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很忙,很忙;好久没来了。这是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心里有许多想法可写出来总是那么没水准。请看过的老师多批一批。
论高校教育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摘要: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自60年代以来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理论及相关技术不断翻新。这使得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关系着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关系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研究
自从1963年美国AECT(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首次为教育技术制定定义以来,教育技术领域仅仅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完善。这使得教育技术人员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专业知识更新压力,只有真正做到在专业上“与时共进”,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才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长足发展。
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AECT(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分别 于1963年、1972年、1977年、1994年几次修改拟定了教育技术定义。1994年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0年后,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著名教育专家Barbara Seels在2004年7月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首次介绍了2004年教育技术的新界定(由于可能再度修改,因此尚不做为新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对该界定的翻译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彭绍东老师将它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于94定义比较,新界定主要将教学技术改为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定为有两个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它包含了除学校教育外的企业效益和教育投入等多因素的整体评价。历经几次定义教育技术的概念已从基于传播理论和视听教学的视听传播(1963年)改为基于资源论、过程论、系统论、绩效论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领域已从媒体信息的设计和使用、理论与实践演进为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为了学习演进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这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早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等留美人士从美国带回来了“视听教育”,当时民国政府建立了视听教育协会促进视听教育的发展,而后中国经历了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有的学者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撇开其中的学科理论争鸣不论,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确经历了由姓“电”向姓“教”的转变。
2.1.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电化教育的学术观点从最初只关注教育媒体转变为逐步关注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及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方法,目前转为关注教学设计并利用系统方法研究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主要强调现代教育媒体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工作则是利用系统方法鉴别教育、教学问题,建立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别。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化教育不论从名称还是内涵上都比较难于同国际接轨,教育技术的学术观点更接近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由于教育技术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不成熟,中国教育技术观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总体受美国教育技术直接的影响,并随之进行着不断地发展,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主要基于美国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上。
2.2.国内唯媒体技术论的思想处于主流地位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媒体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的代名词。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到电视、录像再到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明显追逐着媒体的变化而变化着。媒体论思想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浪费,当我们刚刚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幻灯资源时,电视录像热来了,新设备盲目投入后发现电视录像片几乎没有,这时教育技术人员开始从事于同学科教师合作录制教学片,而后计算机热又兴起了,许多学校盲目投入建设了计算机房,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计算机还没有充分利用就成为了一堆垃圾,这样的教训在全国还少见吗?而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当我们的学者进入他们的学校时都回惊愕地发现他们学校的设备是如此的“落后”,但却是运用得非常,非常好。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很多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出身于技术领域,加之国内教育技术发展始终没有逾越媒体技术这一发展阶段有关。
3.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发展
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发展,学科的知识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北师大刘美凤博士将教育技术自身知识构成分为了三个方面:
1. 创造性地应用有关科学知识与经验,或者创造性地探索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案,包含教学原则、操作程序、技能或技巧、方法以及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媒体、环境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2. 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的知识。这一方面的知识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是上一方面的进一步延伸。
3. 基于行动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应用模型、实施程序等知识。
以此为中心画出教育技术学学科相关知识关系图如下:
由上可知教育技术是与许多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忽视教育学科群对教育技术中技术的指导和评价,致使媒体为中心的思想占为主流。
4.提高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我国,过去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够一生所需知识的70%,而现在仅够一生的10%,而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速度使得这一数字还会大大减小,另外高校教育技术人员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中心及各学院从事教育技术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如电教教材制作(电视、多媒体及网络教材或辅助教材),设备管理和维修等,很容易满足于现有技术的使用而忽视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必然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教育技术人员不能仅仅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专家等。针对这些变化教育技术人员目前急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4.1.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它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多地表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而对于教育技术人员就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教育技术人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开发者、评价者,应能够准确地发现信息,有效地管理信息,高绩效地利用信息,能够驾驭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等。另外信息道德也是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尊重他人知识版权并有效保护个人知识版权,能够正确对待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之间的关系,掌握网络信息规范化管理等。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应反映在利用信息进行自身知识更新的能力上,也就是能否自觉不懈的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自我知识结构。
4.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学科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教育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如教学设计这门课是教育技术的主干课程之一,它能够帮助教育技术人员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并建立评价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另外原有的科学层次上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学科群(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技术学科群(技术科学、管理学、评价学、设计学、软件制作原理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再者哲学层次的知识,如技术哲学、教育哲学;它们都是教育技术知识来源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技术人员日前急需再学习的理论知识的一部分。目前的教育技术人员跟随媒体发展进行的技能更新是较为成功的但思想理论水平大多停留在了过去,这将会成为教育技术的发展瓶颈之一。
众所周知制作教学课件是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之一,但实践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制作的课件同国内学科教师自制课件存在同样的“小作坊”、“低水平”、“实用局限性强”、“个人特色过重”等问题。国内教学软件的制作必须尽快向国外学习走“软件公司”的道路,依托它们的技术实力和完整的人员结构才能解决日前"高性能媒体、低利用水平"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应更多地表现在学科教师与软件公司之间的桥梁作用上,而胜任这一新角色的知识正是教育技术人员学科知识更新的一部分。
4.3.积极进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
借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教育技术人员也应在“做中学”,研究是在“做中学”会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的。首先我们的研究应有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现在已经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而高校教育技术人员大多没有学过这门课程,致使我们的研究存在着较多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其次研究方向定位应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这是学校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方向,教育技术人员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研究和学习是密不可分,在学习工作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技术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是提高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
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变革,教育技术人员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速度,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连通着每一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创新与实践,依赖着每一位教育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 《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教育技术研究 2004年第10期
2.刘美凤 《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上、下)教育学(人大)2004.3
