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推拿按摩 2007-4-23 23:12
 一元卷有无论及篇 第 一

一元卷有无论及篇   第  一


歧伯在侧,帝与幸臣同游仙苑尽览奇珍。
帝曰:“廖廖坤哉,其廓肇元。天地之大,其无不有,有众生繁荣之茂。万籁究其至至之何乎?其从何来,来之始末之有无乎?”

师曰:“天地其无至为有,天地之有始于无。其无有,其有无。有无,无有实之是也。无非无,有非有,无中有,有中无,有无乃为乾坤万物矣。

所曰今之有,其明之无。现之无,其远之有。远之有,今之亦无也。故谓:其无其有,其有其无者,一也。其所曰之无者,无之何?乃无形无体,无于其见,无寻其处,所无其用也。 其所曰之有者,乃有其形俱,有其体存。有者,有其用也,有其处也,有其物也,有其质在。故曰:物之形,形其质,质之体,体之物也。”

帝问曰:“何谓物乎?何谓其体也,质之何?其多寡之何乎?”
师答曰:“形实有俱谓物,物之形俱乃谓体,体乃有形见实存,实存精微之聚乃为质。质存多寡乃为量也。故曰:质量者,乃质存其数也。所曰有物、有形、有体、有其质之量也!此有中有。其无中有者,无非无也,此乃无中亦有哉!所有者,质中质,有亦有,有乃从无中来。其如:莹玉无垢久存尘积,日扫日积,此乃无中有尘,尘扫其无于扫,无之又有新尘之积。
无乎,无者其何?乃无形见,无其体存,此亦空也。空者乎?不实之谓。所曰:虚也。空虚之。空虚者,乃空无其实也。空虚之无乎?‘空虚’之无,实之有也。有之何?有其气也。空于气也,曰:‘空气’也。


气之乎?气者,乃宇宙太虚,天地上下,曰其可查未可见之无形之体也。曰:无形之体,何谓其有乎?气者,虽无其形见乃查之可得,搜之可求,究之实存,探之亦在,正此乃无中之有也。

搜之、探之,其质存之。存乎?乃存气之质也。故曰:气质也。气质当万物从生之始乎!此其有者,乃从无中来也。
无乎?无者,乃先天万物之无存之有。有气变之万物,万物之化变,后天之其有之。有哉后天矣。”

帝问师曰:“有之何存?”
师答曰:“有乃先天所存,于空中其无,实亦有之,有乎其气也。气之目无所见。故曰:其无尔。此无,亦无处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是。虽无其见,无形其后化变有存。

化变之变,后天存之可见。所‘有’者,有之有也。有之其‘有’放之则无终端,收之乃有终止。
其如,一木之变为千万所用。故曰:变之乃化也,化变于其有无。变则乃有化之乃无。故曰:今则有明之无,昨之无乃今之有也,其有其无,亦之生存其长,非之砍伐乃易其形矣。当此,消长于生亡尔。”

帝问曰:“既言消长生亡,从有无何断?”
师曰:“有无之论,眼见为实,非见乃虚。可见之有,非见之无。其见其有,非见其无,亦虚实也,虚实之有无,乃待其数也。”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2 08:21am

无极太极篇   第  二


师曰:“无中有,有中无,其无其有乃至数,故可谓之‘极’也。极者何?极,乃至其终端始末也。有无之,至末之广,广于极。极也,极之难乎哉!难之如环。如环之,则无终端始末。故曰:无极。无极之本,本太极。太极者,乃至大之博。太极之极,乃无极;无极之本,本太极。太极之博,乃天地上下一元之内外矣。

其无之极,极太极。太极之有极,限其极也。限者,当环之截止。截之,当有端尽。收之,亦有终始。故,有极之纵,纵无极;无极之收止,其亦有极。曰无极,乃为有极之本,有极本始源无极。”  

问曰:“初始当何?”
师曰:“初始之,初始于无尽之展,与展源太极矣。”

帝问曰:“太极之本乎?”
师曰:“太极之本,本乎气。所曰:无极为太极之本,太极乃无极之伸。所曰:太极之本,本于无形之气矣。一气之所化变,变化之,变化之化变,以论其有无也。

此喻曰:‘今师几案,授徒为用。其明日,明明日有否?’曰:‘终日之无存也。无之乎?此乃无得目视。’此之何也?此乃,终当其朽也,朽乎?其烂腐为沫散之无乎。……

终当之无乎否?曰:非也。非之何?此有哉!有之何?有从无之化变尔。化变之实有,亦其无也。

所曰:有无之极,极于变止。几案之谓有无乎?有之有乎?无之无乎。其有之何也?曰:有木之朽,有朽于烂木沫,烂木之有何?育幼达材,材至沫烂无木尔。……无木之有否?有复其始也。

复始之何乎?其如:几案之有,从何来?曰:伐木匠做。匠做取之其材。材之何来乎?此来高木,高木之树乎。树之何来?乃幼苗所长。幼之乎?籽种升发也。高乎!树乎哉。树木之匠做,以成之桌也。桌之化变,复复之返;返之源乎。源乎?乃种。种乎?代代之传也。其传始初何?无疑精微演变。一言以敝之,精微之末,剖见实于‘气’乎,乃气变物乎。

曰:无极之太极,太极之有极。有极极内外。内外极于‘气’,外极极其‘质’;内极极其变。此:可视之非视也。非视之内外,气亦变质,质化气。此,可观之,非观也。可观体,非观气。观之之非也,何乎?曰:观乃极限矣。极限之可观非观也。

此观乎?气之‘质’,质于‘气’矣。气质之质气,乃为有无于极以论哉。所曰:无极为有极之母;有极也,无极于基。内极,极有极;外极,极无极。所曰内外之极,以极之收止之纵放矣。

其至大于寰宇,小于微物之存。所故太虚之内,天地之方圆,以谓无极之边,有极之沿。大千之奇哉!异哉。”

问曰:“以寻奇异当何?”
师曰:“从方圆者,乃规矩也。规矩之,天地方圆之界限矣。与界限乃求虚实。”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38pm

太虚宇宙篇  第  三


师曰:“万物所视,一元玄奥纵琛。先天气布太虚,质凝相聚‘宇宙’。宇宙也?环宇琼气之玄质尔。”

问曰:“何谓宇宙乎?”
师曰:“气‘玄’以存曰‘宇’;宇之质存谓宙。‘宇’之‘宙’也,乃‘宇宙’之。宇之环其质,质之存之宙。‘宇宙’也,乃气环之质矣。”
   
问曰:“宇宙当何?”
师曰:“宇於宙之气,宙於宇之布。‘宇宙’之气布,结凝而存乃为体。‘宇’当‘宙’之存,‘宙’乃宇之体。‘宇宙’其存也,乃亦‘球’也。球者,示有实之体,动变无形于气。故曰,宇宙之体乃‘球体’。球体者,太虚以气聚,无极以合之。故其聚太极之坚质。所广之无楞,扩之无角,缩之楞角皆备。放之则无收止。收止之亦有端尽。出动变,乃示先后天之变化,化变之有动,无形其亦有形也。”

