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实上经济学派有颂扬中国经济改革的,这在经济学学术和专业可能是占有主流,符合政府的高调颂扬,整个社会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2. 批评的声音太少了,而且但是很难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这些声音是对中国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他们中有些人是对的.
3. 个人觉的,这个时代很悲哀,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在官僚经济笼罩的不公正社会背景下,又多少人相信自由奋斗的人生.有多少人以社会的价值为导向,看看那些考公务员的大军就知道了。
4. 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具有对真理的独立取向,而是成为政府当权者的代言人。从改革的成果中自分一块蛋糕,于是知识分子沉寂了,只要守住了自己的饭碗。
5. 政府已经成为官僚和富人的利益的维护者,政府及上层建筑已经永远代表是社会上层的利益,虽然最高层已经看出危机,提出一系列和谐等口号,但整个官僚的体系将不可能被撼动的,事实上官僚成为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因为他们从改革中获取的利益最大。
6. 稳定压倒一切,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让城乡人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但可以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形式不可能超过或达到发达国家,还有可能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因为这种战略,看看整个社会的生机如何,一个工厂中一群按部就班埋头工作的工人们有生机吗?
7. 由于这种生机的丧失,社会的进步以后全部依靠政府去推动,从而进一步强化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
8. 城市化进程首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归根结底为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将与土地问题相互依存。
9. 粮食问题已经显现,中国从粮食自己自足到大量进口,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土地问题将会成为政府的软肋,土地问题势必会改革,这种根本问题上的改革将会社会政治基础的动摇。
早在中国改革开发之初,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提出了中国的这种改革将会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民主,市场化是很难充分进行的,这也是西方一直与中国就市场化争论的一个焦点。
所以中国的经济改革至今,在整个官僚及上层已经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想社会和谐,让广大民众公平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民主之路不可避免,所以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要求政治体制必须作出改革,这很有可能是不远的将来发生的事情。
这种政治改革,首先就可能进行的就是引入监督机制,开放舆论,可是问题是一旦充分放开,其势猛恐怕一发不可收拾,引起政治体制的巨变。
回味早年的政治经济学,老马(马克思)早就说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要为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发展是不可扼杀的。
我们的时代仍然是一个个风口浪尖,只不过我们老百姓不知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