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在QQ群里聊饮食,聊水汆丸子,聊哈根达斯,不知觉间,时针一下子跳到了午夜零点半。夜已阑珊,人亦昏沉,习惯性地打开半导体,随即也知觉平日必听的笑话和小说都已过了钟点。不甘心下,便胡乱拧了调频的旋钮,希望能够挽回逝去的时段……
一阵用滥了的小提琴以及一个听上去很俗的栏目名,我知道,一个热线谈话节目又要开始了。
这类节目,在我高中的夜晚曾是经常的,感觉好像掷在地上的啤酒瓶盖儿,虽成全了“瓶子”的宣泄,而对于他人,仅消遣尔。哪怕人真得很彷徨,心真得很疲倦。
片刻,violin淡出在不足的夜里。
主持人干涩而非线性的声音从幽深的静默里攀着夜的空气爬了上来,不客气地讲,乍听之下让人想到风化的岩石或者木乃伊,当然也可以比作干鱼片什么的,只是刚才谈吃食太多,若是再想,恐怕肚子要造反了。
开篇是一段朗诵,我不明白这样的朗诵对于主持人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一个谈话节目,而不是赛诗会。就这样,我很勉强地听完了那段关于诗人、花园以及坟墓的故事,与其说是听故事,还不如说是为了故事间隙处黄磊那首被割裂了的《边走边唱》。
来不及反应,第一个热线接进来了。
抵着电源旋钮的大拇指是非常想往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但既然接进来了,主持人给了热心听众一个“机会”,我何尝不能也给这档节目一个机会呢?也许这样的想法有些托大,但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听众便是上帝,不管你的节目实际上如何,听众有权力选择收听或者走开。这第一个打进电话来的是位青工,或许这个称谓有些过时了,但细想起来,也无不妥,况且我这样一个喜欢讲废话、凑字数的人,在这么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上大费笔墨也属寻常。言归正传,他对主持人诉说的,是今天(或许应该说是昨天,因为已经过了零点)白日里发生的一件令他万分激动,以至不知所措的事儿--“今天我找了一个对象!”这便是他对主持人开门见山的自白。也许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喜欢附庸些风花雪月的人来说,有点太直白,也未免粗俗了,但面对一份决定去直面的情感,谁的心里能不激动呢?哪怕只是一点点吧。他的心理症结在于“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对她”。
主持人开始回答了,他的语言是滔滔不绝的,这至少让我感到了一点活气儿,虽然道理并不深刻,却也足以让对面这位恐怕没接受过什么教育的青工(并非歧视)哑口无言了。最终,主持人给了他一个细水长流的建议“不要为了成为恋人而放弃友情”,对方连唯唯称是都来不及,这次交谈便草草地结束了。我想,这样,也就足够了,不过事在人为,能够不为“爱情”而放弃友情,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精神,为的是肯定那位主持人,肯定他能够在这样沉闷的夜里保持一点兴奋的状态。
第二个打电话进来的是位女孩,16岁,这是在后来的谈话中,她自己介绍的,实际上,我感觉她的声音要稍微老一点,好像20岁往上的样子。她诉说了一段不幸的遭遇,这段陈述始自一句不像是花季少女能够说出的,或者说,寻常只能在文学作品及其衍生的艺术形式中出现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应该怎么办?”
起初,少女构造了这样的一种环境,父母不和,父亲远走外地,母亲失常,整天“挤兑”女儿。抛开主持人所有的开导、解释,女孩认定了母亲容不得自己,甚至有些神经错乱。主持人固然以一个年长者的身份,多次质疑过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征引了他在节目开始处讲过的那个故事,但女孩依然在倾诉,依然痛苦地挣扎在她用语言编织的苦痛里。一度,主持人也几乎被少女的倾诉征服,以为女孩的母亲真得是位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患者了。但随着交换的频繁,交谈的深入,一个敏感的问题让他改变了几乎成型的看法,而躺在收音机旁的我,也确乎地感觉到这样年纪的女孩,这样的怨气,应该会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原因。问题最终浮出水面,一个16岁的女孩,和一个38岁的男人,由于彼此的需要,一方是为逃避家庭压力而寻找避风港湾,另一方未知。但诚如主持人所说,倘是纯真友情方好,如若不是,法不容情。细细想来,我们的社会果真存在这样普遍的纯真吗?普遍到我这个已经几年不听情感类广播的人才打开收音机就耳闻了如此的传说?她,16岁,在自我的表示中,已经迷惘地不知所已,却也决定要“摆脱”妈妈,告别学业,而只去追求她意念中的快乐--和那个38岁,有家有室的男人在一起。且不论这结果如何,值不值得,因为未来的,我们无法确定,但就她自己而言,她已经迷失了,她无法正视自我,正视家庭,乃至正视社会。
话说到这里,弓似乎拉得有点满。曾几何时,我们的周围好像弥漫了这样的空气,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而永远变不了的似乎却是骨子里的一点自我顾虑,或者叫做心虚。也许我们可以冲动,可以狂妄,可以像那个女孩般地以自己的认识为中心,无所顾忌地判断是非,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对,或者错,似乎我们总是对的,但后来又觉得全错了。所以,面对每件事情,最好的应付方式也就只能是无可无不可了吧……