问曰:“结凝之体何得以球之?”
师曰:“博布於动变,有无之循环也故。环者传,传者玄,玄乃圆也。所圆之玄也,亦太虚。”

问曰:“何谓太虚?”
师曰:“太虚也,至大之博于虚也。‘虚’也,不实之谓,亦‘空’也。太虚者,亦‘太空’也。太空之虚,‘虚’于气。太空之实,实于质也。虚空之实质,乃于宇宙也。宇宙也,太空之虚实也。
‘宇’乃无极于气,‘宙’乃结凝于体。所‘宇宙’也,乃有气之有‘球’。故,有虚之有实;有形之有体。无形括漫其实;有形其结其体。无形之聚,有形结以实之。聚之以聚,物(质)聚合实体,体之亦形矣。”

问曰:“所与万物也何?”
师曰:“万物初蒙浑玄,清浊无分,上下无辨,亦‘浑沌’尔。‘浑沌’于浊卵,静动而变,变而传,传其亦离乎。
离而动剧,动剧乃传。传其不舍,转传于变,相向及离乎。所分而合,继合而分之。无分其气结,气凝而其合之。合合以复动变球之形也。

球之,内坚外实;坚实于内,弥散于外。所:外虚内实,内外有分,清浊有辨,上下能判。内外分以虚实。实其内,趋内趋坚;虚其外,趋外趋虚。清浊辨,清以外浮,浊以内潜。清以外,浊以内潜,清外上浮,内潜下以实,举外虚为浮。故:坚以实,虚以软。”

问曰:“此,趋内趋外之亦何乎?”
师曰:“内聚质凝,外散体虚。趋其虚体空散,散收以乎坚止,聚集以散收。所虚散乃漂,从漂当球之,漂其空实也。”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41pm

气质变化篇   第 四


师曰:“气变形,形质气。形化质,质解气。气变形其物,形变聚其质。质变形可聚,聚质可变形。故:质化气,其形乃散;气变质,其形乃聚。气变质易形,质散形亦散,质聚形合集。此乃,气质之互动尔。

所故,形散之形聚,乃一盈亏。盈亏消长之多寡,多寡乃济消长于盈亏。所故:有无盈亏,消长动变于故。故,动变形散实离而故化之。化,随变之也。

故曰,千变万变,观以形变。形变以质变,质变形变,形质互变,互变之变,乃一‘化’也。化也,实化形质变。

问曰:“于化当何?”
师曰:”‘化’易质以形变,形变质之质。形质变固之故变,变故之固变也。此乃千变万变无止乃循。然循化变,归乎分之散解之合聚,合聚之结化。故曰:千变万变,乃质之变;千化万化,乃一气化也。
嗟乎!气变,以化万物。先天之原,万物之变,无形以复,暂告终止。先天者气,气之变;后天于物,物从变。故,一气化万物,万物一气括。
所故,千变之质,万化其量。变化之质量矣。曰之‘化’乎,无不循从以气之。此乃,一气统万物,一气生万物。万物之变化,至气乃告终止。先天之源,后天之本。於源本,非可观之观,非所现乃现,所观形乃环。大千世界,其化变之实质,本于气。后天于变,其变其质。故,一‘气’之万物,万物归一气统佑佐玄矣。

气变物,无形为有形。质化气之,形物以散解。形散合於物,物聚以其质。物形合聚散於质,质散分其物。所故,聚散以曰:盈亏尔。盈亏其多寡,多寡乃互济,互济以消长之。故有无变化之多寡,盈以济亏,亏其多寡。所寡居有亏,亏乃消损。无中以盈长,盈亏消长之。久行之来,常恒矣!动变之,质化以盈亏,形散离合,离合乃变化矣。

气居之质,质存于气。气质存其化变。散之气,聚之质。质凝之物,聚集乃体。散聚之聚散,相聚相集,相集相聚,共合也一体。聚之合,分之散,无断之化变、变化矣。任其变化皆‘气’也,‘气’ 之动变哉!所故,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无极于气,有极于质。气变质,质化气,气质质气乃一也。一之变化之往复尔。

气质,质气,动变多寡於盈亏,盈亏以衍生万物,此乃无独有偶。故曰:气乃万物之母基,肇元之坤始。

散之气,聚其质。凝之物,结于体。散结结散,聚凝凝聚,合以为体。其聚其合,其分其散,分散乃化变,化变复聚质。变化乃‘气’与‘质’也,暨气质矣。”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44pm

虚实动静篇   第  五  


师曰:“一气之中,非无既有;所有其无,其无既有。所有之乎?有乃实,虚其无。”

问曰:“究虚之其无乎?”
师曰:“究虚无之无乎?虚无之无,乃实有。实有化虚无。此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也。”

问曰:“虚虚实实当何?”
师曰:“虚实之动变由生、由消、由灭、由亡也。所曰生消,乃虚实动静之起止。虚则动,动则变,其动其变,其静其止。静则实动以虚,虚乃实,实乃止。故,变中有动,动中生变。静中存化,化中存灭,灭亦亡,复亡以生矣。”

问曰:“当亡者何乎?”
师曰:“亡乎?亦消止。所静中存变,变中有化,化中有生,生中消。消之乎?消于止。止乎之?止乎之‘气’矣,气之消亡,亡生变于质。生之变之于行之。”

问曰:“所行之何乎?”
师曰:“久动谓之行,行返而复,来而去之,动复以无终端,故曰‘转’。转之乎?转者,去而返,转返于复传也。”

问曰:“转传以何?”
师曰:“转传无止于动,环行以运也。运者,乃运转也。运转之,去而复还之。故‘生死以抵,生为死变,死乃生还。所生死为敌,死以生复’。生死于复,乃虚实之动静化变。动静,静动之变虚、变实,化实化虚,实化虚,虚为实。所虚实动静之化变,生死乃无限循环也。”

问曰:“从循环也何?”
师曰:“静存动,动存变,变存化,化于静止。所无动无静,无静无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以静聚,静以动化也。动静之亦变之化,化之变也。化变之,形生复消之亡也。所故,生亡以动静。动以生,静以亡。动亡生止,生亡之动止。所谓动静也,生亡之动静,乃生死之存亡也。

观参天之树,外虽静,实内动。内动以生,生以长;此外静内动。阅山石不见损,寒、暑、风蚀于剥脱,则日有所减。树不见长,石不见损,皆动静也。动静之,可观乃不得观之也。从观乃上下内外。

视风摇参树,枝动根不动,此上动下静。火燔其石,外不损内损;水击其石,内不损之外损。此外静内动,内动外静。此乃损随从动。所故,动动尤动也。从动之,动静以生消其之然也。”

问曰:“当动静始末之何?”
师曰:“动之始,始无极。静于止,乃止于极。所曰:行运于返,复返由去乃无极也。故曰:静之止,为有极之化变,化变行运以无极。”

