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程教育中使用学习卡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摘记 2004-9-18 14:7
在远程教育中使用学习卡的实践与思考
  邱崇光
[摘要] 为了加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创制了学习卡,发给每一位学生,卡中记载了各个时期、各个教学环节中必须了解的种种教学、教务信息和其他必备辅助信息。本文针对我们使用学习卡的实践进行了行动研究,通过细致地统计学分析,得出了一些明确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 远程教育;在职人员; 业余学习;学习卡

一、远程教育存在使用学习卡的需求
1、什么是远程教育的学习卡。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期,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卡,其中记载了各时期、各教学环节的地点、时间、内容和要求,以及关于合作学习组、作业与形成性考核、复习考试的有关信息,还包括其他远程学习必备的辅助知识。可以说学习卡是学生远程学习的“一卡通”,是一张方便沟通的“通信录”,是支持远程学习的“学习指南”,是一张远程教学信息速查表。
 2、实验学生的群体特征。本次实验行动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海学习中心进行。2002秋季入学学生均为业余学习,有高起本与专升本两个层次,有效统计学生共202名。统计表明:男生占35.64%,女生占64.36%。学生25岁以上占84.65%,35和35岁以上占 22.28%。在职人员100 %,已婚有家庭负担的占67.82 %,距离学习中心30分钟和30分钟车程以上的人占69.80 %。从以上集中趋势数据可知,学生群体总体状态是:已进入中年、工作忙、有家庭负担、距离学习中心较远而且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3、远程教育的固有特征。“远程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两者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例如,劳动分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标准化和中央集权等。......这种分工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得远距离教学可以面对规模巨大的群体。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分工与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1.这种分工的分担教学可使得教师的教学重点出现多次的衰减和偏差。2.可能因为某个环节的技术原因而无法达到需要的教学效果。3.甚至由于某些很偶然的细节差错而导致教学完全失败。” [1]
“虽然远程教育的最大特性在于允许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这种特性也使得远程教育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特性,比如没有课堂学习特有的学习氛围、师生难以交互、教学难以控制、难以激发学习动机等,而这些特性,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恰恰它自身的优势所在。”[2]可见,远程教育能够时间、空间分离地进行教学,这是它的优势(可以实现工学不误,推进全民终生学习),同时也是它的固有弱势。
传统面授教育有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实施者是教师个体,教学接受对象是经过入学筛选的学生。教学管理直接,各要素协调相对简单,教师一走进课堂,教学过程就立即开始,沟通就“多媒体地、交互式地”实现,而且有无限的实施“人文关怀”的空间。远程教育中发展为四大要素:导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远程教育的实施方面发展为三支队伍:导师队伍、远教管理队伍、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实现远程教学的教学过程需要四个基本环节:播出、接受IP课件和直播课程,组织面授辅导和实验,远距离地实施形成性考核,实施期中、期末考查考试。远程教育的信息环境是十分复杂的,[3]图三如何把这“四大要素”协调起来,由“三支队伍”高效有序地与学生共同完成“四个教学环节”,其复杂程度、困难程度显然是比传统面授大得多。
4、使用学习卡的需求。目前一些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堪忧,这种现象在一个新生事业发展的初期并不奇怪,但是,采取积极的措施是迫在眉睫的要求。对此教育部出台了[2002]8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我们学习中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过研究思考,创制了远程教育学习卡。远程学习者对学习卡是有需求的,他们可以从学习卡上获得支持服务,使成年在职人员减少参与的难度,提高效率, 获得方便,获得关心和信心。更好地实现各教学环节、各教学要素与各教学个体的沟通与配合,并发挥稳定和规范远程教学模式的作用。实践效果如何?我们进行了专项实验行动研究。

二、运用学习卡的实践
从2002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制作了一张学习卡,主要内容如下:
表一
学习卡编号 下发时间 主要内容 期望作用
第一张学习卡 2002年9月初(第2周) 1、介绍网络教学的功能和方法2、IP课件的学习要求和安排表3、面授辅导安排表4、网址.邮箱.联系电话5、同学习组同学的名单和联系方式 1、入学指南2、网络学习的主要进度要求3、直接列出全学期面授日期,时间地点,备查4、联系方式备查5、加强对重点课程的关注
第二张学习卡 2002年11月中旬(第9周) 1、作业要求和交作业的电子邮箱2、平时成绩的要求3、上网累计时间和期中教学检查4、重点难点作业辅导 1、督促重视形成性考核2、加强课程与责任教师的沟通3、个人其中检查情况电话督促4、加强重点课程关注
第三张学习卡 2002年12月底(第17周) 1、查看复习资料的方法2、督促作业、试验和平时成绩3、期末复习串讲安排表4、有关期末考试的安排与规定 1、 对影响及格率的复习信息加强沟通2、 平时成绩是期末总成绩的补充3、特别关注期末总复习和答题4、考试安排早知道