第三个热线,另一端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上来便对着主持人,念了一大段恭维话,好像对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识。接着表示了一下自己为了寻访该栏目组成员,解除心中困惑是如何如何之难,其后又说自己现在已经看透世事,想得很开,“不会吃耗子药了”。
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位老奶奶围绕着刚才少女的话题,很是苦口婆心了一番,我想,不光是年长者,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为那女孩的下一步感到担忧的,在交谈行将结束的时候,老奶奶莫名其妙地表述了一下“可以理解外遇”的观点。在开始的时候,她数了自己的家常,说自己有均已年过80的爹妈公婆,外遇?究竟是她老头子?还是她的长辈?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想到这里,我抿了一口手中的麦片。
接下来登场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自云原先在厂里如何努力,如何出众,当过劳动模范一类。由于现在厂子有了变化,她虽在待岗后不久,便被召回单位工作,但人物皆非,工作不是原来的工作,待遇也不是原来的待遇。肯定没有了,工资被扣了,上面人的嘴脸也邪恶丑陋了。无庸讳言,当今的社会,的确有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本身不懂管理,甚至很多地方胡乱指挥,滥用职权,但从根本上,作为一个职工,不停地控诉自己的领导,说他们不把人当人看,克扣工资又有什么用处呢?只能置自己于更不利的境地,附带增添烦恼。
那女士的言里句间,明显心气很高,说自己不论干什么一直努力,2000年考了成人高考,说她最好的朋友在外国混得有模有样,让她也去,但她舍不得孩子云云。接着,她又表示以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要孩子,肯定很轻易地就能比她朋友混得好,听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有一片云彩飘过。
其后,为了佐证她的“正义”与单位的“黑暗”,她又例举了她们单位一个天大数学系的毕业生在车间打下手、干零活的“悲惨现状”。
我对于主持人的看法,到现在,大概已经略有钦佩了,没有太多的过渡,就因为他很善于发挥,是个“激情王子”而又不失对矛盾事物内在症结的把握。在这段谈话中,他的一个疑问句堪称今夜的经典。“我打断一下……”,“我打断一下”……在重复了数次,总算把中年妇女充满怨气的喋喋不休制止后,他这样给对方下了一个定义“你以前一定是学生干部、女班长是吧?”对方不置可否……
人是喜欢怀旧的动物,在今日的夜里或者白天,很多人都习惯了对着过去的荣誉、成就以及其他顾影自怜,但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和时间一样地不可逆,如果指望着过去能为你做些什么,那就只有让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碌碌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但知道不等于明白,更不等于可以驾驭,如果事情挨到自己头上怎么办?你能保证不像那位女士一样愤世之不公?以前,我肯定是不能的;现在,我争取去做好属于我的事情,寻找属于我的位置,淡漠或许“理应”属于我的种种。也许这样,我会一文不名,会身居人下,但我不会庸碌,不会愤懑,也不会无畏地和自己“较量”。轻视自己,看重实事,然后在奋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可盲目贪大,不可举重若轻,在这一点上,我极佩服周总理“不当一把手,不当二把手,甘当三把手”,不求万人之上,睥睨群雄,但求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的圣者之道。
节目的最后,是一个17岁女生的独白,她的声音很甜,很好听,同样谈及了16岁迷失女孩的话题。她结合话题,娓娓道来,话语间洋溢着对母亲的热爱和对自己的正视。从小,母亲让她弹钢琴,她当时也很不理解母亲,但现在,她懂了母亲的苦心,也欣慰于自己能够专心事于一事,终有所成的经历。
从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我们所寻求的人生价值虽然因个人的经历、意识等因素颇有差异,而且有时候,表达也限制了我们对追求的描述和追求过程的感悟。于是很多人来了,又走了,有的说是为了名,有的说是为了利,有的说“但愿世界尽清明”,有的说“明哲保身看端地”,当然还有的什么也不说,但根本上,都是在追求自以为是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恐怕众说纷纭,万口难一。但我觉得,特别是听了这次节目后的我深深地觉得,所谓生命的意义,是要去伪存真,去外物之纷扰,成自身之伟业。面对挫折,面对困难,面对不公,面对美好的过去,良方一剂,可解万忧--“宠辱不惊,直面人生”。