问曰:“无极行运,化变以何?”
师曰:“无极行运化变,以示阴阳。所曰阴阳也,乃虚实之动静也。动静之化变,化变之转传。无形从转而成阴阳,有形变化以成阳阴。阴阳也,转变当化,形虚实於动静之生亡尔。”

问曰:“生亡者何?”
师曰:“生亡动静虚实。生之动,亡以虚;静以实,动乃虚。故此以动静生亡之虚实也。静实乃观,动虚以无视。虚实动静之迟速,可观之非观也,观迟不观速,观实不观虚矣。故此之阴阳动静虚实之。”

 


升降离及篇   第  六


师曰:“阴阳也,亦动静也,动静之升降离及也。升降之,升己而降,降己而升。静中动,动而升;动中静,静而降之。质化气之动,乃动中动;气化质之动,乃静中动。静中动者,有形化无形。动中静,无形化有形。形动形变,形离形散,升离升散,离降合止。所故,形静形止,形之定也,定动实以物之。

故,无动无静,无静无动。无变动静乃无升降,无升降乃无变止。升降之动变阴阳,无形之乃有体,无体乃有动变,动变之于阴阳矣。阴阳之亦虚实,阴实以阳虚,阳虚以阴实也。此虚实之多寡,乃升降离及,离及之升降乃亦出入也。出入乎,以于一圆大千之盈亏,与彼之互济尔。

阳动以升,清之升浮尔清。阴静之静以潜,潜而凝。潜聚所凝。凝聚以浊,浊聚乃成形,形静之实也。清升以浊降,实降虚之升。升之升者,随升散以腾。潜之潜者,随潜以藏之。所藏质之广聚乎。所故,随聚而凝,凝尔结。凝乃实,散尔虚。‘化实以虚,散结以实之。”

问曰:“于升潜离合故?”
师曰:“升潜故于离合,离合之升潜形止。所曰离合也,离合之开合耳。开以无形于气;合以实,实以其有形之质。实之离,其虚乃入,入虚乃离实之开也,虽实亦虚,此实中虚。虽入为实,其实乃虚。故,虚实之,亦清浊也。清浊之,出入之离合也。离之开,开以出之。及之合,合乃入也。

问曰:“其离合以奈何?”
师曰:“清升虚之浮,浊降凝之实。此阴阳升降,阴阳升降以动变归综。所故,—元‘内、外’,之乃 ‘离、及’,离及而从‘升、降’。升降之,升降以谓上下,上下之,亦天地矣。”

问曰:“从上下以何?”
师曰:“上下之参差,内外离及之措落,阴阳为之腾潜。以虚实出入相济,来而往,左右亦环流。故,动变有上下,乃有左右。有左右上下,乃有前后。有之上下、左右、前后,才乃环运也。故,环运之,其升其降,其上其下,其左其右,其前其后,左右上下之前后,其离其及,所开所合,所虚所实尔。虚实之环运,升降离及,开合之出入,此乃动变之阴阳,阳阴也。”

问曰:“阴阳之何谓尔?”
师曰:“阴阳也,道路之上下、左右之传递、前后转传,离及之互济,变化之生始,消亡化变之终止,虚实以形体,神明之综本矣。”

问曰:“神明之综本奈何?”
师曰:“得聚出入离合莫测于变,合变聚以至精凝。精凝行道之路也。所曰‘道路’ 之,道路行变于天地上下、左右、前后环运之,曰升降之离及,乃以莫测。莫测化变归纲纪,纲纪乃曰‘神明之综本’也。”

问曰:“神明所测奈何之?”
师曰:“神明得测,综本从守其府。府为宗本。宗本,乃神明之出入也。故出入之,以开合升降离及乃断。从断天地阴阳之然矣。”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47pm

天地阴阳篇  第  七


问曰:“天地阴阳何也?”
师曰:“所曰天地也,清者升,升其天;浊以降,降之潜。潜降聚于地。所曰天地之阴阳,乃虚实动变之升降腾潜。天阳之动,地阴之潜。”

问曰:“天地也何之?”
师曰:“天也,气布漫至大之虚实玄运。地者,万物之居址,曰:其地者,乃太虚之一实‘球’也。

所阳动之天,故天者,一之大也。大之乎?大之气也,故谓‘大气’。大气者,亦太虚之空气。空气之天地者,一虚实。从虚实之化变,化变莫测,示显之阴阳。阴阳之神明尔,神明于要,乃要之虚实。”

问曰:“何谓阴阳乎?”
师曰:“阴阳也,乃天地之道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乃神明之府也。

曰阴曰阳,乃太一之气,分而为天地,转变传玄以阴阳之。阴阳,乃示总宗之法度,法度从属之天地哉!”

问师曰:“天地从是之何也?”
师曰:“天地之是,转而变之,环传于要者天之,随其形传。地之‘球’者,随天形其圆。圆也,随气括漫转而传,传其玄,玄之旋亦从圆也。”

问曰:“其于地也何?”
师曰:“曰‘地’者,实聚之土也。土者,实聚于太虚气之质也。所于微尘以聚,尘聚谓土。土聚其实,实乃质聚,太虚环传以聚结固,正此天地之地也。天地之变化,亦阴阳也。阴也阳也,所从变化之综本也。综本之要,要之变也。变之乎?乃亦本也。天地本变阴阳也。”

问师曰:“本变之何?”
师曰:“本动变之所化变,化变之出入离合。阴阳也,所化变也,化变之有形无形也。无形者阳,有形乃阴;阴者阳于变,阳者阴乃化。所曰:天阳地阴,气阳质阴,动阳静阴,明阳晦阴,父阳母阴,夫阳妻阴,外阳内阴……。阴阳乎,乃天地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环转牡牝偶对矣。

曰:升降之离合之出入之,所动中有变,变中有化,化中生,生生之再变。变中存,存其“制”也。制存生速之迟变,制中克,克中之消,消乃灭乎。此灭中亡,亡中亦生之,故生之生,化之化,消之消,消之死,死乃亡手。乃曰生杀也。生杀解奥天地乃晓阴阳化变,从阴阳之变以寻万物宗本。体万物之宗本,乃解阴阳矣。”

弟子问曰:“体解阴阳以何?”
师曰:“体阴阳乃知化变始末,解阴阳乃晓道路终始。故求阴阴理奥,乃测万物化变常规。窥天地之数术,乃探万物于之其中矣。”

问师曰:“晓其数变,用之何?”
师曰:“数变于故,源之本发。故晓其数变,乃测天下理微;所窥万物,得气盈亏。所故,天下一分有二,二仪之阴阳。二二之四相,四四之八风九野,九野之星风。天地之数奥,所括万物之长规耳。

动变之升降,气之散结环流转运。天地之一二,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于一气动静行止。一元之中,有余之过,不及乃亏。所余所亏,乃气亢卑。阳刚则亢,阴柔卑微。此刚过卑亏,卑过刚亏也。所故阴阳动静,刚柔为变。不及于过,有过为亏。亏过以为,动静生克制化之本,一元之平秘,无过于及之,太过之不及,及盈亏也。

