松没有了,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接下来的路不会有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尽管我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们品尝了冷风中就着面包充饥的瑟瑟寒意,我们感受了黑夜里那莫名的寂寥,我们看见了夜空里飞驰在地平线上的那一串串绿色荧光,你知道那荧光是什么吗?生在城市中心的人是绝难发现这个秘密的。那荧光是从行驶中火车的一排排车窗里透射出的光芒,那是一种音符的律动,那是一种绝妙的美,我们为之心动,为之呐喊。
当我们骑过河北界,跨越北京界,继而站在天安门前,那感觉真是豪迈!国庆之夜的天安门庄严而祥和,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有生以来最酷、最美的瞬间。我们都像打了胜仗的士兵,欣喜、激动,一路的舟车劳顿消逝得无影无踪,我们骑着单车在北京城狂飙,那是一种飞的感觉。
We believe we can fly !
北京可去的地方太多,可看的东西太多,短短的几日看不完北京,况且我们此行的目的也不在看风景,留给下一次吧。
十月四日上午,我们看了最后一眼北京的楼,北京的桥,北京的胡同,便踏上了返程。连续几天的跋涉几乎消耗了我们全部的体力。骑到廊坊,已是华灯初上,原计划在廊坊休息一晚,但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感到疯狂的决定:不在廊坊停留,一鼓作气,直指天津!我们四人的手拍在一起,狂吼一声,这一声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力量,一路的同甘共苦,精诚协作,给了我们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
头顶一方夜空,身跨一辆单车,两旁是静立的白杨,面前是隐现的车灯。消磨意志的,是在我们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仰视的还是一样的夜空,顾盼的还是一样的白杨,前方还是一样若隐若现的汽车尾灯。那种茫茫黑夜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让人生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恐惧。我们不敢停下来,停下来,我们的意志就可能被彻底击垮,停下来,我们就可能泄掉最后一口气。我们每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的身体极限,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这荒郊野外没有一个可供停留的驿站,也没有一个能让我们酣眠的暖巢。
骑行在深夜两三点,我们在与自己的毅力进行着一场拉锯战,在与睡魔进行着抗争。在横穿一条铁道时,半睡半醒的我直直地撞了上去,展展地趴在了石子堆上。“这下睡醒了!”——他们大呼。而我却趴在地上,仿佛一下子没有了意识,“快起来!后面——”等我跳起来,猛地看到一辆超大卡从身后疾速驶来,第一反应就是慌忙地把躺在地上的自行车拉到一边,旋即看着他们惊惧的面孔,心有余悸。何一个劲儿地喊我:“你怎么趴在地上不起来呢?”是呀,是突如其来的撞击让我一时无措呢,还是我想趴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大概是太累了,黑夜中,大家红红的眼睛、困乏的脸庞依然无法掩饰。
我们真得累了。
不知什么时候,远处的村庄传来一两声鸡的啼鸣……
天亮了。
苍穹的众星还没有散尽,地平线上已微微泛起点点白光;静逸的湖泊倒映着飘缈的云彩;干净清整的秋风吹醒了沉睡的莲叶,于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便漾起了一派苍绿的波。
我们为眼前的风景而叹,也许山崩地裂、沧海桑田的壮阔并不能令我们感慨非常,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幻象般闪现出那轻轻的回眸一笑,才让我们怦然心动。
任何精巧的音乐喷泉都没有山泉那般清脆透彻;任何花园里的盆栽都没有映山红那般野性自由,任何摩天广厦都没有昆仑秦岭那般壮阔博大。
前不久,蜇伏于乐坛多年的刘欢推出了一张新专辑——《六十年代生人》,里面的老歌唤起了多少那年那月的回忆,尤其是那一曲《映山红》,更燃起了几代人的激情。
这激情,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我们凯旋而归,但是没有太多的激动,没有太多的骄傲。
因为,等着我们的,
还有下一次的远行。
无心 于二零零三年十月
刘主席,就是一牲口!