三、学习卡使用效果的统计学研究
对实验学生群体发放“使用学习卡情况调查表”(略不列出),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对以下8个方面进行卡方检验或分割卡方检验,结果如下表。
不同特征学生对学习卡的认可情况  表二
特征    人数   认可率   df χ2 p 结论
年龄(Y) 3 4.048 0.256》0.05 无显著性差异
Y《=25 31 90.32%
25《Y《35 126 78.57%
35《=Y《45 44 88.64%
45《=Y 1 100%
男女学生 1 0.328 0.567》0.05 无显著性差异
男 72 84.72%
女 130 81.54%
文理科学生 1 3.323 0.068》0.05 无显著性差异
文科 155 80.0%
理科 47 91.49%
不同职业 3 3.89 0.274》0.05 无显著性差异
教师 187 83.96%
干部 11 63.64%
个体 3 100%
待业 1 100%
不同学历层次 1 3.257 0.071》0.05 无显著性差异
高起本 32 93.75%
专升本 170 80.59%
离学习中心不同
距离(分钟车程T) 3 25.95 0.00《0.05 有显著性差异
T《=10 21 52.38%
10《T《30 40 67.5%
30《=T《60 87 91.95%
60《=T 54 88.89%
有否家庭负担 3 12.44 0.006《0.05 有显著性差异
未婚 49 75.51%
已婚无子女负担 16 81.25%
已婚有子女负担 135 92.59%
已婚子女成年 2 50%
不同上网条件 3 12.91 0.005《0.05 有显著性差异
无固定上网条件 30 93.33%
电话拨号 42 90.48%
ADSL上网 74 71.62%
通过局域网 56 67.86%
对于上表中最后一组(不同上网条件)情况,为具体了解差异存在哪些组之间,进一步实行分割卡方分析。发现:第一组(无固定上网条件)和第二组(电话拨号)之间,χ2=0.187,p=0.665 》 0.05 无显著性差异。第一组和第三组(ADSL上网)之间,χ2=5.842,p=0.0160 《 pˊ=0.05/3=0.0167,有显著性差异。 第一组与第四组(通过局域网)之间,χ2=7.104,p=0.008 《 pˊ=0.0167,有显著性差异。
对认可学习卡的学生群体164人进行分析,可知:赞同每月发一张的占68.9%,赞同每学期发一张的占15.24%,赞同每半月发一张的占6.1%,赞同每星期发一张的占9.76%。

四、关于运用学习卡的思考
1、统计学分析的宏观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学科、职业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学习卡的积极作用是普遍肯定的,无显著性差异。离学习中心不同距离
的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距离远的认可率更高。有否家庭负担的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负担的认可率更高。不同上网条件的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不能上网和上网条件差的学生认可率更高。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颁发学习卡的时间间隔还是每月一张(即一个学期3―4张)较为合适。太多会增加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时间,太少(一个学期一张)也不太合适,内容与教学进度不易同步。
总的结论是:学生对学习卡是欢迎的、认可的,而且是每月一张为宜。
2、关于学习卡的形式和内容。
学习卡的形式目前为一张双面印刷的A4纸,曾考虑是否用其他形式,例如:数码文件形式、光盘形式等,但学生普遍认为,还是习惯于纸页卡片,携带使用方便,今后想采用较厚的纸,可折叠,不易丢失。
学生对学习卡的内容基本满意。远程教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学习卡的内容必须以促进这种稳定教学模式的形成为目的。
3、关于进一步发挥学习卡作用的讨论。
a) 学习卡是大忙人的“学习指南”与“备忘录”,可以降低学习与工作矛盾带来的压力,减少进入不同角色需要的记忆负担,它的学习辅助功能要进一步强化。
b) 要进一步发挥学习卡的串联各教学环节、串联各教学要素的功能,促进规范、稳定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实施。
c)要进一步发挥学习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远程教育实施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一个整合模式的研究,它涉及到教育教学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其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环境、教育资源都是影响整合的因素。” [5]具体的整合方法又是随课程、对象、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因此是长期困扰教学理论家与实践者的复杂问题。学习卡灵活方便,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提出和调整,具体指出本教学阶段整合的要点和方法,学习卡应该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好帮手。
d)应该进一步开展学习卡与课本整合、与课件整合的研究。将课本某些页设计成可以撕下来的活页,补充填上一些内容就是学习卡。或者让IP课件的一些部分设计成可以下载,加上各学习中心需补充的内容,打印出来就是学习卡,也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吴筱萌.《远距离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 吕森林.《另一只眼看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电子周刊online-edu,2002年第17期.
[3] 林阳.《教育信息化环境矛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4]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2.8
  [5] 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2.(7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