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聞二則其二

      分类一 2004-10-16 11:43


一向知道日本這個蕞爾小國自殺風氣很盛,一度還以為很浪漫,因為據聞他們會獨自一個,準備充份,義無反顧,好像遠行一趟一般的平靜安詳,走入櫻林深處.....

我首先覺得震撼的是:在網路裡結交一個稍為知心可信的人已經是那麼艱苦(注意:我不是說困難),卻竟然有不少的人輕易地找到了一同尋死的人。

一條鞭的經濟分析:快樂的供應越來越小,死亡的需求越來越大。生存的價格大幅上升。

我又懷疑和一些見於經傳的自殺事件有關:大宰治(投河)、川端康成(放毒)、芥川龍之介(仰藥)、三島由紀夫(切腹).

其實三島由紀夫怎樣死也成疑。說他切腹而亡當然是稍示尊敬而已。切腹這種看似威風剛毅的日本傳統實質搞笑至極。

據聞切腹不會立即死亡,故此切腹的人會安排一個「介錯」在旁,負責為切腹而未亡的人斬首了斷!你說可笑不可笑?!如果切腹果然是一種「偉大」的了斷,那基礎就在於自殺者不懼死亡同時又有種承受了死亡的痛楚!

可是,你看三島由紀夫切腹完了、介錯完了,還不死,竟然去咬舌求了斷!當然他最後還是死了,遠不及東條英機切完腹還死不了那種可笑可憐!

最大的問題還是,切腹的人自殺之前還不是死狗一般仔細研究「如何認清位置、減低痛楚」!

唉,有不少人研究這些「偉大的」日本作家煞有介事的死亡,以為定必有什麼「偉大」的動機和目的和原因,可是,我只是切切實實的由這些日本人的自殺之中看到最後瘋了11年才死的尼采是怎樣的偉大、偉大!

PS1:自殺的人留言:這不是犯罪活動!
PS2:香港的成功出口產品:燒炭自殺!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