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捐钱时,很多人总免不了会互相问:“你捐多少?”,这个就是为了给自己心里一个底。如果你看到大部分人都捐50左右,那你自己捐100也会觉得很别扭,为什么呢,大概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如果这时候你真捐了100,200,你可能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过别人对你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看法,甚至打击他们。“我觉得我捐的挺多了,她怎么比我捐的还多啊!”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从而对那“出风头”的人另眼相看。
公司组织捐钱,员工们在行动之前总要打探打探上司捐多少,然后自己捐得一定要比上司少,也算是拍马屁行为之一吧,总之让上司觉得他自己不错就是了。如果比上司捐得还多,他就会心里不舒服,“你居然捐得比我还多,我面子往哪搁!”这时候你的工作岗位的稳定性估计会有点危险。
其实从纯粹的人道主义出发,捐多少并不重要,就是为了表示一下心意呗。捐钱更不是用来攀比的。中国人好像什么都爱攀比:女孩子比美,已婚女人比老公,离婚女人比赡养费;男人比金钱、权势;老人比退休金、儿女工作;学生比成绩,优秀的比比就算了,不过还真有比差的,比谁更差--这让我想到了阿Q,居然要跟人家比自己身上的虱子谁的多;捐钱要比谁捐得多……中国人总是能在万物之中找到比点,比来比去。
就说捐钱这事,如果你在大家捐50的情况下捐了100,其实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说你更有爱心。但是你在选择这个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另类,也就要作好心理准备。社会上那些大明星大企业捐钱多,在我们看来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觉得他们赚的本来就多,捐得多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很多都是普通人,在普通人之中你要以某种手段来做到出众,你是高高在上了,不过别人在下面可是会怎么想。另类的人在中国社会里很难甚至不被接受,生活也不会那么顺利。于是很多本来另类的人,在意识到这一现实后,主动磨平了自己的棱角,以圆滑融入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社会。当然还有一些人照样我行我素,但这毕竟是少数。所以现在很多人庸庸碌碌,没有创新,照本宣科,“老黄牛”太多,与其说他们是不想或者不会,不如说他们是不敢--束缚太严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