一元内外,阴阳扭抱分合不散。外之形散,内聚质实。一元之内亏外暨,外乏内以济之。外之密,内以秘,此乃‘秘密’。所谓平之,平亦相等互济以衡之。二半于分,相分不失,离乃不去,相来相往,无偏胜负。亏者余,余不及。无亏无余,不失不离,亦失亦离,亦济亦余,分二合一,环套环扣,均等以中分上下,左右前后相贯六合恒一也。

此:无失无离,无济无虚。故曰:无虚实乃无动变,无动变乃无离及。无离及乃无清浊,无清浊也,无上下于分之。无上下乃无道路,无道路乃无行运,无行运,乃无一气化变之孤死。
故尔,天地之阴阳万物,无气之化变,乃万物存属之孤止。气之化变,赋万物以生息。”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49pm

五行匹配篇   第  八


師曰:“天地一氣參變,動劇乃生‘風、寒、暑、濕、燥、熱’ ,于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地之質,故曰氣之行質。地聚質六,形五而成,此六氣之五行化變矣。”

弟子問師曰:“以五行者何?”
師曰:“質聚行括,從行五生變(對質形成做以慨括)。生變制克,隨克制以從生之。”

弟子問師曰:“以六氣奈何?”
師曰:“六氣也,‘風’以勁急剛烈。‘寒’聚水凝。‘暑’以氣之火燥。‘濕’”以重濁相集。‘熱’以形急乃焚。故此行,形於五,所曰,六氣之五行。”

弟子問師曰:“五行以奈何之?”
師曰:“天變行於六,地化形於五。五性行以形,行形行其質。故:水以滲潤下,火以炯上,木以挺直,金以堅藏,土以敦厚。隨六氣爲動,此天地上下陰陽,司天六氣在泉,左右間客之‘五運六氣’矣。”

故曰:在天無‘風、寒、暑、濕、燥,熱;’再地,則無‘水、火、木、金、土,’五行之質。一氣無交於流,乃無轉運。轉運其無,化變孤止。無變動生化無存,無生存消化亦終止。
無形爲有形,有形化無形。無形變有形,有形化無窮也。此乃大千世界變化之,無有窮盡矣。”

弟子問師曰:“無窮盡奈何?”
師曰:“變生之出,化死之入。變則生,化乃死,觀有無動變。乃牝牡偶兌。故生化於變在天之氣,在地之水;在天之濕,在地爲雨;在天濕結爲雲,在地水結成冰也。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天之燥,在地之炅。天有氣在,地有土存。天有霧露漫布,地有草木四野。天蘊氣於質,地藏土礦堅。天六氣一統,地五行歸土中。故此,天一生水,地二爲火。曰,水火也,乃陰陽化變,於動爾生之也。”

弟子問師曰:“化變於水火何故?”
師曰:“化變於生,此乃動行之變。天一生水也,氣化水故。水泛以萌木,故水生木。木生,乃升氣發作。地二生火,火也,此升發氣炯。故,木生火,此乃天三生木。故,天之雨露滋潤萬物,萬物依木乃榮也。

一水生二木(先天與後天),故二木爲林。林乃木之並,木發燥氣,燥氣烈火,故木生火。此天三生木也。三木之森。森,高木之林也。森林乃木榮之茂也。茂氣水潤以聚蝕,一三於木。木依水乃立於土,故,木克其土也,乃發氣從之內入以外出。所故,木克土,木蝕土之,土腐木之。土氣斂聚,質中金藏。金之堅藏也,藏其質之實也。地四爲金,金聚以質之堅也。……萬物土中之生也,存也,亡也。所故,土之五也。五者,‘五行’形質之歸也。天地之形質,乃天地之數術,術數也,數術之陰陽爾。”


弟子問師曰:“天地數術陰陽奈何之?”
師曰:“天地數術乃陰陽奇偶,陽奇陰偶。天氣于之變,五行於之生,形質之其存也。此乃:水生木之養,木生火舉形,火盡爲土,故火生土。土中藏金,故生金。金化爲水,故金生水也。此五行之行五於環傳。傳環偶六,天六之六乃五數增,金複生水矣。”

弟子問師曰:“生克以是何出,何以平之?”
師曰:“生克也,天圓之紀,紀運以生之,化變以克之。生以無形出自然孕育。克以化制,化制之,多濟少矣。所故,環傳以平紀,生克以紀質運傳環之恒。

所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五行爲五,五土歸中。此中之宗也,中之總也,中之綜也。中綜之宗總,綜總之宗中,乃‘五運之行常,於六氣之傳環,傳環以六元天紀’矣。”


弟子問師曰:“六元天紀之何?”
師曰:“六元天紀之行者,大運之司一也。天六紀,地五形現,行運總司之於一矣。此天六動地五行形運變顯,地五相配介入其行。實行之氣之質之化變而行。天地之動態一五相配。故曰,六氣當司,爾一六相兼行形體現。行運化變於中,乃衍生複萬物。

故,天一生水,化萬物以載。居水之後火數二。序列故‘天一生水,地六承之。’ 火化萬物歸之天受,乃‘地二生火也。火氣天承’數七。此乃‘地二生火天七承之。’居火之次木之從也,故三爲木,木之五行化變,故地數八複載之。此乃‘天三生木,地八承之’爾。‘天運氣四之生金,地九承之。此乃‘天地六氣之五行’化變之授承而載乎。”
   
師曰:“六氣布五行,五行源六氣。五六,壹拾壹也,一十一之,實之於一氣也。此乃動變之于‘渾玄’分之矣。”

 

 


 

 

 


-- 作者: huatuodizi
-- 发布时间: 2004/09/16 09:51pm

浑玄一气篇   第  九  


师曰:“宇宙乾坤,天地万物之上下,乃气质之化变,变化矣。括其变化,亦‘浑玄’。动分‘浑玄’上下,上下之天地,天地之万物也。”

弟子问师曰:“浑玄”者何?
师曰:“‘浑’ 生一气,‘玄’ 传一质。浑乃玄之化,化运之玄质。浑玄也,乃禀承气质化变行运。化变行运,有极至无极,无极为有极也。所曰:通行转返,环传行运。气化之经,布漫其纬,纵横交贯,横竖贯通,变于六合穿梭。质气、气质于一体。一体内外之‘浑玄’矣。

浑虚玄实之清浊,刚柔亢卑暨济。太过不及,盈亏动静消长阴阳穿梭间作。浑也,非青非白,非暗非晦,非上非下,浑非浑非发暗弃光明,动变中是。玄也,阴阳穿梭内外,形变于虚实。浑玄也,乃阴阳交媾尔。”

弟子问师曰:“气使万物变,于人奈何?”
师曰:“人者亦物,物之精灵于是动。故曰‘人物’,人之何?人乃气之物,乃物之体。体之,活之气也。所故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也。人在气中,非气不生,无气不化。气在人中,一体三才为备,亦物亦质,非物非之单质。死活兼见,同之物亦质,异物异质也。

