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到办公室,一股霉味直冲鼻孔,连忙去检查那堆书,发霉的状况并没有好转,有几本上的绿毛还变本加厉起来,一边心疼一边咒骂房子的质量差劲一边无计可施的看着那些被水和石灰泡的有些浮肿的书——昨天我才发现放书的格子靠着的那面墙竟然漏雨,白色的石灰与雨水交融,统统沾到我的书上,惨不忍睹……
叹了口气,只好把他们重新铺开晾着,今天依旧是阴雨,阳光是指望不上了。一本一本的整理摊开,看到一本古香古色的老舍的小品文集子《抬头见喜》,不由信手翻开,看了起来……
最近看了《四世同堂》,这本书一开头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有种放弃一切要读完它的欲望(当然也只是说说,这本书因为没有在书店买到,所以一直是在电脑上断断续续的看完的)。这本书里所折显出来的文字功底以及很深的文化底蕴,非是大家无以能够。看了第一章,就觉得老舍的书比起那些获诺贝尔奖的国际文豪不差上下。所有的情节安排以及场景描写,都那么生动的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老舍笔下的一个人物,通篇百万余字,却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只是结尾稍微的感觉到不足,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特有的时代特点致使这样的结局出现,当然这也是我囫囵吞枣后的一点感觉,也许细读之后,又该另当别论了。
当时就感慨,如果老舍现在还活着,一定有实力去诺贝尔争上那么一争。只可惜诺贝尔奖并不颁发给往生的人。
上学时,学过《济南的冬天》、《养花》等等,印象还颇为深刻,并不是当时就能懂得文中真意,实在是教学大纲要求要背诵的缘故。
今天在网上搜索老舍的作品——我通常都是这样,一段时间会盯着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放。无意中发现原来早在196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就有意思将诺贝尔奖颁发给老舍,老舍的《骆驼祥子》——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翻译到美国的书——在美国当年引起了轰动。只是当年八月他们确认的时候,发现老舍已经故去了……
中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遗憾吧?又能怨谁呢?时代仰或是制度?都不再重要了。
本有许多感慨,写不出什么了。《抬头见喜》这本书的样子是我喜欢的那种仿古的制作,只是可惜这样的装潢也没能逃过北京今年入夏以来的连绵阴雨,我只能叹息着,祈求书们在晾晒之后,略略好转吧。
叹了口气,只好把他们重新铺开晾着,今天依旧是阴雨,阳光是指望不上了。一本一本的整理摊开,看到一本古香古色的老舍的小品文集子《抬头见喜》,不由信手翻开,看了起来……
最近看了《四世同堂》,这本书一开头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有种放弃一切要读完它的欲望(当然也只是说说,这本书因为没有在书店买到,所以一直是在电脑上断断续续的看完的)。这本书里所折显出来的文字功底以及很深的文化底蕴,非是大家无以能够。看了第一章,就觉得老舍的书比起那些获诺贝尔奖的国际文豪不差上下。所有的情节安排以及场景描写,都那么生动的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老舍笔下的一个人物,通篇百万余字,却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只是结尾稍微的感觉到不足,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特有的时代特点致使这样的结局出现,当然这也是我囫囵吞枣后的一点感觉,也许细读之后,又该另当别论了。
当时就感慨,如果老舍现在还活着,一定有实力去诺贝尔争上那么一争。只可惜诺贝尔奖并不颁发给往生的人。
上学时,学过《济南的冬天》、《养花》等等,印象还颇为深刻,并不是当时就能懂得文中真意,实在是教学大纲要求要背诵的缘故。
今天在网上搜索老舍的作品——我通常都是这样,一段时间会盯着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放。无意中发现原来早在196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就有意思将诺贝尔奖颁发给老舍,老舍的《骆驼祥子》——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翻译到美国的书——在美国当年引起了轰动。只是当年八月他们确认的时候,发现老舍已经故去了……
中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遗憾吧?又能怨谁呢?时代仰或是制度?都不再重要了。
本有许多感慨,写不出什么了。《抬头见喜》这本书的样子是我喜欢的那种仿古的制作,只是可惜这样的装潢也没能逃过北京今年入夏以来的连绵阴雨,我只能叹息着,祈求书们在晾晒之后,略略好转吧。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