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清真寺
图片如下: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Djenne)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今马里国境内。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杰内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出土的文物有公元前3世纪的石器、铁器以及手镯等装饰品。在杰内古城西南3公里处的杰内·朱诺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古老的城市。从公元14世纪起,杰内先后被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摩洛哥人所统治。1893年,法国人侵占了这座城市。
在14世纪清真寺旧址上重建的杰内大清真寺,属于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竣工于1909年。它没用一砖一石,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树枝建造而成。寺院占地面积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屋顶,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所孔,寺门宽阔高大。寺院的主墙由3座塔楼组成,塔楼之间有5根泥柱相连。该清真寺(Mud Mosque)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不过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
辛巴威神殿
图片如下:
辛巴威即津巴布韦,该发现物为巨大椭圆形之石造建筑遗迹。壮大的外墙与内壁,构成了圆锥形的塔。据说是在摩纳摩塔巴王国衰败后,由新移居至此的罗兹威族人在15世纪所建造的,现在的国名是取自意味着"石造房屋"的本遗迹之名称而来的。这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古城遗址景色壮丽,长年苍翠,面积达6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和卫城两个部分。内城是一个由稍呈弯曲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建筑。城东、南、北二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共用去90多万块花岗岩巨石。巨石之间不用灰浆黏结。内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垣连接,从而将内城分割成为好几块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通道犹如婉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在里面走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内城东面坐落着一座实心的圆锥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径为6米,顶部直径约2米。
卫城建于高约700米的山顶上,城墙全长244米,高达15米。其入口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阶梯,阶梯的台阶由大圆石和峭壁中间修凿而成。卫城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将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块砌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煞为壮观。
泰姬玛哈陵
图片如下:
泰姬玛哈陵(Taj Mahal Mausoleum)系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858)的君主沙杰汗(Shah Jahan)为爱妃慕塔芝·玛哈(Mamtaz Mahal)修建的陵墓。建于公元1631年,动用2万人费时22年才建造完成。据说为了不被人模仿,这些工人皆被斩断手指或手掌。莫卧儿帝国也因如此庞大的开支(耗资4000多万卢比)而走向败亡之路。该建筑位于阿格拉城郊的亚穆纳河右岸,西北距首都新德里近200公里。
1631年,已为国王生育了14个孩子的泰姬在随国王出巡途中,因生第15个孩子时难产而去世。国王为其修建了泰姬陵,并在建成后在其对岸为自己修建另一座陵墓,但当第二座陵墓动工兴建之际,其儿子奥伦泽布便利用兄弟自相残杀的机会夺得王位,并将沙杰汗幽禁在阿格拉堡,最后在古堡里结束了他的一生。其后奥伦泽布将他和其爱妃并葬于泰姬陵内。
泰姬陵占地17万平方米,周围是用红砂石砌起的围墙。从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长约100米的笔直的通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是一条清澈透明的流水,并有一个大水地,人行道两旁和水池四周栽植奇花异草,在通道的尽头就是泰姬陵。陵墓全部用采自德于高原的洁白大理石建成,主体高达74米,台基上面有一座优雅匀称的圆顶寝宫,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其直径达17米,四角各有一座高42米的3层尖塔。寝宫的内部呈八角形,内分5间墓室,在中间的那座墓室里有两具名贵大理石石棺,这就是国王沙杰汗和妃子泰姬的棺材。两个大理石石棺其实都是虚棺,在陵墓的下层,才是停放躯体的实棺。据说,那四座尖塔的塔身均稍向外倾,为的是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
布利哈迪舒凡拉寺
图片如下:
公元846年,在印度次大陆的南端朱罗王朝(Cholas Dynasty,中国史籍称注辇、珠利耶)开始崛起,在10到11世纪时北上战胜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占领恒河下游;向南征服哲罗及锡兰北部,曾一度占领马来半岛、东苏门答腊及南缅甸。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朱罗王朝和遮娄其的争斗两败俱伤,朱罗的南部由此被班迪耶王朝吞并,西北疆域则被穆斯林侵蚀,最后衰亡时期大约在公元1267年。