同物同质者,乃阴阳之体乃俱用。上下乃全,气之可查,质之可验。故此乃谓,千精百灵之长首,叱咤风云夺造化之巧功。

天一地二,人居一二中,同三并生。故升发本长,三并存荣。神天以地化变于中,上极天下触地,暴戾以酷动乱,德存以潜仁存。人之广传大至天地,故曰:天地泰人之泰,天地和人之合也。天地‘泰’泰之括,气之合,人之和合矣。”

一泰至括篇   第  十

师曰:“天地之泰,盛盛万物。人之泰,至大之博矣。故,万物博布,衍生无限于环。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矣。故,生为死之始,死为生之终。生死也,乃一轮回。所从天地,乃无生无死,无死也无生矣。曰,死为生之备,生为死之充。生也、死也,亦一气之变化也。

阅,太虚漫漫无垠于际,气质漫涸于无极。神天极地,无于消亡起始终止。和合暨济,无实无虚,不失不离,亦失亦离,亦虚亦实尔。至奥至妙,生天德收肃刚柔以维衡,生肃‘泰’乃平秘。泰之和合平秘矣,平秘之不失不离。”

弟子问师曰:“何谓泰乎?”
师曰:“泰乎?此一极天,二地阔,三人为备。万籁和以贵人之备乃利泰和。”

弟子问师曰:“三人为备何?”
师曰:“万物以俱,众人天地存,天地平秘故尔立。立乎,木立土(土之扶),人立于地。故,水养人与木立,故,木扶人。草木为养,五谷为食,五畜为助,五蔬为充。得升发动,木立为居,土卧为室,安和养身。”

弟子问师曰:“天地泰当奈何?”
师曰:“至大之,博一衡泰。故,天地泰以合,合以至括。非泰以‘否’,天地否,否塞非通贯协合于一。人之否,痞小人。”

弟子问师曰:“‘泰’之博布,当‘太’之者何,何以辨之?”
师曰:“泰中之太也,当和合至大之张。至大之太德以君子。物至微之其质亦存,所存小人。德乃君子,君子之仁人。鄙乃小人,小人恶德以君子。德以至大之括,泰以至大之鄙,虽微以小乃亦虚实。君正以道,鄙以歧途。所曰:至大之‘太’,一‘泰’之藏括之。括阴阳万物,昭辟君德,剐敞其龌龊之小矣。故此,德之太居乃样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古代名医华佗,因其医术高超而久远闻名世界。他鲜为人知的传授思想:“得人不授,是谓失道;传非其人,亵渎天宝,”是对中国民间几千年来医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封建陋习的挑战,华佗开放式的医术传授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革命性意义。
华佗神奇的医术是通过独特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一代代传授下来至曾广达(第二十六代传承弟子)。郝连成老师承蒙恩师曾广达16年严格训教,心领神会地承袭了华佗二十六代传人的全部真传,与其40多年的医学临床实践相融合,更深更广地感悟到了华佗医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天道酬勤。郝连成老师18年勤奋笔耕,创造性的将二十六代华佗传承弟子全部医学精华与自己毕生的医学经验,补著了《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導引按蹺經 · 經義要解)》,第一次向世界全面公开了华佗与华佗弟子的全部医学秘经,为祖国医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历史将会证明这部专著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建议大医精诚中医在线会员永久收藏,对全文进行认真学习.不要认为得来太容易而不珍惜,中医的发展要靠吃草根树皮的民族精英的民间传
元代医家滑寿(伯仁),将其原属“导引”中的“周天环运” ,这一重要的医疗依据,再次的书写出来,并且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以往对奇经八脉的陈诉,它不直接参于人体的气血传输,而是负责溢蓄的(《难经》)。在此,它明确的指出任督二脉,对人体气血传输确是以十四经脉构成了主系。并着重指出:主系传环的重要性,是针对阴阳气血的平衡(生命活动的依据)。针对“导引” ,使气血适衡性,是其它手段、措施所无可取代。对于十二正经来说,它已不是十二经,而是“十四”经,故名:《十四经发挥》 。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伯仁” 前辈用心良苦,是他重辄了“导引”的真实内涵,指出了“导引”在构筑人体气血传输上,对人体生命的绝对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引申了人体气机运行的繁复机制,诱发了“气玑理论”的综合完整性。在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见到的民间传承延续下来的《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就是一典型实例。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气机理论” ,它不仅指导了“推按术” ,尤其对“针刺”来说,更使“取穴循经”在“循经执证”上,已登上了巅峰,达到了简而捷明。在此又引申了“药物的归经”之说。由此证实了临床效验的可靠性,以及在缩短疗期上提供了保障。实践总结出“任督二脉”在调整、约束、平衡十二经气血,在保障气血流注中的必要性。并使“针刺、推按” ,在临症的补泻上有据而凭。它足可以以点代面,就临症而言,直指于此而谈“补泻”了。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国内一中医药大学网上的学术动态的转贴
试论推拿补泻  
文章类型:学术动态 文章加入时间:2004年2月1日17:3

提 要  病有虚实之别。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亦当以虚实而论。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述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以期正确运用于推拿临床治疗。

 关键词 推拿手法  补泻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  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  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

   2.1 施力大小  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

   2.2.1 直线推拿  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  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  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

   3.1 医者体位  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3.2 患者体位  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4 施术频率

   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

   5.1 循经补泻  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5.2 穴位(线)推拿  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

   6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

   6.1 手法操作特性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6.2 穴位(线)特性  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7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

   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

  华佗传承弟子郝连成 行医济世四十余载

传承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师郝连成先生,受师承沿袭了中华“导引按跷术”二十六代的真传。从16岁开始拜师学徒(系华佗传承弟子),在恩师一十六载的谆谆教诲下,业已行医四十余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依医者的身份,重登民族医药大雅之堂。于个体行医后,被应聘到国家公立医院等单位,并为一些社团担任名誉职务以及中医药顾问等……。1998年荣获“全国医药界精英奖”,有关业绩已被收载到《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以及《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内。

在党的“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大业方针的感召下,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为融身于新盛世,1999年9月自筹组建了“传承中医药研究所”(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华佗医药文化),以保持中华民族民间医药的一脉承系。本所自组建“针灸推按部、培训部、以及民间特色(秘验方)开发部”以来,为迎合中国入世的大好机遇,将多年师徒近百年的临床成熟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秘方、验方”为使其能得到开发利用,致力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上,投入了大量的辛勤汗水,为民族民间的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中华民族医药的复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现今为使中华传统医学登上人类生命科学高峰,正致力于“顽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工作。 为遵恩师临终前遗愿誓报国恩,自改革开放后着手补写了在中华医学史中久已佚失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并将《医门锦囊》中的《推按精义》、《针灸精髓》、《医方精要》归集成册。拟将它奉献给我们这一伟大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郝连成先生所补写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它填补了中华医学史上的此项空白(1986年7月经“吉林省出版发行局审批,作以内部资料准印”)。继此之后,又补著了《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一书。