为了充实论坛的内容,翻出以前大家给我发过来的稿子,重新贴上来,也许有的人看过了,那不要紧,就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吧,这些都是大家的精品啊!第一个先贴贺立强同志。
骑在初秋——寻找那份纯然的激情
题:太过纷繁的世界迷乱了我们的眼睛,太过空虚的生活吞噬着我们的意气,我们想要疯狂一次,我们想要寻觅一个激情燃烧的理由。
那天,经何提议,朱、博,还有我,决定组织这次特别行动——“驱车北京行”。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坐的不是宝马,也不是帕萨特,由于都不喜欢大发,最后决定一人开一辆自行车。
我将远行了/目光已落在/远方/酽酽的绿色里/感受/生命的耀眼
我将远行了/我心已坚决/朝着天边/庄重祥和的暮蔼/我奔向落日/在它的血色里/沸腾 。
九月三十日下午五时许,我们一行四人,从学校整装出发,开始了我们的征程。凭着离弦之箭般的兴奋,我们一口气骑过西青道,踏上了104国道。我们置身于清净的旷野,很是放松,呼吸着略带泥土香的空气,很是畅快。那畅快消融了平日里多少的压抑,多少的不快;那畅快让人感到自由,一种自己做主的自由。
秋风渐凉,天色渐暗,我们一队人马骑行在没有路灯的马路上,耳边不时传来疾驶而过的大卡的尖叫声,好在张的车上有一自动发电的小灯,我们三个便跟着昏黄的灯光放慢了速度。慢慢地,双腿开始发酸,先前的轻松没有了,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接下来的路不会有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尽管我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们品尝了冷风中就着面包充饥的瑟瑟寒意,我们感受了黑夜里那莫名的寂寥,我们看见了夜空里飞驰在地平线上的那一串串绿色荧光,你知道那荧光是什么吗?生在城市中心的人是绝难发现这个秘密的。那荧光是从行驶中火车的一排排车窗里透射出的光芒,那是一种音符的律动,那是一种绝妙的美,我们为之心动,为之呐喊。
当我们骑过河北界,跨越北京界,继而站在天安门前,那感觉真是豪迈!国庆之夜的天安门庄严而祥和,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有生以来最酷、最美的瞬间。我们都像打了胜仗的士兵,欣喜、激动,一路的舟车劳顿消逝得无影无踪,我们骑着单车在北京城狂飙,那是一种飞的感觉。
We believe we can fly !
北京可去的地方太多,可看的东西太多,短短的几日看不完北京,况且我们此行的目的也不在看风景,留给下一次吧。
十月四日上午,我们看了最后一眼北京的楼,北京的桥,北京的胡同,便踏上了返程。连续几天的跋涉几乎消耗了我们全部的体力。骑到廊坊,已是华灯初上,原计划在廊坊休息一晚,但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感到疯狂的决定:不在廊坊停留,一鼓作气,直指天津!我们四人的手拍在一起,狂吼一声,这一声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力量,一路的同甘共苦,精诚协作,给了我们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
头顶一方夜空,身跨一辆单车,两旁是静立的白杨,面前是隐现的车灯。消磨意志的,是在我们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仰视的还是一样的夜空,顾盼的还是一样的白杨,前方还是一样若隐若现的汽车尾灯。那种茫茫黑夜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让人生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恐惧。我们不敢停下来,停下来,我们的意志就可能被彻底击垮,停下来,我们就可能泄掉最后一口气。我们每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的身体极限,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这荒郊野外没有一个可供停留的驿站,也没有一个能让我们酣眠的暖巢。
骑行在深夜两三点,我们在与自己的毅力进行着一场拉锯战,在与睡魔进行着抗争。在横穿一条铁道时,半睡半醒的我直直地撞了上去,展展地趴在了石子堆上。“这下睡醒了!”——他们大呼。而我却趴在地上,仿佛一下子没有了意识,“快起来!后面——”等我跳起来,猛地看到一辆超大卡从身后疾速驶来,第一反应就是慌忙地把躺在地上的自行车拉到一边,旋即看着他们惊惧的面孔,心有余悸。何一个劲儿地喊我:“你怎么趴在地上不起来呢?”是呀,是突如其来的撞击让我一时无措呢,还是我想趴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大概是太累了,黑夜中,大家红红的眼睛、困乏的脸庞依然无法掩饰。
我们真得累了。
不知什么时候,远处的村庄传来一两声鸡的啼鸣……
天亮了。
苍穹的众星还没有散尽,地平线上已微微泛起点点白光;静逸的湖泊倒映着飘缈的云彩;干净清整的秋风吹醒了沉睡的莲叶,于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便漾起了一派苍绿的波。
我们为眼前的风景而叹,也许山崩地裂、沧海桑田的壮阔并不能令我们感慨非常,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幻象般闪现出那轻轻的回眸一笑,才让我们怦然心动。
任何精巧的音乐喷泉都没有山泉那般清脆透彻;任何花园里的盆栽都没有映山红那般野性自由,任何摩天广厦都没有昆仑秦岭那般壮阔博大。
前不久,蜇伏于乐坛多年的刘欢推出了一张新专辑——《六十年代生人》,里面的老歌唤起了多少那年那月的回忆,尤其是那一曲《映山红》,更燃起了几代人的激情。
这激情,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我们凯旋而归,但是没有太多的激动,没有太多的骄傲。
因为,等着我们的,
还有下一次的远行。
无心 于二零零三年十月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