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最后一个寒假开始了。
这次假期,从1.20至2.19,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还好没那么惨。由于我不用参加学校那个抢劫式的8天500元的补课,所以基本上可以享受一个月的假期。虽然我选择不去补课,可能意味着下学期在学习上要被更多人赶超,但我仍然不后悔。我宁可学习差点,考上的学校破点,也不想如此折磨自己。
这天,又是照例的听废话型结业式。早上7:40一开始,广播就响个没完没了,我自然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只是能通过桌子震动感觉到广播声音的存在。我照例拿起《时尚旅游》杂志翻开看。虽然杂志很精彩,张张图片很精美,但我也不会有多爽。这不,才没看多久,班主任严正要求我把杂志收起来。没办法,谁叫我的杂志是全彩印刷,图片又超大,以班主任的眼光来扫视全班,我这样的在那里就太显眼了,大有破坏纪律之嫌。总之不管怎么的,我想信绝对不是翻页声音太大,我虽然听不到,但是手触感还是比较敏感的。得得,收就收,只是意味着又要很无聊了。突然,8点半时候,教室门开了,走进来一个我们班的同学,这家伙算是最后一个迟到的。班主任怒视她几眼,才放她回座位。杂志没的看了,广播又不知所云,怎么办,睡觉更不可能。于是翻开小记事本,瞎看。其实上面真没什么好看的,上面80%都是作业记录,幸好还有20%的聊天记录。又看了一遍那些聊天记录,虽然一样没水平,但也比什么都不干发呆强。聊天记录全看完了,又没的干了,索性拿起圆珠笔在小本上瞎画。不一会,小包子,多罗猫,拿着扇子猥琐的笑,各类水果,快餐,花草树木一一毕现于纸上――虽然画得同样不咋的。画完了又没的干了。正在这时,班主任突然走向教室墙角的电视欲开之。按了电视开关,没反应;复按之,亦然。她以为电视坏了。好在她不算太笨,才想到把电视后面的插销插到插座上,开之。我估计就算开电视也没什么好看的,尤其是在学校,事实正是如此。这回给我们看的是关于安全教育,什么烟花爆竹,交通安全的。其中有几次超车翻车撞车的镜头,我就当在看劣质特技电影了。至于什么烟花爆竹教育,一向是这么个程序:先多次强调其危险性,并再三叮嘱我们这些学生不要放;然后过年时每每在家透过窗户看着夜晚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焰火,感受着它们的响音带给桌子和地板的震动。
无聊的电视终于结束了。班主任又来跟我们强调高考录取分数什么的。以我们学校3个文科班来说,年级一共150人左右。说什么总分在470以上的前10名有望进一类本,总分在420以上的前16名有望进二类本。就这种情况,任何外省学生看来都会嗤之以鼻。一个北京学生,倘若进了大学,跟其他省市的学生住在同一宿舍,大家聊天时,若想被他们嘲笑甚至鄙夷,可以大聊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
最后班主任又强调了明天的家长会。上午8点有最近三次高考情况汇总,还有填志愿指导;下午2点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强调那个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我不关心,反正这次我家也没人去。何况对于要填什么志愿我自己已经有明确选择了。
但是我实在很看不惯把填志愿的工作着重放在家长身上。别的国家我不知道是什么样,也没研究过,但是在中国,普遍都是这样的现象:长辈们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要全心投入学习,任何学习以外的事情少搭理,包括做家务,娱乐。他们可能觉得这样还不够,又告诉孩子们:填志愿的事你别管了,我替你作主!于是乎,学生在书桌边拼命地写呀算呀,家长在旁边拼命研究各类高校详细资料。实在是很悲哀。虽然这几年家庭教育观念也逐渐转变,逐渐走向开放,但这种牢固的根基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中国的高考制度未来几年之内估计也难以改变,这是没办法的;但我希望填志愿这项工作,学校、老师、家长们应该把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一个自主的机会。何况都是十八十九的大孩子了,上大学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又不是父母要上大学对不对。自己能做的还是尽量自己做吧,当然长辈们也应该给相应的意见和指导,但并不是完全包办。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一切自己来选择,即使将来不满意,那也是你自己选择的,自己走下去吧;若长辈包办,回头不满意就埋怨长辈怎么给自己选了个破东西,又有屁用。也许长辈们觉得孩子的经验不足,独立性不够,所以要替他们包办。但是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经验更加不足,独立性更加不够,恶性循环。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干什么都怕他们有个什么万一,总想着替他们干这干那,最好他们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安逸的日子。结果一个个傲慢,独立性差,没主见,没见识的人诞生了。我同样作为一个独生子女,自然免不了有些那样的毛病,特别是独立性差。虽然对我来说改这个毛病比别人更困难,但还是尽量吧。噢耶。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