郝先生为坚持保全民间医药的一脉承系,一生风雨坎坷,为汇聚中华国医药精粹,为了人民的健康为宗旨,多年来自觉的坚持与伪科学作不懈斗争。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融“气功、推拿、点穴、按摩、针灸、中草药”于一炉,并将其付诸临床。临症以“简、便、验”的实效,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之功。对久治未愈的顽难病症又以“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的技艺,无不让病患康复。多年来临床验例不胜枚举,典型病例以收载至《推按临症指南》、《本草夜话》、《妙药方论》、《临症偶得》、《方药要论》、及《针灸秘旨》著述中……
郝先生行医数十载不忘恩师教诲“行医不为财帛,竞业不求扬名;术艺不揽己私,毕生献身中华。”

为使中华璀璨医药文化在民间得以延续,1986年首次在国内吉林市举办了“导引按跷”医术学习班,使中华“导引按跷术”初露倪端。2002年又筹建了“传承按摩师培训中心”。该“中心”旨在海内外推广中华“推按秘法”,一展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精粹的英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医药走出国门,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

经 文 释 密

经   文   释   密                      

 

一日师召弟子,考审“经文”习颂。

(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学生,进行考试审查学生们对“经文”掌握的情况。)

弟子文全道:“弟子习以默诵之,此乃: 天,法道其正也。归之,要之气道。于理之法,之必要。正,正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亦非贪之尔。气下尔有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下,则主下之。于下之,则之上主。故,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学生文全说:“我们不仅学会了,还可进行背诵哪。这里所指的天,我的理解,它是法规道路中所把握住的正啊。这正,是归入到重要的气道中去。针对道理中的依据,也就很有必要。正,正是这正道,也是存在的重要通道。之所以有它的存在,那就是有它的必要。从必要中的存在,是有了气呀。是气在道中的行进。它既有来的,那么也有去的。既使它超越了从自然之中的行进,也是要在这道路中通过(行进),只不过不是肆意横行罢了。要么,就是狂妄中进行。它既不是狂妄,也不是贪得无厌。气是有了下,才能有上。气上而才能达到实,但必需要均匀。在道中也有气的下行,下行而虚,这虚正是主导气的下行了。针对下行的(气),它又完全能去主导那上行的。所以,为了达到通行的目地,是要开上而调下,开下而补中调下呀……。”)

弟子卜全道:“师兄之颂,差异!吾解乎,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非贪之尔,要之审时尔内之,了之。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行下,主下之主,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

(学生卜全说:“师兄的祝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的理解嘛,那就是:天的规律与轨迹是正确的、必然的、以及是重要的。之所以说是气道,从理法上就必需要保持着一个正,这正是道的存在了。是存在重要通道里的重要。正是有了气的存在,才能在气道中的行进。既然能来,也就能去。在自然之外的行进,也会进入到要道。这里的气,是没有错乱性狂奔,也不存在各自的互相竞争呀。最重要的是,审查了内在准确的时度,才可以把握住。只有了解到气的下行之后,才能掌握它的上行,对于上部的充实,是要作到平衡。只有平衡,才能在道路内下行。对下行的主导,是在上行时去掌握。这就需要开通上行的通道了,只有调好了下部,才能在去打开下部,而去补充下部了。”)

弟子司库曰:“师弟之言颂,虽出心得,但未必以叙全貌,吾今习而知晓,此别有一番天地乎!”

(学生司库说:“师弟讲述的,虽然是出自心得中的体会,可它并叙述不了这全过程。今天我在学习后才知道,在这里还真具备了另外开辟的空间了!”)

文全、卜全同曰:“师弟之见,何也?”
司库颂曰:“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行其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气道,开下有上。有气调尔行下,下上下开,气主下上下,补为之中实,主调要上下匀而行之。”

(文全、卜同一齐问到:“师弟的见解又是如何啊?”)
(司库赞赏说:“天理的存在,就有法存在的必要。道法中的道,是其中必须的重要的重要。归入到正道内的存在,就是正,正是最重要的气了。道?它是气呀。道?那就是气,是有道就有气呀!气的通行就在这道中的关键了。之所以道中能通行的而是有气,就应从道中去审查它的来去,是不是及时,是否是有从妄动中而去的,不是内在狂妄之外,就该晓得贪婪所代来的结果。气道,被打开了下边的,才有上行的可能。只有气在调顺的情况下,它才能正常的下行。下而又能上,是下的开通。气既能主导下行,也能主导它的上行。补是为了坚固中间带,用调的方法,必需要让上下平衡而行了。”)

弟子,一一背颂祝念,各抒已见。颂祝之,其无雷同,俱执一词,皆谓效验中来!当此之何?弟子恭拜师尊,以断是非……

(众徒各个分别的背颂了经文,同时又都阐述了自我的见解。在颂祝的过程里,竞没有一个重样的。可是又各自说明是来自实践,并具经过了实际的验证。那只有请老师来,评判谁对谁错了!……)

师笑尔频首,捋须言道:“众徒实未负,圣帝之望,习有心得。虽颂祝,非以雷同,皆确验!此乃‘经意’甚广,言不过帝意,以席括之!为师简而从述,其要义兮……

(老师微笑着,手里捋着胡须相继点头说:“你们大家,确实没有辜负圣帝所寄予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虽然颂念的方法不同,确是从实际出发,获求到真实的效验了。但这‘经文’中的含意深广,谁的颂念也没有离开这个本义。可这不同的见第,确都被‘经义’的内容所包容慨括了!我现在就简单的陈述,它的要义吧……)

《导引按跷》经也,九九之。九九而分,上中下也。上经,三十三字,述道要之理。一三而复,乃‘天、地、人’之,归于一理也。三归一,以求其实也。此乃句读,之于三之,乃阴阳升降,天地上下分宗,经纬纵横。以下,上复之。

(在《导引按跷经》的经文中,它是由九十九个字组成。而在九十九个字里,它包括有上经、中经与下经,三个分部。上经有三十三个字,在这三十三个字当中,它陈列了三三见九的原则。在这里它讲述了气道中的必要,是有关气玑方面的理论(凡天下一理所括)。然而从一个字,到三个字,尽可以返复的读用。一到三个字里包括,从天到地,从地到人,从天地人之中,又统统的归综於这道中的理里面去了。三个字,又合归为一个道理中的内涵。这实际是为了追索,从客观上附合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十是与实的偕音。内中暗示,是让我们去务实。)这里可以采用三个字为一个句读。三字一读它内含了,一天、二地、三人。人是天地之间的终始,所以用三个字作为句读。为了遵循自然的规律,阴阳有左升右降之说,所以按着这个规律,它可以从左向右读。天地有上下,正因为天气的下降,地气又在上升,经与纬的交叉,它是以天地上下来分宗。这其中也有经与纬(纵行与列行)的交叉。气机才发生了枢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循环,天在上,地在下,而分宗列序了。对此,从上还可以往下直接的去取读义哪。)
   
