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级学习:linux学习方向和方法浅谈

      Linux相关文档 2006-6-1 22:20
作者:Linuxplus
由于本人是做Linux培训的,所以对于初学Linux系统的朋友接触的比较多,对于初学Linux时遇到的问题了解的也够深刻,以下言论有不周到的地方望朋友们指出:

首先说明希望学Linux的朋友能够忘记Windows2000,最起码忘记Windows下的盘符、应用程序等基础的东西,其次要深刻明白Linux和Windows是2个不同的系统平台,可以去对比着学习,但不要直接拿Windows那套东西直接套用到Linux学习中。

学习方向:

一、桌面系统,就是系统安装好后的视窗系统,在Windows下叫Windows,在Linux下叫 X Windows,其实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看看红旗做的桌面,真是跟Windows要做象有多象,真 晕,这样虽然有助于Linux桌面的使用,但对于Linux系统的推广真是没什么好处)

很多初学Linux人的安装好Linux后,进入其 X Windows桌面,兴奋不已,以为大功告成,Linux自己会了,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如果我告诉你Linux的X Windows环境不是Linux 系统,它只是在Linux下面运行的应用程序(类似于在Windows下运行office2000),你是怎么想的?

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几乎是不能直接在Linux系统下安装和使用,学编程的应该明白,所以不要去找Windows工具盘安装你的RAR,QQ,realone等常用工具,你是装不上的。

你可以尝试去安装你硬件的最新驱动程序,安装Linux下的常用工具,做一些Linux简单的汉化,你就会理解经常在论坛里问这方面问题的朋友的困难了。

总之,学桌面,不是学Linux系统。

二、内核源代码学习。跟unix操作系统一样都是用C语言编写。

去买正版的Linux系统(不是很贵),会附带一张或者2张Linux源代码盘,Linux程序员从这里开始,是起点也是终点。

三、系统管理

也就是管理Linux系统环境:SHELL、图形、系统服务、硬件驱动等等。

系统管理Linux跟UNIX类似(是看了些Unix系统管理才这样说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命令----->配置文件----->脚本文件。

初学这建议从这里开始,不要一味去安装XWindows,这个X Windows环境只要你尽量保持经常使用,相信学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感觉那真实没什么好学的,只要计算机应用在1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能在下面操作吧)

四、应用开发

在Linux应用上,Linux确实跟它的竞争对手Windows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高端的应用上,Linux的市场是越来越大,如:

Linux内核开发:

----PDA个人掌上电脑;

----专用的网络设备;防火墙设备,VPN设备等是用Linux编写的,国产的,现在销售的十分不错;

----硬件驱动程序

Linux网络编程:

----php编程,建立动态站点;

----jsp编程,

----perl,cgi编程;

Linux系统下数据库的开发:

----my sql中小型数据库系统;

----oracle数据库

----DB2数据库,IBM数据库系统

五、服务器领域

一说Linux,很多自然就想到了做服务器,但现在网络服务器方面,Linux的市场占有率确实是第一的;

Linux服务器领域:

----代理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的iptables功能;

----电影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的samba服务的功能,文件和打印共享服务器

----游戏服务器,cs服务器,在Linux系统下使用cs的Linux版本建立的服务器

----客户存档服务器,采用的Linux的ftp服务器,常用的有:wu-ftp,pro-ftp软件建立的

----www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下的apache服务器软件

----ftp服务器,下载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下的wu-ftp,pro-ftp,vs-ftp软件

----mail服务器,采用的是Linux下的sendmail,qmail软件

----dns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下的bind软件

----数据库服务器,使用的是mysql或者oracle软件

----防火墙,软件防火墙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的iptables功能建立的

----路由器,软路由器,使用的是Linux下的routed软件建立的

----拨号服务器,vpn服务器等等

六、系统集成

范围太广,内容太多。相信IBM等建立的Linux研发中心主要就是做这个的。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