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徽的设计故事

      *“雪”兹寻觅 * 2007-6-8 9:10:00

 
   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具有鲜明的国家政权特征和浑厚的民族气魄与时代精神,它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与智慧.我们可以从国徽漫长而曲折的诞生过程中,了解到国徽设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此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岁月.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人民日报>>登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与国歌的启事,明确提出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1、要有中国特征; 2、要有政权特征; 3、形式要庄严富丽.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案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都成立专门小组,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其中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提任组长,成员有梁恩成先生的太太、建筑学家林徽音、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志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及以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根据政协国旗、国徽审查小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并比较所有设计方案,两个国徽图案设计组最后确定了国徽图案应包含齿轮、麦稻穗、五星、绶带,它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家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同时,象征民族精神的天安门也作为题材的一部分,用以代替椅逅挠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

关于国徽上的麦稻穗图案,它的来历颇有意味,1942年冬天,宋庆龄举行茶话会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会上有人称赞宋庆龄桌上的麦稻穗,宋庆龄说道:“如果年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周恩来当场做出决定:“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麦苗稻穗画到国徽上.”

两个国徽图案设计组除了确定基本图案内容外,在图案的色彩上,清华设计组还从“中国特征”这一要求出发,使用红、金二色.红色体现我国喜庆的民族色彩传统,金色代表华贵富丽.金、红相间,互为衬托,更增加了图案的瑰丽色彩. 为了使国徽从形式上更庄严、肃穆,清华设计组决定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把象征我国政权的五星红旗作为背影,左右对称,端正地放在国徽图案的正中轴线上,用以体现中华民族轩昂气质.在造型上,两个设计组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各国国徽图案,并对我国古代的铜镜、玉壁、玉环等等礼仪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工艺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两个组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将近半年的辛苦努力,对数十个图案反复比较,最后各自选定一幅图案.

1950年6月3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了国徽方案,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了这次讨论.清华大学设计组和中央美院设计的方案各挂在墙的左右两侧.中央美院设计的图案中,天安门为斜角透视图像,颜色五彩;清华组设计的图案中天安门则正立面图,颜色金、红二色.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审查小组的全体成员的汇报.最后根据李四光、张奚若、邵力子等绝大多数委员的意见,指着清华组设计的方案说:“那么好吧,就这样定了吧!”

6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最后,著名雕塑家高庄承担起国徽图案的进一步修改、加工和塑造正式浮雕模型的工作.

高庄首先铎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许多缺憾,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低垂而杂乱,红绶飘带的线条不够明朗清晰,而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赋予国徽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巧妙而充分利用国旗、天安门、齿轮、稻麦、红绶这些素材,由它们来表现国徽的精神形象和艺术效果,对艺术家和设计师而言是严峻的考验.

高庄把稻麦改成分行并列向上,并赋予其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象征我们国家民族的团结共存和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红绶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其它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徽上红色星的距离等.总之,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规正庄严又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经过将近两个半月的精心劳作,9月中旬,高庄及时地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布了公布国徽的命令.从此,我国的国徽诞生了,它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标志着中国人民自椅逅运动以来的亲民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文章来源: 转载 (摘取于,艺术与设计 2003年2月,046期)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