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综合征

      推拿按摩 2007-8-28 23:51
1.您知道慢性疲劳综合征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时间超过6个月)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常见的伴随症状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由于在中高收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的三、四十岁人群中类似症状和寻求帮助的较多,慢性疲劳综合征一度被形容为“雅皮士感冒”。
2.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群中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约为0.2-0.7%,好发于20-50岁,以女性多见。在美国,大约有40,000~80,000人正经受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困扰。美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因此减少了91亿美元。英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每个CFS病人3个月的经济损失约为3515英镑。日本劳工部在2000年3月公布了日本全国有1/3的工龄人口患有CF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测,慢性疲劳综合征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大约有1/3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最近的研究表明,CFS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CFS的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3.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和诱发因素
    CFS病理机制依然是个迷。尽管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紊乱、自主活动异常及营养代谢和神经精神障碍、遗传倾向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临床上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没有特异性表现,医学界尚未对其病因达成共识。由于CFS涵盖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功能变化,众多学者倾向其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和负性生活事件容易诱发慢性疲劳综合征。对有CFS症状的大学生考期应激现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关注、对考试内容的主观认知以及节奏纷乱的生活、学习环境是诱发和影响考期应激的最重要原因。
 4.如何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目前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标准是1994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Fukada等修订的。标准的主要内容是:经临床评价后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慢性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疲劳是新发生或有明确的开始(即没有生命期长),这种疲劳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目前患者的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并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1)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其严重程度导致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4)肌肉疼痛;(5)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6)头痛,但其发作方式、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与以前的头痛不同;(7)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8)劳累后肌痛超过24小时。

    5.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慢性疲劳综合征重在预防,祖国医学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应避免长时间劳累和精神负担过重;调整生活习惯,推荐有规律、有计划的日常生活安排。

    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患者早期治疗,以“救其萌芽”。相对而言,病程越长临床疗效越差。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会研究指南指出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CFS的通用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自觉症状会有所好转,但大多数功能失调将持续数年。推荐的治疗方案有:1.低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盐酸地昔帕明等;2.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等;3.监督下的渐进功能训练;4.持续六个月到一年的认知行为治疗或其他教育等支持疗法;5.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6.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体重控制。
    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有利于肌纤维的再生和肌力的恢复,进一步改善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推拿对缓解CFS患者的疲劳、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疼痛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如果您出现全身疲乏,休息后不能缓解,或者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差;头昏头重,失眠、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宜尽快到医院接受咨询治疗,切忌自我感觉病情不严重忽视它,耽误了早期治疗。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