此乃:“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

(这就是,“天有道理存在,就有法的必要(国法、家法、理法、方法、办法等……。)。道中的道,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必要、必需、必是等……)也是寻求事务发展结果的途径。正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而成为必需与必要的了。它是使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进入到正确的轨道中去。为了要保障它归于正道,之所以要达到正确的目地,就要使人体的内气在正常的轨道上循序以进。人为的才要进行,蓄存、储存、留存、暂存了等……。之所以说,它是正中之正而不发生邪乱,是有条不紊的进行正常运行(工作)。这正常的行进,而有它的出入往返循,在这循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这个气。气能这行正常的往复循环,正常的循环,就是沿着这道路而有序的进行了。)    
   
   物极而反,终道乃迥,首尾相续,则如环无端。此,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之七、八,九也。天地人解其奥,续以读乎。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时,它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好比有去就有回,有上就有下,有头就有尾一样,它们是矛盾中的对立与统一。这样—来,开始的,是为了结尾的。结尾的,又是为了开始的。它们的首尾相接,如同一个圆环而没有了头与尾。这就是经文的句读次序,是从一个字开始,到三个字为句,甚至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一读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句读,它都包含着人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协调的深广含义。从天、地、人的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的奥秘,也可以连续去读。)

其阴复阳返,终道乃回。右至左读,此乃:‘道是尔,气之有。之道是,要其气。之正之,归正存。正要要,其必之。道法道,法之要,天理存。’

(例如,阴的继续正是阳的返复,用终道而回来说,“经文”还可以从右向左读。它就成了这一序列:‘这道中的是,是什么?是有气(气之有)。对于道来说,它要什么,也是要有气,是气的存在与化变。但这气必需是正气,只有正气才能进行蓄存。气的重要之中还有是必要的,也就是必需的。道路之中仍有关卡,它管理气道的通行。为了管理这些关卡的启闭分合,法的重要,是为了这道中的道了(既是道法中的道)。道中的道,也是法的重要,是它维护了天理的存在。’)

此句无变,其意迥然。别之,横、竖、顺,逆之,是从尔。顺逆之,是非也。

(经文三字—读没有变,可是读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这含义也就不同了。气同样是由于行进的方向发生变化,区别是从横向、竖向、延续或反向,对人体来说那就迥然不同了。这分别是顺与逆,是正常还是非正常了。)

横乎,以示经纬交叉。故此,五字一读。乃示,五行化变于宗也。

(之所以横向取读经文,是表示出(天地)经与纬的交叉。之所以用五个字为一句读,它内含地的五行化变归宗呀。)

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道存要,之要存之气是有尔,人乃天地皆然。’余三字以示天、地、人’也。

(这就是:‘天理法的道义是维护正确、正常的正气,归入到要道中去。阐扬正气,从维护理法出发,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必需要有,正确、正直,正义。这一切都是为了道的必要,与道的存在。之所以要蓄储存留(正)气。让正气得到发扬,这是必需要有的,无论是天、是地还是人,都同属于这自然的规律。’剩下来的三个字,就表示出天与地,天地与人,以及人的自身。)

上经已言,为师在简叙,中经之三十三字。故曰,中经拟示以要之居中。亦陈‘内导’之义矣。一气化阴阳,阴阳皆一气。故,二字一读,此乃上下、左右、前后,气之经纬,环环与交也。

(以上介绍了上经,我在把中经的三十三个字在作以简扼的介绍。对于中经的‘中’字来说,在这里,它陈述了‘内导法’的重要意义。气交会于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一气化变阴阳,阴阳源出于一气。所以,中经的读法是取二个字为读,中字比拟了天下地上居中段的动变,二系指阴与阳。天地的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又偶对又相合,所在六合下,仍是通过气的交叉体现在纵横的经纬线上(经络系统)。一环环的交叉着通连与贯穿。这就是二字取读的含义了。)

二字左右乃:‘气道通行。有来有去。天地之,万物之。曰道之气,其气非妄非狂,肆行以蓄过,越非贪之尔。故要之乃审时度事。尔内之了之。’

(取左右方向二字取读就说明了:‘气的通行,是有一定道路的。它既有来的也有去的,不仅是天地如此,万物同样如此。在这重要道路上所通行的气,它是不能有任何的狂妄肆意行动,也不能任其在体内蓄存过多。尤其是在自我调整的前提下,更是不要贪(以越多越好),同时更要掌握好时机(练内功则叫火候),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内气的大概了。’)

二字读,延至二字为句。乃四字为整句,内涵‘是’要于实也,四、实乃取谐音。后五字,乃含五行化变于中,六字句乃示六合。七也求其气,八也气之发,九也循序于久。十者,乃求实于一也,一之气乎之要也!

(在二字取读的断句上,又有深深的内含。二字取读,就可以依四字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了。这里内涵着,从是与四,四与实的偕音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而随后的五字之中,它又包含了五行化变的激变与剧变点(变化区)都处在中间(这中间也存在剧变的高域值),然而又针对中,而作了总的陈述(这最终的终终也是终,终是终止、终值……)。最终也是要付诸于实施,而获得实际的效果了(最后的五个字中,它又包含了五行的变化,也在这中间。五字为句,表示居中的五行化变。)六字为句,表示出六合交中。七,求一气;八,是探求气的始发;九,则表示出循序规律久长;十与实,实与一,均表示出总体求实、效验、仍归于一气了。中经的结尾,它仍着重强调这气的重要!)

故从七求气,八也从气发,九乃寻序久,十者,乃求实于一气也。一气乎?中经之重,曰之要也!要乎,之气也。

(所以从七中去讨求这气,在八之中也是从气里出发,九是寻求规序长久的变化,十是,要追求实际的的种变化了。一个气是什么?它是中经中的重点,也可说是最重要的!要什么,要这个气呀。)
 
    经也,非之左右可从,亦上下之竖也。竖之上下,以示气之行贯。

  (经文,它不仅可以从左向右,或是从右向左可以横向的去读,还可以从上到下的进行直立方向的读。从上下竖读,它又表示出,气在人体行进贯通状况了。)

其竖乎?乃‘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其行以介命赖,行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以贪乃扰天地之人,以上下之乱碍中合乃伤人。故此句读之变,乃示气之三部之要皆气矣。’

(其中的纵向读法又如何哪?竖读就成为:气在道路上的运行很重要,道路对气的通行重要的原因是,它保障气的通行是否畅通。在通行的过程里,并参与了重要的生命活动,生命得以依赖。气在通道上行进,就可以对它进行审查,如果出现了偏差(非时),便会造成不应有的动乱。如果进入到本不应进入的通道,就会使非进入的通道过于拥挤。这就是呼吸急促,造成动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若在外来扶助不利的情况下,内部的气便会无限制的积存(贪),牵制上下发生动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中气,而引起人体的病变了。上下十一句读最后强调,动乱的发生仍然归于天、地,人这三个部份,中气在运化中的重要,牵扯到上下的仍然是气。)

非此,句读之变亦括无穷奥妙,弟子得闲细思哉!

