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
1.孩子渴求朋友--孤独的“小蚂蚁”
独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任何一代孩子都强烈。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我要直率地告诉你:“知心朋友。”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仍要肯定地回答你:“知心朋友。”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孩子们向年轻的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孩子需要同龄的伙伴,但是家里没有,于是,他们渴望妈妈做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为妈妈更容易接近孩子,妈妈更爱孩子,也更像孩子。
历史就是这样“偏爱”年轻的妈妈,给妈妈压上一副重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永远。
孩子拥有了你,你才会真正拥有他。
2.孩子渴求平等--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们做儿童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这个体会极为深刻。与孩子平视。这是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遵循的原则。当家长的,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是不是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呢? 假如你的孩子还小,请你蹲下来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
3.孩子渴求倾听--倾听孩子说话
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便是你成为高明的说话者之时,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的条件。妈妈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母亲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我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方法一:做出听的姿势。
(一)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
(二)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三)不要制造“墙壁”。如用手捂着嘴巴,两手抱着胳膊,或翻看着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四)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方法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讲话中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
我们这样对孩子,就缺少尊重。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于是,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当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方法三: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
(一)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二)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伟大的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别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4.孩子渴求尊重--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 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 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首先,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是人,他就有感情,就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他的隐私权。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宠物,想玩就玩,想逗就逗,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第二,孩子是未成年人。正是因为没有长大,他们就坐不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不过10分钟到20分钟,过一会儿他就要动一动,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 孩子有时爱说大话,大人却以为他在说谎。其实,这是孩子为了让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夸大事实罢了。他还没有成年,思想尚未定型,这时候你不分青红皂白说他在说谎就是冤枉他了。
第三,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大人们不能把他的一切都代替了。孩子要独立思考,要独立参与;他要有自己的秘密,也要有自己的隐私权。法律都在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你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你便触犯了法律。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有单独的卧室)时,有没有敲门?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后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你自己也一定要懂法、守法,还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5.孩子渴求赏识--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需要大人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妈妈真心地赏识过自己的孩子?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这不满意看那不顺眼的人一起共事。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这个单位不被赏识,干得不顺心,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所赏识,就没地方去了。
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当家长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6.孩子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的港湾
孩子需要保护。我们许多父母亲忽略了这一点。
分析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的案例,多数是因为受了挫折,心理无法承受,或考试考砸了,或犯了错,无法向父母交待。他们悄然离家前那一刹那,耳边响起的是父母的叫喊声:“滚出去!”
家庭如何保护女孩子
对“小女孩”,也就是女童,妈妈要教会她“自护”的知识和本事。如不要给陌生的人带路(可以指路),无论他给你什么好处也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把家门的钥匙放在显眼的地方;放学回家晚或路远,最好结伴而归;路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告诉家长,不要瞒着;独自一人在家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不要让男人碰你的身体;如果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呼喊;有人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有人对你无理,一是不去理睬,严重了要大声斥责,不必害怕……
做母亲的要细心观察,发现女儿有什么不对劲的情绪,要耐心询问;听到什么情况,要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吃一堑,长一智”,孩子遇到一件麻烦事,解决了,就是多了一种能力。
对大女孩,也就是少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母亲要更加关心,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心,让女儿懂得,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格是自尊、自重。不自尊、不自重的女人是会被人轻视的。
青春期,是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从身体方面来看,到十几岁以后,在生理上多数女孩子开始有月经,乳房开始隆起;在心理上性意识开始开展,她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了解性方面的知识,并且对爱情产生一种梦幻式的想象,也有些女孩对异性产生爱慕情感。这个时期的女孩有时会有一些荒唐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举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如果你的女儿和别人发生了关系,你会怎么做?做爸爸的不要喊:“你给我滚出去!”做妈妈的不要哭着说:“你给我丢尽了脸!”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回到你身边。重要的是让她认识这件事的严重性,认真吸取教训,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孩子确实生活在比我们过去开放得多的社会。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你是怎么和我爸好的?”你应该认真回答,而不要敷衍、回避。
对于情感、婚育方面的事情,在孩子们朦朦胧胧的时候,最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一旦出了事情,再打再骂也不管用了。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也有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不能强迫孩子避免接触这些事,而是要正确引导。
家庭如何保护男孩子
许多人都觉得,男孩子根本不需要保护,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谓保护,不是“过度保护”,代替孩子去干本该由他们自己干的事,而是要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妈妈要告诉男孩子,从小要自立。男人的“男”字,是“田”和“力”的统一,表示男人要负重的。出现了问题,需要出力时,男人要挺身而出,不遗余力,而不能袖手旁观。但是,出力的时候要求实际,讲科学,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贸然去做,要找大人帮助。如救火、制止打架或坏人行凶……要勇敢也要机智。
妈妈还要告诉男孩子,要尊重别人,尤其要尊重女性。男人的力量要表现在保护女性上,而不能以欺负女性为荣;男人的风度,又往往表现在对女性的谦让、友好态度上,如人们常说的“女士优先”。男人的幽默、礼貌,往往会给人带来快乐;粗暴、野蛮的举动只会孤立自己。
对于小男孩,妈妈要放手,让儿子自己保护自己、保护母亲。对于大男孩,母亲要给予较多的关切。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发生很多变化:出现阴毛,肌肉逐渐发达,声音变粗……他们会感到:“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长大了。”他们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自立的男人。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局限,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却又摆脱不了青春期的困扰,因此感到心情很烦躁。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