3.胡 巍 论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http://218.22.0.27/lunwen/L076.HTML
论高校教育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摘要: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自60年代以来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理论及相关技术不断翻新。这使得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关系着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关系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研究
自从1963年美国AECT(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首次为教育技术制定定义以来,教育技术领域仅仅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完善。这使得教育技术人员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专业知识更新压力,只有真正做到在专业上“与时共进”,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才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长足发展。
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AECT(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分别 于1963年、1972年、1977年、1994年几次修改拟定了教育技术定义。1994年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0年后,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著名教育专家Barbara Seels在2004年7月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首次介绍了2004年教育技术的新界定(由于可能再度修改,因此尚不做为新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对该界定的翻译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彭绍东老师将它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于94定义比较,新界定主要将教学技术改为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定为有两个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它包含了除学校教育外的企业效益和教育投入等多因素的整体评价。历经几次定义教育技术的概念已从基于传播理论和视听教学的视听传播(1963年)改为基于资源论、过程论、系统论、绩效论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领域已从媒体信息的设计和使用、理论与实践演进为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为了学习演进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这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早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等留美人士从美国带回来了“视听教育”,当时民国政府建立了视听教育协会促进视听教育的发展,而后中国经历了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有的学者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撇开其中的学科理论争鸣不论,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确经历了由姓“电”向姓“教”的转变。
2.1.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电化教育的学术观点从最初只关注教育媒体转变为逐步关注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及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方法,目前转为关注教学设计并利用系统方法研究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主要强调现代教育媒体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工作则是利用系统方法鉴别教育、教学问题,建立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别。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化教育不论从名称还是内涵上都比较难于同国际接轨,教育技术的学术观点更接近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由于教育技术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不成熟,中国教育技术观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总体受美国教育技术直接的影响,并随之进行着不断地发展,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主要基于美国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上。
2.2.国内唯媒体技术论的思想处于主流地位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媒体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的代名词。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到电视、录像再到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明显追逐着媒体的变化而变化着。媒体论思想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浪费,当我们刚刚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幻灯资源时,电视录像热来了,新设备盲目投入后发现电视录像片几乎没有,这时教育技术人员开始从事于同学科教师合作录制教学片,而后计算机热又兴起了,许多学校盲目投入建设了计算机房,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计算机还没有充分利用就成为了一堆垃圾,这样的教训在全国还少见吗?而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当我们的学者进入他们的学校时都回惊愕地发现他们学校的设备是如此的“落后”,但却是运用得非常,非常好。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很多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出身于技术领域,加之国内教育技术发展始终没有逾越媒体技术这一发展阶段有关。
3.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发展
随着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发展,学科的知识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北师大刘美凤博士将教育技术自身知识构成分为了三个方面:
1. 创造性地应用有关科学知识与经验,或者创造性地探索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案,包含教学原则、操作程序、技能或技巧、方法以及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媒体、环境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2. 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的知识。这一方面的知识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是上一方面的进一步延伸。
3. 基于行动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应用模型、实施程序等知识。
以此为中心画出教育技术学学科相关知识关系图如下:
由上可知教育技术是与许多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忽视教育学科群对教育技术中技术的指导和评价,致使媒体为中心的思想占为主流。
4.提高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我国,过去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够一生所需知识的70%,而现在仅够一生的10%,而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速度使得这一数字还会大大减小,另外高校教育技术人员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中心及各学院从事教育技术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如电教教材制作(电视、多媒体及网络教材或辅助教材),设备管理和维修等,很容易满足于现有技术的使用而忽视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必然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教育技术人员不能仅仅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专家等。针对这些变化教育技术人员目前急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4.1.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它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多地表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而对于教育技术人员就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教育技术人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开发者、评价者,应能够准确地发现信息,有效地管理信息,高绩效地利用信息,能够驾驭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等。另外信息道德也是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尊重他人知识版权并有效保护个人知识版权,能够正确对待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之间的关系,掌握网络信息规范化管理等。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应反映在利用信息进行自身知识更新的能力上,也就是能否自觉不懈的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自我知识结构。
4.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学科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教育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如教学设计这门课是教育技术的主干课程之一,它能够帮助教育技术人员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并建立评价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另外原有的科学层次上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学科群(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技术学科群(技术科学、管理学、评价学、设计学、软件制作原理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再者哲学层次的知识,如技术哲学、教育哲学;它们都是教育技术知识来源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技术人员日前急需再学习的理论知识的一部分。目前的教育技术人员跟随媒体发展进行的技能更新是较为成功的但思想理论水平大多停留在了过去,这将会成为教育技术的发展瓶颈之一。
众所周知制作教学课件是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之一,但实践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制作的课件同国内学科教师自制课件存在同样的“小作坊”、“低水平”、“实用局限性强”、“个人特色过重”等问题。国内教学软件的制作必须尽快向国外学习走“软件公司”的道路,依托它们的技术实力和完整的人员结构才能解决日前"高性能媒体、低利用水平"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应更多地表现在学科教师与软件公司之间的桥梁作用上,而胜任这一新角色的知识正是教育技术人员学科知识更新的一部分。
4.3.积极进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
借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教育技术人员也应在“做中学”,研究是在“做中学”会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的。首先我们的研究应有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现在已经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而高校教育技术人员大多没有学过这门课程,致使我们的研究存在着较多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其次研究方向定位应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这是学校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方向,教育技术人员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研究和学习是密不可分,在学习工作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技术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是提高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
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变革,教育技术人员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速度,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连通着每一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创新与实践,依赖着每一位教育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 《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教育技术研究 2004年第10期
2.刘美凤 《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上、下)教育学(人大)2004.3
3.胡 巍 论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http://218.22.0.27/lunwen/L076.HTML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