罗阇罗阇大帝在位(公元985--1014)时期,朱罗王朝的势力达到极盛,帝国版图囊括大部分德干高原和泰米尔平原。这位君王是湿婆神的狂热崇拜者,他于1003至1010年间在坦贾武尔(Thanjavur)修建了一座印度教神庙,即布利哈迪舒凡拉寺(Brihadisvara Temple),庙中心石塔的高度为61米,是用花岗岩和砖砌成的十三层金字塔式的塔楼,十分陡峭,塔顶的冕型拱顶由两块重量近五十吨的花岗岩雕拼合而成。当时的工匠如何切割,如何把这样的巨石搬上如此高度,至今史学家们尚无定论。塔中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林迦雕塑,象征南方最受崇拜的湿婆。这座神庙内还有着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浮雕,现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仰光大金塔
图片如下:
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又称瑞光大金塔,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北面茵雅湖畔海拔51米的圣山山脊上,居仰光最高点,远离4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瑞光大金塔是缅甸著名的佛教胜地,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齐名。
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缅甸人释迦达普陀兄弟从印度带回8根释迦牟尼佛祖的佛发,献缅王奥加拉巴,于是修筑此塔把佛发珍藏塔内。初建时塔高只有8米左右,后来的统治者不断对大金塔进行扩建,使之越来越雄伟。15世纪的达摩悉提国王用4倍于王妃体重的黄金为瑞光大金塔镶顶。到1775年,塔身已修成现在的高度,主塔高112米,呈钟形,用砖砌,贴有金箔,仅主塔的金箔就达7吨多重。塔顶有精致的金伞,檐上挂有金铃1065个和银铃420个,塔顶镶嵌了7000颗罕见的巨大钻石和宝石,其中有一块重76克拉的著名金刚钻。
现存的大金塔建于18世纪, 主塔四周环墙,开南北东西四处入口。南门为主要入口,现备有电梯供游人使用。登70余级大理石阶梯,抵达大塔台基平面。大金塔底座围长432.8米,高99.4米。塔基为十字折角形,饰以无数水平线脚,总周长达435米,四周环围着64座姿态各异的小塔。基座内设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设4门,每座门前各有一对石狮。
阿瑜陀耶的佛像头
图片如下:
1238年,泰国泰族中崛起一位领袖坤邦克蓝社(Kun Bang Klang Tao),号召泰族人与境内的吉蔑族人战争,结果战胜夺得了素可泰城(在曼谷北部约420公里),从而建立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政权,这就是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Dynasty)。后来,该王朝于1438年被罗斛国(阿瑜陀耶王朝)所灭。
坤邦克蓝社于1257年正式登位为王,改号室利因陀罗提耶(Sri Intaratiya),并在素可泰城中修建佛寺,其中就包括玛哈泰寺(Wat Mahathat)。这座寺庙一直到1345年,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个君主立泰王时期才完成,原有209座塔,10处僧院,但今天大部份都仅剩地基而已。后来阿瑜陀耶王朝的拉玛一世为了遮住旧有的素可泰主僧院(泰人相信破坏庙宇或佛像是对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把建筑物包起来或盖起来),在它的面前又盖了一座主僧院。
16世纪中叶,缅甸大军攻入泰国境内,所过之处满目疮痍。玛哈泰寺中的佛像也未能幸免,佛像上的佛头被敲掉滚落到菩提树下,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现在佛像头已经被树根紧紧抱住,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旅游,拍照留念的时候要记住,不能在超越佛祖以上的部分照相,也就是要蹲下来拍照。
布达拉宫
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故拉萨布达拉宫世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即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公元1645年,葛丹颇章王朝开始重建布达拉宫,后来经历了不断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和中部的红宫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
金阁寺
图片如下:
金阁寺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应永四年(1397年),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在西园寺家的山庄北山殿建造了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极乐净土——金阁寺。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鹿苑寺",源自足利义满将军的法号"鹿苑院殿"。金阁寺为一座三层楼阁,以桧皮作屋檐。第一层称"法水院",为寝殿造式样,殿堂内饰有各类绘图。第二层称"潮音洞",供奉观音,具有武家造风格。第三层称"究竟顶",为中国风的禅宗佛殿造,有着最大的穹顶,弧齿型的窗户由木格构成,整个第三层是经典宗教建筑的代表作,内置大小二十五座佛祖雕像,其中的三尊为弥勒佛像。二、三层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名称。
在之后的应仁之乱中,金阁寺境内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毁,只有舍利殿得幸免,成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遗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战前就列为国宝。然而在昭和25年(1950年)时,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连放在殿中供奉的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
