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记

      苦乐年华 2007-3-25 8:8
 

建 窑 记

            

   尽管在北京住的是高楼大厦,但我还是十分怀念我家乡的窑洞。我的家乡在晋西,地处黄土高原。过去,家家户户基本都是住在窑洞里的。家乡的土话就简称文“窑”。就是现在,到了农村,农民的住房还是窑洞居多。我在家乡有四孔窑洞,这三幅照片就是我在去年夏天回去时拍照的。为了修建这四孔窑洞,我真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啊!

自从1966年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十几年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经常租房、搬家,吃尽了苦头。所以,看着别人家一处一处地建新房,我们两口子也很想有个属于自己的“窝”,但就是没钱。怎么办?想来想去,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法,通过自己的力气来实现这个梦想。

经过多次实地勘测,我把建房的地址选在了县城外古城墙底下的山坡上,因为那里的地势很不好,交通不便,没有人肯去那里居住,所以,在那里修建,审批手续很容易办,不用走后门请客送礼,很快就办成了。我一个穷教师,当时没有积蓄,根本没法在交通条件好的公路边或者城内平地起房。而这里的地形,既可以三面靠山修筑窑洞,又可以刨城砖,只要自己动手,是很省钱的,所以就只好到这样的地方来搞建设了。

决心已下,就付诸行动。从1979711农历529)动工后,我每天除了上班,就在这里挖山不止。因为要在这里修筑窑洞,必须在一个悬崖峭壁上挖出一块高30、宽15、深10来米的地基来。这样才能在这块地基上修筑几孔窑洞。根据测算,大概得动土石方近3000立方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工程量是非常的大的。从开工以来,一年四季除了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外,从初三日起,每天黎明前的公鸡报晓声就是我的起床和冲锋号声,大概是个四点钟左右吧,就赶紧穿衣起床上工。来到工地,不是挖地基、倒土倒石头,就是刨早在元朝时代就围筑起来的城墙残垣断壁上的城砖。冬天的黎明前是很寒冷的,而我却一点也没有感到受冻。有时猫头鹰在对面山上叫,我在这面刨石头,响声惊醒了附近的居民,当他们拉着电灯看到天还不亮时就又拉灭灯睡大觉,我却满头大汗地在劳动着。当地的农民们说:没有见过你这样 “能受”的国家干部(我们家乡的农民自称是“受苦的”,肯吃苦爱劳动就叫作“能受”),就是农民们也吃不下这样的苦啊!劳动到8点钟感觉到有些累了,也到了上班的时间了,我就骑着自行车,两手捂住耳朵,双手撒把,一路飞跑,去中学上班。要是夏天,每逢节日假期,我就整天战斗在工地上。口渴了,喝点冷开水,饿了,啃几口玉米面窝窝头,光着臂膀,在烈日下,挥舞着镢头挖山不止。有时是担城砖,更苦。两幅砖架子,老婆在山顶上的城墙边,把我早几天前刨出来的城砖上的泥土砍掉后,往架子上放,我不停地担运。一担能挑6个城砖,150多斤重(要是下雨后的湿砖就更重了),挑起砖担子后,真是压得人直不起腰。特别是担上几回后肩膀被压得又红又肿,感觉到扁担直往肉里钳,疼痛难忍。但还得咬紧牙关继续担。一天下来能担40多回,相当于挑着重担走六、七十里的山路。赶天黑回家后,腿疼的连炕都爬不上去,但那时年轻,休息上一夜后第二天还是照常出工。为了省钱,连石灰都是自己烧。就在院子里挖了一个灰窖,用地基上刨出的青石烧了两窖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在亲友们的帮助下,终于修成了4孔窑洞。

为了修建这4孔窑洞,我们全家半年多舍不得吃一口白面,将每月供应的10来斤白面积攒起来,放在一个瓮里,留着到正式开工筑砖时给泥匠和帮忙的人们吃。我们山西人爱吃面条,当然那时是吃不上多少白面的,主要以吃豆面、高粱面条为主。吃面条是离不开细盐的。为了省吃俭用,老伴把熬咸菜的汤舍不得倒掉,用来顶咸盐调面条。为了实现有窑洞住的梦想,真是从牙齿上往下一点一点的节省每一分钱。

整个窑洞的修建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1982年农历的8月份搬进了我的窑洞新居,从此,我这个穷教师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结束了游离不定、经常租房、搬家的苦日子。

实际上,即使住进了新窑洞,我的劳动也还没有停止。因为窑洞是在山坡上修建的,还没有院子。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利用地基上挖出来的石头,修筑石塄,才整理出了一个宽敞的院子,又种植了不少中药材和蔬菜作物。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果实,吃起来分外感到香甜可口啊!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