迷乱的夜,消失在渐弱而又渐清晰的电波中……
一阵用滥了的小提琴以及一个听上去很俗的栏目名,我知道,一个热线谈话节目又要开始了。
这类节目,在我高中的夜晚曾是经常的,感觉好像掷在地上的啤酒瓶盖儿,虽成全了“瓶子”的宣泄,而对于他人,仅消遣尔。哪怕人真得很彷徨,心真得很疲倦。
片刻,violin淡出在不足的夜里。
主持人干涩而非线性的声音从幽深的静默里攀着夜的空气爬了上来,不客气地讲,乍听之下让人想到风化的岩石或者木乃伊,当然也可以比作干鱼片什么的,只是刚才谈吃食太多,若是再想,恐怕肚子要造反了。
开篇是一段朗诵,我不明白这样的朗诵对于主持人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一个谈话节目,而不是赛诗会。就这样,我很勉强地听完了那段关于诗人、花园以及坟墓的故事,与其说是听故事,还不如说是为了故事间隙处黄磊那首被割裂了的《边走边唱》。
来不及反应,第一个热线接进来了。
抵着电源旋钮的大拇指是非常想往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但既然接进来了,主持人给了热心听众一个“机会”,我何尝不能也给这档节目一个机会呢?也许这样的想法有些托大,但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听众便是上帝,不管你的节目实际上如何,听众有权力选择收听或者走开。这第一个打进电话来的是位青工,或许这个称谓有些过时了,但细想起来,也无不妥,况且我这样一个喜欢讲废话、凑字数的人,在这么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上大费笔墨也属寻常。言归正传,他对主持人诉说的,是今天(或许应该说是昨天,因为已经过了零点)白日里发生的一件令他万分激动,以至不知所措的事儿--“今天我找了一个对象!”这便是他对主持人开门见山的自白。也许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喜欢附庸些风花雪月的人来说,有点太直白,也未免粗俗了,但面对一份决定去直面的情感,谁的心里能不激动呢?哪怕只是一点点吧。他的心理症结在于“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对她”。
主持人开始回答了,他的语言是滔滔不绝的,这至少让我感到了一点活气儿,虽然道理并不深刻,却也足以让对面这位恐怕没接受过什么教育的青工(并非歧视)哑口无言了。最终,主持人给了他一个细水长流的建议“不要为了成为恋人而放弃友情”,对方连唯唯称是都来不及,这次交谈便草草地结束了。我想,这样,也就足够了,不过事在人为,能够不为“爱情”而放弃友情,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精神,为的是肯定那位主持人,肯定他能够在这样沉闷的夜里保持一点兴奋的状态。
第二个打电话进来的是位女孩,16岁,这是在后来的谈话中,她自己介绍的,实际上,我感觉她的声音要稍微老一点,好像20岁往上的样子。她诉说了一段不幸的遭遇,这段陈述始自一句不像是花季少女能够说出的,或者说,寻常只能在文学作品及其衍生的艺术形式中出现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应该怎么办?”
起初,少女构造了这样的一种环境,父母不和,父亲远走外地,母亲失常,整天“挤兑”女儿。抛开主持人所有的开导、解释,女孩认定了母亲容不得自己,甚至有些神经错乱。主持人固然以一个年长者的身份,多次质疑过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征引了他在节目开始处讲过的那个故事,但女孩依然在倾诉,依然痛苦地挣扎在她用语言编织的苦痛里。一度,主持人也几乎被少女的倾诉征服,以为女孩的母亲真得是位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患者了。但随着交换的频繁,交谈的深入,一个敏感的问题让他改变了几乎成型的看法,而躺在收音机旁的我,也确乎地感觉到这样年纪的女孩,这样的怨气,应该会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原因。问题最终浮出水面,一个16岁的女孩,和一个38岁的男人,由于彼此的需要,一方是为逃避家庭压力而寻找避风港湾,另一方未知。但诚如主持人所说,倘是纯真友情方好,如若不是,法不容情。细细想来,我们的社会果真存在这样普遍的纯真吗?普遍到我这个已经几年不听情感类广播的人才打开收音机就耳闻了如此的传说?她,16岁,在自我的表示中,已经迷惘地不知所已,却也决定要“摆脱”妈妈,告别学业,而只去追求她意念中的快乐--和那个38岁,有家有室的男人在一起。且不论这结果如何,值不值得,因为未来的,我们无法确定,但就她自己而言,她已经迷失了,她无法正视自我,正视家庭,乃至正视社会。
话说到这里,弓似乎拉得有点满。曾几何时,我们的周围好像弥漫了这样的空气,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而永远变不了的似乎却是骨子里的一点自我顾虑,或者叫做心虚。也许我们可以冲动,可以狂妄,可以像那个女孩般地以自己的认识为中心,无所顾忌地判断是非,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对,或者错,似乎我们总是对的,但后来又觉得全错了。所以,面对每件事情,最好的应付方式也就只能是无可无不可了吧……