图片如下: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Djenne)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今马里国境内。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杰内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出土的文物有公元前3世纪的石器、铁器以及手镯等装饰品。在杰内古城西南3公里处的杰内·朱诺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古老的城市。从公元14世纪起,杰内先后被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摩洛哥人所统治。1893年,法国人侵占了这座城市。
在14世纪清真寺旧址上重建的杰内大清真寺,属于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竣工于1909年。它没用一砖一石,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树枝建造而成。寺院占地面积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屋顶,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所孔,寺门宽阔高大。寺院的主墙由3座塔楼组成,塔楼之间有5根泥柱相连。该清真寺(Mud Mosque)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不过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
辛巴威神殿
图片如下:

辛巴威即津巴布韦,该发现物为巨大椭圆形之石造建筑遗迹。壮大的外墙与内壁,构成了圆锥形的塔。据说是在摩纳摩塔巴王国衰败后,由新移居至此的罗兹威族人在15世纪所建造的,现在的国名是取自意味着"石造房屋"的本遗迹之名称而来的。这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古城遗址景色壮丽,长年苍翠,面积达6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和卫城两个部分。内城是一个由稍呈弯曲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建筑。城东、南、北二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共用去90多万块花岗岩巨石。巨石之间不用灰浆黏结。内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垣连接,从而将内城分割成为好几块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通道犹如婉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在里面走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内城东面坐落着一座实心的圆锥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径为6米,顶部直径约2米。
卫城建于高约700米的山顶上,城墙全长244米,高达15米。其入口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阶梯,阶梯的台阶由大圆石和峭壁中间修凿而成。卫城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将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块砌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煞为壮观。
泰姬玛哈陵
图片如下:

泰姬玛哈陵(Taj Mahal Mausoleum)系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858)的君主沙杰汗(Shah Jahan)为爱妃慕塔芝·玛哈(Mamtaz Mahal)修建的陵墓。建于公元1631年,动用2万人费时22年才建造完成。据说为了不被人模仿,这些工人皆被斩断手指或手掌。莫卧儿帝国也因如此庞大的开支(耗资4000多万卢比)而走向败亡之路。该建筑位于阿格拉城郊的亚穆纳河右岸,西北距首都新德里近200公里。
1631年,已为国王生育了14个孩子的泰姬在随国王出巡途中,因生第15个孩子时难产而去世。国王为其修建了泰姬陵,并在建成后在其对岸为自己修建另一座陵墓,但当第二座陵墓动工兴建之际,其儿子奥伦泽布便利用兄弟自相残杀的机会夺得王位,并将沙杰汗幽禁在阿格拉堡,最后在古堡里结束了他的一生。其后奥伦泽布将他和其爱妃并葬于泰姬陵内。
泰姬陵占地17万平方米,周围是用红砂石砌起的围墙。从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长约100米的笔直的通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是一条清澈透明的流水,并有一个大水地,人行道两旁和水池四周栽植奇花异草,在通道的尽头就是泰姬陵。陵墓全部用采自德于高原的洁白大理石建成,主体高达74米,台基上面有一座优雅匀称的圆顶寝宫,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其直径达17米,四角各有一座高42米的3层尖塔。寝宫的内部呈八角形,内分5间墓室,在中间的那座墓室里有两具名贵大理石石棺,这就是国王沙杰汗和妃子泰姬的棺材。两个大理石石棺其实都是虚棺,在陵墓的下层,才是停放躯体的实棺。据说,那四座尖塔的塔身均稍向外倾,为的是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
布利哈迪舒凡拉寺
图片如下:

公元846年,在印度次大陆的南端朱罗王朝(Cholas Dynasty,中国史籍称注辇、珠利耶)开始崛起,在10到11世纪时北上战胜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占领恒河下游;向南征服哲罗及锡兰北部,曾一度占领马来半岛、东苏门答腊及南缅甸。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朱罗王朝和遮娄其的争斗两败俱伤,朱罗的南部由此被班迪耶王朝吞并,西北疆域则被穆斯林侵蚀,最后衰亡时期大约在公元1267年。
