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骑单车,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可是上了大学后就很少再骑。总觉得童年时候骑单车的那段岁月特别的美好,很多东西能让我开心,发自内心的那种。
偶然发现一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光是名字就很吸引我,十七岁,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有点记忆的往昔,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终于在前天把这部电影给看了。
导演:王晓帅。第一次听说这个导演,从没有看过他导的片子,算个新手吧。不过,《十七岁的单车》导的还是让我觉得不错的。我喜欢剧中的的小坚,北京一所职高的学生,很本色的演员,应该说,里面每个演员都很本色,当然除了周迅。李滨把小坚演得很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了十七岁的时候男生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职高的男孩子,叛逆,重感情,讲义气,无论是成群结队的打架还是喊破喉咙的京骂,都能让我想得到那个时候的男孩子们拥有的血气、热情和幼稚、冲动。喜欢女孩子的发香,为了一个女孩子和其他男生大打出手,对香烟的好奇到慢慢的学会抽,甚至觉得那是成熟的表现。哥们之间为了兄弟义气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对付所谓的“敌人”,气急了还拿板儿砖拍人,在北京曲折的胡同里跑来跑去却不知道出口……太真实的画面,真实得有点让人鼻子发酸。很多儿时的记忆都通过这部影片一点点的重新勾勒出来,少年时的激动与消沉,好像又重新浮现了。
我很多时候都不会客观的看事物,虽然知道这样不好。看这部电影也同样,我还是会偏心一些人和一些事情。就像小坚,我看到了他的缺点,看到了他对长辈的不尊重,看到了他对喜欢的女生无端的呵斥,看的时候我也会很生气,可是仔细琢磨后便对他的生活有了一些理解与同情。
该说说感受了,看的时候笑声不断,可是笑声背后却是无比的心酸。这个社会给我们呈现出的东西里面应该都照顾到了,社会给予了我们什么?是培养我们如何生存的方式?!《十七岁的单车》所呈现的风格,就如同内心一样,可笑又可悲,很矛盾。两个同样年龄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对家庭对事业的看法都很不同,一个为了寻找到丢失的车而跑遍了北京城,一个因为自己买的是二手车而不愿将失车还给车主。很自然的生活情景,要是我我可能也会说:车不是我偷的,是我买的,虽然你说这车是你的,但是你找偷你车的人去啊,现在我交了钱拿了车,车自然归我。想想看,会不会都会这样想呢?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坚,那是虚荣的附属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虚荣的怀抱。而对于小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
小坚生活得也很困难,在北京一个很穷的家庭里,一个孩子要承受的压力不必家长承受的少,而且又是在17岁青春年少叛逆的时期,家长一次次许给孩子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小坚也是在内心挣扎了很久,当他光着脚站在家的平台上望向天空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心的孩子很脆弱的体现。
小贵就是那种轴得不能再轴的小伙子,他满大街找自行车,真让人揪心,谁知道在这个陌生、充满了冷漠、偏见、歧视的城市里他会遭遇些什么。单纯的眼神,一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就在他走进大城市的第一步开始就一点点的被磨平甚至磨灭。一个农村人,来到城市什么也不明白,在受尽委屈之后连句话都不会说,他值得同情么?我不同情他。这可能也是我偏激和矛盾的体现吧,对于不会把话说清楚或者跟他说话说不明白的人我一向都很厌恶。
还有影片中那个高中女生,她在镜头里是那么美丽,那么优柔,那么招人痛恨,那么轻浮的让人注目而又不以为然。因为她,很多青春的步履都会改变。
有时候单单是一张纯真的脸,就足够我激动很长的时间,何况是骑着自行车在阳光下飞奔。小坚在阳光下不扶把骑车的那个姿态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就像回到了那个时候。那个时候的男生都为了耍帅而这样做过。有充满朝气的穿梭过阳光与雨水之间的炽热与轻柔,还有那些称羡的目光,那些辗转过我们鼻息的尘土。
在那个青涩和虚无飘渺的时代,每个孩子都在寻找,可是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寻找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确切的概念。社会残酷无情的体现让这部影片在中国禁播了,可能是反映了太多真实却不能让人们看得太真实的东西,《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