第三个热线,另一端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上来便对着主持人,念了一大段恭维话,好像对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识。接着表示了一下自己为了寻访该栏目组成员,解除心中困惑是如何如何之难,其后又说自己现在已经看透世事,想得很开,“不会吃耗子药了”。
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位老奶奶围绕着刚才少女的话题,很是苦口婆心了一番,我想,不光是年长者,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为那女孩的下一步感到担忧的,在交谈行将结束的时候,老奶奶莫名其妙地表述了一下“可以理解外遇”的观点。在开始的时候,她数了自己的家常,说自己有均已年过80的爹妈公婆,外遇?究竟是她老头子?还是她的长辈?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想到这里,我抿了一口手中的麦片。
接下来登场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自云原先在厂里如何努力,如何出众,当过劳动模范一类。由于现在厂子有了变化,她虽在待岗后不久,便被召回单位工作,但人物皆非,工作不是原来的工作,待遇也不是原来的待遇。肯定没有了,工资被扣了,上面人的嘴脸也邪恶丑陋了。无庸讳言,当今的社会,的确有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本身不懂管理,甚至很多地方胡乱指挥,滥用职权,但从根本上,作为一个职工,不停地控诉自己的领导,说他们不把人当人看,克扣工资又有什么用处呢?只能置自己于更不利的境地,附带增添烦恼。
那女士的言里句间,明显心气很高,说自己不论干什么一直努力,2000年考了成人高考,说她最好的朋友在外国混得有模有样,让她也去,但她舍不得孩子云云。接着,她又表示以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要孩子,肯定很轻易地就能比她朋友混得好,听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有一片云彩飘过。
其后,为了佐证她的“正义”与单位的“黑暗”,她又例举了她们单位一个天大数学系的毕业生在车间打下手、干零活的“悲惨现状”。
我对于主持人的看法,到现在,大概已经略有钦佩了,没有太多的过渡,就因为他很善于发挥,是个“激情王子”而又不失对矛盾事物内在症结的把握。在这段谈话中,他的一个疑问句堪称今夜的经典。“我打断一下……”,“我打断一下”……在重复了数次,总算把中年妇女充满怨气的喋喋不休制止后,他这样给对方下了一个定义“你以前一定是学生干部、女班长是吧?”对方不置可否……
人是喜欢怀旧的动物,在今日的夜里或者白天,很多人都习惯了对着过去的荣誉、成就以及其他顾影自怜,但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和时间一样地不可逆,如果指望着过去能为你做些什么,那就只有让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碌碌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但知道不等于明白,更不等于可以驾驭,如果事情挨到自己头上怎么办?你能保证不像那位女士一样愤世之不公?以前,我肯定是不能的;现在,我争取去做好属于我的事情,寻找属于我的位置,淡漠或许“理应”属于我的种种。也许这样,我会一文不名,会身居人下,但我不会庸碌,不会愤懑,也不会无畏地和自己“较量”。轻视自己,看重实事,然后在奋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可盲目贪大,不可举重若轻,在这一点上,我极佩服周总理“不当一把手,不当二把手,甘当三把手”,不求万人之上,睥睨群雄,但求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的圣者之道。
节目的最后,是一个17岁女生的独白,她的声音很甜,很好听,同样谈及了16岁迷失女孩的话题。她结合话题,娓娓道来,话语间洋溢着对母亲的热爱和对自己的正视。从小,母亲让她弹钢琴,她当时也很不理解母亲,但现在,她懂了母亲的苦心,也欣慰于自己能够专心事于一事,终有所成的经历。
从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我们所寻求的人生价值虽然因个人的经历、意识等因素颇有差异,而且有时候,表达也限制了我们对追求的描述和追求过程的感悟。于是很多人来了,又走了,有的说是为了名,有的说是为了利,有的说“但愿世界尽清明”,有的说“明哲保身看端地”,当然还有的什么也不说,但根本上,都是在追求自以为是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恐怕众说纷纭,万口难一。但我觉得,特别是听了这次节目后的我深深地觉得,所谓生命的意义,是要去伪存真,去外物之纷扰,成自身之伟业。面对挫折,面对困难,面对不公,面对美好的过去,良方一剂,可解万忧--“宠辱不惊,直面人生”。
迷乱的夜,消失在渐弱而又渐清晰的电波中……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