罗阇罗阇大帝在位(公元985--1014)时期,朱罗王朝的势力达到极盛,帝国版图囊括大部分德干高原和泰米尔平原。这位君王是湿婆神的狂热崇拜者,他于1003至1010年间在坦贾武尔(Thanjavur)修建了一座印度教神庙,即布利哈迪舒凡拉寺(Brihadisvara Temple),庙中心石塔的高度为61米,是用花岗岩和砖砌成的十三层金字塔式的塔楼,十分陡峭,塔顶的冕型拱顶由两块重量近五十吨的花岗岩雕拼合而成。当时的工匠如何切割,如何把这样的巨石搬上如此高度,至今史学家们尚无定论。塔中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林迦雕塑,象征南方最受崇拜的湿婆。这座神庙内还有着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浮雕,现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仰光大金塔
图片如下:

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又称瑞光大金塔,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北面茵雅湖畔海拔51米的圣山山脊上,居仰光最高点,远离4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瑞光大金塔是缅甸著名的佛教胜地,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齐名。
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缅甸人释迦达普陀兄弟从印度带回8根释迦牟尼佛祖的佛发,献缅王奥加拉巴,于是修筑此塔把佛发珍藏塔内。初建时塔高只有8米左右,后来的统治者不断对大金塔进行扩建,使之越来越雄伟。15世纪的达摩悉提国王用4倍于王妃体重的黄金为瑞光大金塔镶顶。到1775年,塔身已修成现在的高度,主塔高112米,呈钟形,用砖砌,贴有金箔,仅主塔的金箔就达7吨多重。塔顶有精致的金伞,檐上挂有金铃1065个和银铃420个,塔顶镶嵌了7000颗罕见的巨大钻石和宝石,其中有一块重76克拉的著名金刚钻。
现存的大金塔建于18世纪, 主塔四周环墙,开南北东西四处入口。南门为主要入口,现备有电梯供游人使用。登70余级大理石阶梯,抵达大塔台基平面。大金塔底座围长432.8米,高99.4米。塔基为十字折角形,饰以无数水平线脚,总周长达435米,四周环围着64座姿态各异的小塔。基座内设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设4门,每座门前各有一对石狮。
阿瑜陀耶的佛像头
图片如下:

1238年,泰国泰族中崛起一位领袖坤邦克蓝社(Kun Bang Klang Tao),号召泰族人与境内的吉蔑族人战争,结果战胜夺得了素可泰城(在曼谷北部约420公里),从而建立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政权,这就是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Dynasty)。后来,该王朝于1438年被罗斛国(阿瑜陀耶王朝)所灭。
坤邦克蓝社于1257年正式登位为王,改号室利因陀罗提耶(Sri Intaratiya),并在素可泰城中修建佛寺,其中就包括玛哈泰寺(Wat Mahathat)。这座寺庙一直到1345年,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个君主立泰王时期才完成,原有209座塔,10处僧院,但今天大部份都仅剩地基而已。后来阿瑜陀耶王朝的拉玛一世为了遮住旧有的素可泰主僧院(泰人相信破坏庙宇或佛像是对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把建筑物包起来或盖起来),在它的面前又盖了一座主僧院。
16世纪中叶,缅甸大军攻入泰国境内,所过之处满目疮痍。玛哈泰寺中的佛像也未能幸免,佛像上的佛头被敲掉滚落到菩提树下,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现在佛像头已经被树根紧紧抱住,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旅游,拍照留念的时候要记住,不能在超越佛祖以上的部分照相,也就是要蹲下来拍照。
布达拉宫
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故拉萨布达拉宫世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即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公元1645年,葛丹颇章王朝开始重建布达拉宫,后来经历了不断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和中部的红宫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
金阁寺
图片如下:

金阁寺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应永四年(1397年),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在西园寺家的山庄北山殿建造了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极乐净土——金阁寺。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鹿苑寺",源自足利义满将军的法号"鹿苑院殿"。金阁寺为一座三层楼阁,以桧皮作屋檐。第一层称"法水院",为寝殿造式样,殿堂内饰有各类绘图。第二层称"潮音洞",供奉观音,具有武家造风格。第三层称"究竟顶",为中国风的禅宗佛殿造,有着最大的穹顶,弧齿型的窗户由木格构成,整个第三层是经典宗教建筑的代表作,内置大小二十五座佛祖雕像,其中的三尊为弥勒佛像。二、三层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名称。
在之后的应仁之乱中,金阁寺境内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毁,只有舍利殿得幸免,成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遗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战前就列为国宝。然而在昭和25年(1950年)时,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连放在殿中供奉的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