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红枫杂谈 2006-9-11 18:07:00

         不知从何时起,“企业文化”成了时髦的词汇。

说起来过去中国的工商企业一直是文化的死角。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各国,并且为华人带到世界各个角落。那么,为什么偏偏企业成了文化的死角呢?

这要跟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我们就从“商人”的出现,“商人”一词的来历说起吧。

约公元前16世纪,曾有过一个商朝,它之前是“夏”,夏的第一个君主是治水的大禹。商朝大家最熟悉的是“纣”,他的一个妃叫“妲己”,多数人是从一本叫《封神榜》的书上知道的。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商的贵族除了杀掉一部分,其余的被驱逐到  一带,他们从此以做买卖为生,人们便称他们为“商人”,这便是“商人”一词的来历。从此,可以想象商人的地位。

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被列为下九流。老百姓也一直流传着“无商不奸”的熟语。

这是远古的历史,让我们来个大跨越,从2千多年前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那时正值改革初期,在“让一些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一个往日的穷光蛋,奇迹般的一夜之间真的变成了富翁。这些先富起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么富起来的呢?人们毫无分歧地认为,这些人多是游手好闲的农民,或是城市无业游民,甚至还有部分地痞无赖和刑满释放分子。因为其他人都还揣着钉邦铁牢的铁饭碗吃得蛮香呢。

而当时市场刚刚形成、管理还很不规范,这些第一批冲入商场的人,通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大捞特捞了一把。

那些不足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的家伙,穿着劣质西服,领带打着红领巾的结,脚下登着白色回力球鞋,开始在大街上自我感觉良好地晃来晃去。

接下来,小饭馆、小店铺、小作坊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涌现出来。有的援引人民公社时生产队管理方式,或是挖掘旧社会自由职业者经营办法,管理和经营着。

更有一些皮包便是全部家当的“皮包公司”的出现。

如此的一些人,如此的一些“企业”,如此的经营管理模式,谈何文化。其实这样的经济炒作,是以文化做了灶底之柴的。“文化无用”已经不是口头和书面的讨论,而是被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新兴“企业家”们,用西服革履和生猛海鲜给证明了。

“我只念了三年书,可是我现在是大款了。”一个刑满释放分子说。

“给我个处长我也不干。”一位被单位开除的小职员说。

令人可喜的是,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开始注重文化了,企业也开始关注文化了。

几年前,长春的一个民营饭店的老板,聘了两个顾问,一个是法律顾问;办企业注重法律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一系列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出台了,改革初期经济活动和市场的无序状态逐步被规范了,不懂法,没有法律的指导和保护,经济活动很展开了。可是,这位老板聘用的另一个顾问,大家就未必能猜到,那就是文化顾问。一个企业不但注重文化,而且为了加强文化建设还聘用了文化顾问,我们说这位老板真是很有头脑,很有现代意识,很有超前意识。

企业不仅仅生产物质财富,企业还应该生产精神财富;企业不仅仅需要生产资料和资本,企业还需要文化的注入。

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员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员工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企业综合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美好形象的重要表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应对现代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的根本性战略因素。

如今,“企业文化”成了时髦的词汇,常常被人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无论是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都会时时谈到具有文化内含的话题,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

一个个捧着这样、那样奖牌、奖杯,或荣誉证书的企业,更是美滋滋、甜丝丝地尝到了注重企业文化的甜头。

某企业用大大的黑体字在院墙上写道:“经营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