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3发现物相关介绍(民族类)2

      历史-收藏 2006-8-15 20:40
玛图·毕切城



图片如下:



玛图·毕切城即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古城遗址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南部112公里的高原上,海拔2560米。大约1450年,印加帝国统治者帕查库特克·印加·尤潘基建造了该城。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鲁攻占了马丘比丘,但最终将它遗弃。
  1911年,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发现了完全掩盖在一片厚厚热带树林之下的古城遗址。此后,随着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古老的马丘比丘开始向现代社会透射出它曾经辉煌的帝国文明。遗址虽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当初兴盛时期的壮观风貌依稀可见。古城街道狭窄,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作坊、堡垒等各具特色。它们多用巨石堆砌而成,没有灰浆等粘合物,大小石块严丝合缝,甚至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
  这里与其说是个城市,不如说是个宗教活动的了聚集地。它建成的年代尚是个未知数,不过很可能是建于15世纪末,印加帝国向外扩张势力的鼎盛时期。有人估计说这里至少居住1500人。从挖掘出的头骨,能推断其女性人数与男性人数的比例为10:1,这一点支持了下述的推测:这里曾是个宗教祭奠活动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崇拜太阳,因为女人被视为太阳的贞女。


伊斯忒岛巨石像






图片如下:



伊斯忒岛(Easter Island)即复活节岛,玻里尼西亚文作RapaNui,属于智利的法尔巴拉索(Valparaisa)省,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东面,东距智利本土3500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2000人。行政中心为HangaRoa。这个岛是荷兰航海家雅克布·罗格宾于1722年4月5日发现的,因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就把它叫成了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上最著名的是巨大的石雕像(Moai),已发现的约有600尊。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边,有的竖立在草丛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竖在祭坛上。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约90吨。它们的头较长,眼窝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较长。它们没有脚,双臂垂在身躯两旁,双手放在肚皮上。这些石雕像是用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雕刻成的。有的还戴着帽子,帽子是用红色岩石雕成的,高几米,形状像个圆柱。有的石雕像身上还刻着符号,有点像纹身图案。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比这些巨大的石雕像还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们多是半成品。
  据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公元1世纪,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11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这一雕凿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前后历经四五百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但是,石像的代表意义、停工的原因、从采石场运送石像到海边的方法,至今没有定论。


巴斯拉清真寺



该发现物说是在伊拉克的巴斯拉,实际上却是在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为伊朗第二大城,伊斯法罕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多次成为王朝的首都。公元1597年,萨非王朝国王阿拔斯一世决定迁都于波斯古城伊斯法罕,为永久昭示其统治的辉煌业绩,其最著名的革新便是皇家广场(Imam Square)。宽阔的广场由阿拔斯设计,建于1616年,长500米,宽150米,坐落在新王宫与老商业中心交汇处,供马球比赛、阅兵大典、隆重演出和其它仪式之用。广场四周拱廊环绕,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高达27米的雄伟大门,即皇家清真寺大门、国王私人祈祷室大门(即圣路得富拉清真寺大门),阿里加普宫大门和加萨里亚市场大门。
  巍峨宏伟的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Imam Mosque)雄踞广场一侧,原名皇家清真寺,一般称为蓝色清真寺。它始建于1612年,在1630年竣工。清真寺造型保持了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寺院内外围墙和一些高大圆柱,都用深浅蓝色的小块光彩瓷砖拼嵌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波斯图案。清真寺有4座高耸的尖塔,穹形正门和两个尖塔朝着广场北部,正殿和另外两个尖塔朝着西南方向的麦加圣地,正殿与清真寺正门恰好形成45°锐角,结构科学严谨。站在正殿中心的一块方砖上,对准穹形屋顶拍手或讲话,立刻传来7下回音。在正殿西面墙壁下,有一块三角形浅绿色大理石,每到正午就没有倒影。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