图片如下:

偶然发现一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光是名字就很吸引我,十七岁,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有点记忆的往昔,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终于在前天把这部电影给看了。
导演:王晓帅。第一次听说这个导演,从没有看过他导的片子,算个新手吧。不过,《十七岁的单车》导的还是让我觉得不错的。我喜欢剧中的的小坚,北京一所职高的学生,很本色的演员,应该说,里面每个演员都很本色,当然除了周迅。李滨把小坚演得很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了十七岁的时候男生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职高的男孩子,叛逆,重感情,讲义气,无论是成群结队的打架还是喊破喉咙的京骂,都能让我想得到那个时候的男孩子们拥有的血气、热情和幼稚、冲动。喜欢女孩子的发香,为了一个女孩子和其他男生大打出手,对香烟的好奇到慢慢的学会抽,甚至觉得那是成熟的表现。哥们之间为了兄弟义气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对付所谓的“敌人”,气急了还拿板儿砖拍人,在北京曲折的胡同里跑来跑去却不知道出口……太真实的画面,真实得有点让人鼻子发酸。很多儿时的记忆都通过这部影片一点点的重新勾勒出来,少年时的激动与消沉,好像又重新浮现了。
我很多时候都不会客观的看事物,虽然知道这样不好。看这部电影也同样,我还是会偏心一些人和一些事情。就像小坚,我看到了他的缺点,看到了他对长辈的不尊重,看到了他对喜欢的女生无端的呵斥,看的时候我也会很生气,可是仔细琢磨后便对他的生活有了一些理解与同情。
该说说感受了,看的时候笑声不断,可是笑声背后却是无比的心酸。这个社会给我们呈现出的东西里面应该都照顾到了,社会给予了我们什么?是培养我们如何生存的方式?!《十七岁的单车》所呈现的风格,就如同内心一样,可笑又可悲,很矛盾。两个同样年龄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对家庭对事业的看法都很不同,一个为了寻找到丢失的车而跑遍了北京城,一个因为自己买的是二手车而不愿将失车还给车主。很自然的生活情景,要是我我可能也会说:车不是我偷的,是我买的,虽然你说这车是你的,但是你找偷你车的人去啊,现在我交了钱拿了车,车自然归我。想想看,会不会都会这样想呢?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坚,那是虚荣的附属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虚荣的怀抱。而对于小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
小坚生活得也很困难,在北京一个很穷的家庭里,一个孩子要承受的压力不必家长承受的少,而且又是在17岁青春年少叛逆的时期,家长一次次许给孩子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小坚也是在内心挣扎了很久,当他光着脚站在家的平台上望向天空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心的孩子很脆弱的体现。
小贵就是那种轴得不能再轴的小伙子,他满大街找自行车,真让人揪心,谁知道在这个陌生、充满了冷漠、偏见、歧视的城市里他会遭遇些什么。单纯的眼神,一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就在他走进大城市的第一步开始就一点点的被磨平甚至磨灭。一个农村人,来到城市什么也不明白,在受尽委屈之后连句话都不会说,他值得同情么?我不同情他。这可能也是我偏激和矛盾的体现吧,对于不会把话说清楚或者跟他说话说不明白的人我一向都很厌恶。
还有影片中那个高中女生,她在镜头里是那么美丽,那么优柔,那么招人痛恨,那么轻浮的让人注目而又不以为然。因为她,很多青春的步履都会改变。
有时候单单是一张纯真的脸,就足够我激动很长的时间,何况是骑着自行车在阳光下飞奔。小坚在阳光下不扶把骑车的那个姿态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就像回到了那个时候。那个时候的男生都为了耍帅而这样做过。有充满朝气的穿梭过阳光与雨水之间的炽热与轻柔,还有那些称羡的目光,那些辗转过我们鼻息的尘土。
在那个青涩和虚无飘渺的时代,每个孩子都在寻找,可是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寻找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确切的概念。社会残酷无情的体现让这部影片在中国禁播了,可能是反映了太多真实却不能让人们看得太真实的东西,《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
图片如下: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