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禹治水

      魔界空明原创 2004-9-26 5:21
一、《史记》夏本纪中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这其中自然有为民操劳的一面,但还有个原因,就是大禹的老爹因为治水不成功被舜帝给放逐羽山而死,大禹惧怕自己得到同样的后果,所以要做出可怜相给舜看:我都已经这样了,你总不忍心把我也干掉吧?这样就为最终治水不成功留下了退路。一个“敢”字活画出了大禹的诚惶诚恐心态,使被后人捧上了天的大禹落到了实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一个“敢”字使我们领略了真实客观的风彩和魅力。《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言不虚也!

二、大禹治水的时候就知道光靠堵是不行的,可叹后世治水之人,还是要以堵为主要方法,乃至有了“地上河”这种东西的出现。这种并不高明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关于舜的禅让。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捞取了政治资本,舜就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恐怕已经不行了。后大禹征伐三苗,“任土作贡”“作禹刑”,又大会诸侯于涂山,“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至此,大禹早已不复当年战战兢兢的样子了。

四、关于禹的禅让。大禹晚年迫于禅让的传统制度,推举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为继承人,本身是存了让自己的儿子启上台的心。东夷、西狄、北戎、南蛮,自古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东夷的伯益上台道路之坎坷可以想见。这就为启后来夺取政权打下了基础。而启的同姓有扈氏,可能是比伯益和启更有可能成为王的人,所以他反对启破坏传统制度,然而其被启所灭。

五、关于开会的政治策略。启为了巩固本来非法得到的政权,在都城阳翟召集部落酋长大会,称“均台之享”,这与禹在涂山大会诸侯是同一个把戏。自此以后,后世大会诸侯的霸主也非常之多。可见开会是搞政治十分必要的手段之一。召集大家开会,可以耀武扬威显示实力,可以表达自己想当头头的意思,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对异己分子,视其力量强弱,或当场诛杀,或稍后讨伐,或逐步瓦解。直到今天,会议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手段,在会议上,少数有实力的人可以操纵会议,使会议形成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而会议结果可以对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形成合法的约束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