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年华10--13

      苦乐年华 2006-6-22 16:25
10食堂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句喊得震天响的口号叫“三面红旗万万岁!”那么这“三面红旗”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党中央推行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而“食堂化”就是人民公社“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当时要求村村实行集体化、食堂制,即一个村或者一个生产队,成立一个集体食堂。全村的人都在这里打饭吃。至于家里,什么灶具都不能放。据说有的村子就把社员(当时实行公社化,公社相当现在的乡政府,农民就叫人民公社社员)家里的铁锅给砸碎,当生铁交给公共。
我们村里当时共有40多口人,一个食堂。生产队长、司务长都是公社领导从外村委派来的(村村都是这样)。除了这两个人可以特殊化,随便吃、能吃饱外,不管谁,都是以家为单位,分得吃自己的一分,谁也不能搞特殊化,也就谁也没有这份心思和胆量。唯一能够体现“走后门”的就是分饭。那个掌握勺子把的人,他舀饭时如果看见谁顺眼或者是亲戚,就在一大锅稀米汤中多搅几下,把锅底的米粒多搅起几粒来(如果稀饭里还煮着山药蛋的话,就多舀几块),盛在这家人的大砂奎中,这个人就会报以感谢性的微笑,心里千恩万谢的提上饭赶紧走开,要不被人看见了提意见,那可不得了啊!当时的定量标准,可能是每人每天连一斤粮食都不到。做饭时,炊事员很发愁。因为每顿饭只有少的可怜的几两粮食,就是全部做成窝窝头也不够吃,何况如果这样做,就没有熬汤的下锅米了呢。农民们没有米汤哪能成啊?他们可是要头顶太阳在农田里劳动的,时时刻刻在出汗,需要大量的水分来补充的,所以,农民们每顿饭都是需要有汤的。这就迫使炊事员们想出了一种兼容了汤和主食的新“佳肴”——旦旦饭。就是把玉米面掺水和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饼,再切成条,再切成小方块,再用簸萁摔成小圆球——旦旦。和山药蛋一起下锅,煮熟了就成为一种比较绸的和子饭了。分饭时就是按人平均分配那些玉米面旦旦的。每人几粒,都要一勺一勺、一个一个清点得清清楚楚,谁也不能多要一粒,当然谁也不肯少了一粒。所以这个勺子把大权有时候就由队长亲自来掌握,特别“改善生活”吃一些比较好的饭时更得队长亲自上手。

 

 

11 留给母亲的大米饭

 学校放寒假了,恩赐给学生们改善一顿伙食,每人一碗大米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大米饭,也是第一次见“大米”这种“稀世珍宝”。我一个人是吃不下去的,正好父亲来接我,于明天回家,我就留一半让父亲尝了尝,其余的带回家,让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尝鲜。也就是说,我的半碗大米饭,全家七口人都吃遍。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听起来,真好像是“天方夜谭”!

 

 

12 担炭、磨面,勤工俭学

当年只有14岁的我,尽管长得又瘦又小,但每当星期天,一般是不回家的,而是在学校勤工俭学。不是去离校十几里外的寨崖底煤窑上给学校担炭赚钱,就是拉着石磨给学生灶磨玉米面,这样劳动上一天大约能赚个八毛钱的样子,加上自带的口粮折款,就差不多够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了。因为当时学校的伙食标准很低,一天才一毛四分钱。

  回想起当年担炭、磨面的那个苦啊,真是无法形容!先说担炭吧,星期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挑着头一天就在村里借来的两对筐子,赶天亮就要到了窑上抢炭,否则迟了就抢不上好炭,只担回黑煤末子人家不要。好不容易抢上炭了,这就开始往回担。先把第一担炭挑出三里来路,放在路旁,再返回去挑第二担,这样轮番把两担炭挑到学校坡底时已经12点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但因学校在山坡上,还要把这两担炭担上坡才能卖给学校灶上 。这时人已经又累又饿,还要担上80多斤重的担子爬坡,我连腰都直不起来,有一次正好被站在校门口的刘校长看见了,大发雷霆训斥说“不要命啦,担这么多!”但也大发慈悲,从此我的助学金由每月2元变成了全校最高标准的每月4元。

  再说推磨,也很不容易。因勤工俭学的学生多,村里的石磨只有几座,得提前几天去求磨主把它定下来,星期六再拿上一碗玉茭倒在磨顶上,这才算有了磨。第二天(星期日)得鸡叫就起床,趁着月光,担上100斤玉茭子去磨面。月光下不足一米五、身单力薄的我,拉着有几百斤重的石磨,一圈、两圈、三圈……无尽头的路不知得走多少圈,赶太阳下山才能把这100斤玉茭磨成面。而且中途不能回校吃饭(因为怕把玉茭子丢了。就是丢不了,如果人一离开,让鸡、猪或者小鸟、喜鹊什么的禽兽吃上几口,缺斤短两了,就要扣除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赚不到钱,还可能要赔钱),不敢休息(特别是冬天,天气很短,休息的多了,当天就磨不完),箩面(筛面)就顶喘口气息身子,否则稍一怠慢就赶天黑也磨不完。那个苦啊真是没法说。我记得有一次磨面,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还磨不完。院子里的一个小女孩端着一碗老南瓜小米饭在旁边吃。又累又饿的我,原本还不感觉怎样饿,可是一看见那碗饭,感觉是那么那么的香甜,才觉得肚子更饿的厉害了,身子也就感到更累了。但是还得强忍着拉上比我体重好几十倍的石磨往完赶。眼睛里的泪水实在是忍不住的往下流……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自己勤工俭学的艰辛,这就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刻苦和勤奋精神。在班里我年龄最小,学习也最好。学校五-四青年节举行作文竞赛,各班挑选出的参赛者按要求当场作文,我的作文《张老汉打狼》得到评卷老师的喝彩,得了甲等奖,获得奖状一张、红旗笔记本一个、五元钱的饭票。

 

 

13 父亲的油糕

 1961年的六月份,学校按县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学生去离学校60多里地的水库工地参加筑坝劳动。父亲也在此当民工,他们的饭食并不比我们学校的好,但有一次民工灶上吃油糕,每人一份,大约是八个油糕。父亲本来就吃不饱,饿得他得过浮肿病,但他还是分了一半给我吃。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什么,从父亲手里接过香喷喷的油糕说吃就吃,而且吃完后就扬长而去。下午上工时路过民工灶附近,看见父亲在人家扔掉的烂菜堆里捡菜叶子用沙锅煮着吃,我当时真是羞愧难当,悔恨交加,后悔自己为什么吃油糕时就不为父亲想想。这件事使我内疚了好长时间。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