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居≈





 
 
 

 
 

Angeline 最新的 20 条日志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之:学而第一(2)

管理者的五大美德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陈子禽(孔子学生,一说为子贡学生)问子贡道:“老师到了那个国家,一定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公诉他呢?”子贡说:“老师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的美德取得它的。老师的求得它,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得它吧!”
温——给人以亲切感、信赖感,没给下属以居高临下的感觉,有亲和力。只有这样,员工彩绘向领导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他们对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员工与领导者具有更紧密的联系。反之,态度傲慢粗暴,下属就会害怕领导,不予领导接触,双方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海豚式领导)
良——指正直、善良。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爱人”之心密切相关。孔子认为,一个人处世,理应心地善良。管理者心地善良的体现就是处处为员工着想,体察入微,尊重员工,不忽视他们,关心其疾苦,而不能篾视他们,利用它们,剥削和压榨他们。
恭——意为谦恭。孔子的弟子们在赞美孔子的伟大品德时,常用“恭”来形容它。“恭”也是孔子主张的“仁政”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精华之一。“恭”可看作是“良”具体体现方式,可以与“温”并列而言。管理者在具体工作重,待人接物时,必须恭敬有礼貌,有诚恳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企业的内部形成良好的人事氛围。
俭——与前面提及的“节用”相通,但也存在着差异。“俭”主要是指与人相处交时,应以勤俭为原则,不能浪费别人的钱财,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给行事带来困难。
让——所包含的意思是谦虚、谦让。以谦虚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切忌妄自尊大。以己之长量人之短,这样的管理者,肯定会引起下属的反感,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为日本有代表性的经营者,与他倾听了一位高僧送他的话有关。即“只要你用谦虚、诚恳之心去经营就一定能成功。”松下幸之助把这句话记在心上,并且一丝不苟地贯彻于行动中。这位高僧还说,“谦虚会使你变得聪明,有善心,有勇气。”
西武铁道是一个以不发生罢工事件而闻名的公司。公司的创业者堤康次郎曾写道:“我常被人们问起,为什么西武不会发生罢工事件呢?这其中没有什么大道理。我自身从来没有把西武当作一个敛聚财产的工具。我们保持着对职工的公平,与员工始终保持着同舟共济的一种气氛……此外,我一贯认为必须让与员工们生活安定。为此,我曾在战后职工要求涨工资运动发生时,一下子把他们的工资涨了5倍。又因在粮食不足的时代,我努力保障粮食的供给,员工们都坚持着感激和奉献的信念。”

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治国的原则,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这个原则去做,有时救星不通。这是因为直到和谐可贵而一味和合,不用礼去节制它。所以也就行不通了。”
礼:社会生活重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礼仪规矩)。
有子关于“和为贵”的观点,自然是直接承袭于其业师孔子的教诲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可谓影响深远。但是,对这个思想的理解,很多人并不准确。一些人认为,“和为贵”,就是讲和气,更有些人据此指责孔子是在逃避矛盾、回避斗争,主张人与人之间与世无争,在矛盾出现之时“和稀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重,“和”,处于一个极高位置,因而含义及内容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本篇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和”使馆礼的最高目标之一,而前面提到的“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温良恭俭让”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和”,又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这种状态极具张力,既有矛盾,也有对矛盾的解决,是使事物在矛盾冲突中导向和谐的一种努力。同时,“和”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引例:《韩诗外专》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当时的颜氏一门中有3个人驾马车,但他们驭马的方式却很不相同。
(1)在颜无父的驾驭下,马儿尽管知道车上有货物却觉得很轻松,知道车上有人却觉得很有好,因而越跑越欢。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会这么说:“今天包得好快活啊!”
(2)在颜沦的驾驭下,马儿知道车上有货物也觉得轻松,知道车上有人却觉得应该尊敬他。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会这么说:“快点跑吧,有人在支使找我。”
在颜夷的驾驭下,马儿知道车上有货物而觉得沉重,知道车上有人而战战兢兢。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这么说:“快跑,快跑,不然的话,主人就会将你杀掉!”
在这3位驭手中,孔子最欣赏的是颜无父,他说:“美哉!颜无父之御也!”接着,孔子进一步发挥道:“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
这里,孔子把治民比喻驭马,君主好比驭手,人民好比马匹。管理老百姓就像赶马车一样,驾驭的方法得当,驭手就和马匹取得和谐,配合默契,各得其乐;治民的方法得当,君主和人民也能取得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纷纷前来归附交税,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
所以,孔子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应该以“求和”的方式,互相协调,使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可见“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既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观念,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也是管理者的最高目标。就企业而言,他意味着管理者对各种矛盾的承认,不回避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并通过这种解决,把集体导入一个全新的、向上的状态。企业是人群聚集之地,在那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梦想,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是管理者一个较大的难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那就是通过对矛盾的解决,达到集体和谐。这种和谐,不是一种消极的和谐,是对矛盾和冲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决,使企业始终保持和谐向前的状态,这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的状态,也应该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可望达到的状态。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
 
Power by 5D Design by wolfpr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