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惊一场

      二三话 2004-11-28 15:0
一个人穿行在西直门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急急的步伐。
忽然,一对穿着有些破落的老年夫妇的身影出现在眼眸,他们迎面而来,很显然,冲着我。
戒备之心油然而生,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现在社会上的很典型的一种“乞讨者”,或者不如称他们“行骗者”更加贴切一些。往往是一对面容憔悴,形容不整的中老年夫妇,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在街上,步履蹒跚似乎经历重重,一看之下,是会让人大为怜悯的。他们会主动迎上来,一口一个“老乡”……正是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们”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听这些流落他乡的“老乡夫妇”一诉凄苦……一般是来觅亲,而后寻亲不得,而后用光了所有带来的钱,不得不乞求援助……“老乡夫妇”们的开场一般是问路,随便的某个地方,譬如甲公园阿、乙大街阿等等,不一而足。这句开场说完,还未等你热心指路,紧接着就听话锋一转,便是天涯沦落不胜凄楚的一番惨状,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一个又一个人的“救助”。我想这种变相的乞讨远比那些真正的乞丐更要让人气愤,因为他们骗取的不仅仅是人们的钱财,更有同情心和对社会的信任感。
对付这种“夫妇”,最好的方法当是加快步伐,快快走掉,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一丁点儿的时间。所以当西直门桥上那位老妇跟我碰面时,我改变了一下路线,试图绕道而行,老妇叫:“姑娘。”可恶!是我最不想听到的河南口音(大概因为自己祖籍河南,所以对现在社会上的人对河南的偏见十分厌恶)。我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往前,连速度也没有慢下来,“姑娘,俺们想坐车去北航,但是却不知道375车站在哪儿了?你看,在这座桥上绕半天了,连桥也下不去了。”哼!一贯的开场,果然是问路,只是不知道下面他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来?管它呢!我走我的路就是,然而,不行,那位老妇挡在我面前把我拦住了——人行道很窄,再下去,车流如梭。“姑娘,俺是河南的,来北京看女儿,跟老伴出来转,在这儿迷路了,只记得要做375回去。”她的脸此刻切实的出现在我面前,一脸的诚恳着急,刚刚那句话,她大约以为我听不懂河南话,竟然是用普通话说的,发音极为怪异。是不是该相信她?但这会不会是另一种手段?望望四周,这么长的一个立交桥上,居然只有我们三个人。一旦被这样的“夫妇”缠上,是一定要拿出些什么他们才肯罢休的……这时候,怎么能犹豫?算了,就相信她一次,于是一面开始耐心的指路,告诉他们这该死的七绕八弯的西直门桥该如何到街对面,哪里是375的车站;另一面,做好了被纠缠的准备。
终于说清了路线,老妇一个劲儿连声道谢,在一旁始终没开口的老翁忽然说道:“姑娘真是好人,在这儿问了大半天了,都没有人跟俺说一下。”他露在外面的那双手,真正的如同枯树藤,盘根错节的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艰辛。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就这样就结束了吗?他们真的只是问问路而已吗?可是,是什么让我如此多疑?又是什么强奸了人和人之间原始的信任?社会发展了,人心开始变得自私冷漠了么?这些问题,谁能来回答?我去问别人这些问题的时候,又会被当作什么?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