(不仅如此,在句读的变化上又包括很多变化。同学们有时间,就仔细的用心去思考吧!)

为师在言叙,下经之三十三字。三三合九,九九归真。归真也於真金之言,数始一归一尔。故,一字一读。此乃陈述‘外引’之要也。奥妙足醒神聪耳,其具大义精要,义也,义之本广,广泛作之合论。于论内涵之潜在、引申也……

(我在把下经的三十三个字在叙述一下。下经的三十三个字,每三字三读为一句,就变成九个总体句,它表示了九十九字,归于真金之经所要讲述的总体内容。数字起始于一,最终仍回到这一。所以,下经就以一字一读。它主要陈诉了外引的重要方法,方法的内含实质,是为了振奋精神开发智慧,而使耳目为之一新。它的内容包括了大义中的精要,然而对于义的含义来讲,它有本义,广义。本义就是本身的含义。另有广义,广义就是对广泛性含义的综合而去作论述了。对在论述中又包含着潜在的内容,与此而又引申出去的……)

于之气乎,曰存乾坤。本以喻越之,于‘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不一而足。字之义广,乃括天地清浊大小之空耳。虽曰之上下之,举之不尽。下乎,其下之,沉乎、堕乎、之扔乎矣,乃不尽之有矣。有之,从上下以曰乎……”

(对于气来说,它存在于整个宇宙乾坤,它的本义,对于人的自身来说、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可作比喻来跨越它。对于‘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动气了等等,一种解释不能足具。字的意义又相当的广泛,它包括了天地的清浊之气,还有大气、小气,以及空气了。这里虽然有上下,但也举之不尽。就拿下来说吧,下,它又包括了许多,象沉下、堕下、扔下了等等,那是数也数不尽了。我们就应当从,气的上下来讲起……”)

弟子问曰:“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何”

(学生问:“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它们的动是指什么?”)

师曰:“真之其正也,正之其中也,中之经也,经之脉也,脉之营也,营之卫也,卫之动也,于动之行也。行之上下以不尽也。”

(老师说:“真气的动(行)是正气,正气的动(行)是中气,中气的动(行)是经气,经气的动(行)是脉气,脉气的动(行)是营气,营气动(行)是卫气,卫气的动行上下而没有穷尽啊。)

‘ 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均。道,有,气,行。下,主,之。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气能够下,它才能有上,上是什么?上仍然是气。只有上行的才能扩展为实际所需要的。这个需要是均衡,是均衡中道路里的有气通行。下的主导是对于上行而言。而调整下面的就需要开通了下面的而去补充中间的。补充中间的仍需调整下面的了。……)

单字为师不多赘述,弟子细心于省矣,颉帝之良苦!取意(广),择比类(细),相形(似),会意(全),以合天地之玄奥矣……”

(对于单字的解释,我就不讲更多的了,同学们自已细心的捉摸去吧。对文字的探求,是要充份理解仓颉帝造字的用心良苦啊!从取字中的涵义,而将类别归细,从形状上的相似,又得到广泛性归纳总结的全面,使字的汇合,就体会了天地之间动变中的秘密与它的奥妙了……”)

弟子问曰:“上中下三维以合天地其常,非常之常何以别之?”

(弟子问到:“上经,中经,下经,共同潜含着天地间正常的变化,但对于非常的情况又是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曰:“善哉!昭乎问。非长之长乃短长,短常之长以扰其常,扰变常之其乱。所故‘ 风以劲卷席落,雨以坠落瓢泼,雷击电裂震落’颠倒于常态之中也。漂落从现于‘经’中矣。”

(老师说:“问题提的好。非常的情况,是一时性的短暂,但尽管是出于短暂,它也能扰乱改变以往的常态造成祸乱。所以‘风是以刚劲席卷飘抛于物,雨以骤然降落,雷电以攻击震裂’,返复在於颠倒于常态之中了。这些变化都己体现在‘经文’之中了。)

经文所备俱细。为师乘兴出一道情。此乃:‘颠倒颠,倒颠倒,倒倒颠,颠颠倒,要不要,不知要,亦要了,所知要,窥试探以解探,无拘以度,乃从法术,备之要,真元道’也。

(经文介绍得很详细。老师我借着高兴劲说个顺口溜,它就是说:‘被颠倒过来的,还可以在颠倒回去,倒过来的,还可在颠倒过去。就在返复的过程里,窥探,试探去加以解探。这样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在反复的过程里,仔细慎重的决定,什么应该要或不要,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要或不要,就要对它作全面的了解。那个更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技术去配合,那就是针对真气运行的通道’了。)

  遵圣命,为师无遗言,至嘱弟子深省心力,切莫荒芜所学之业,以弃我中华瑰宝兮。

(我根据黄帝的指示,老师没有要保留的,嘱付学生们,要深刻的领会学习,千万不要荒废了学业,抛弃了中华的瑰宝。)

尔等稍候,今将集纳“导引按跷术”有功尔等,圣命二斤之金,分付之。为师不细语,细语反令懒思。吾付之……

(同学们在稍等一会,为归集“导引按跷术”的有功人员,黄帝命令将二斤金子颂发给你们。在这里老师不做详细的解释,免去学生懒于思考。现在就把金子分给大家(这里通过分金,实际暗示了外法的分筋)。……)

师跗曰:“其谓之筋者,乃才中之至宝,昔之仅二斤尔。为此,吾亦细分之(支),使其各有所用。唯恐分之不均有误也。故,有律以别是非。‘功则赏’,‘过乃罚’。罚过、功赏,各有所当。‘金’(筋、斤)之所来矣,乃由府库司户,各自彼付。慎勿取动乱,以失纲常乎!

(师跗说:“我所说的筋,它是内藏天地人三才中的至宝。可惜,仅仅才有二斤哪(系指腹背部任督侧系的宗筋)。对此,我就要详细的去阐述了,让它能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应用 (比喻人体受外伤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对分筋法来说,应仔细认真按着不同部位进行施治……。)。唯恐讲解的不明了透彻,造成临床的失误。所以,通过规律可去寻找,利用规律又可以去判断是非。对有功的进行奖励,有错误的就要去纠正。处罚与奖励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去裁判了。筋家的施术量,是通过脏器间出入状况来决定。临床一定要慎重,不能采取盲目的野蛮操作而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啊!)

  ‘金’为‘财’中宝,才为人中宝。为师不依财论高低。君子谋财,贵为有道。得道,为求宝;求宝,为行道。故:君子无义之财不取,无利之才乃不与。其宝者,得之于力,为力劲所动。力劲于动奈何之?力劲也,所曰:力阔、力窄、力广、力之潜也。于久之力续,久之力持,乃‘劲’也。故以劲而进之,于久稳之力劲,乃内停其潜。于潜,以其所藏也。故于正之‘要’也,而于要之。于之要也,则必‘闭’乎。所曰:有闭之要,可了道要;无必之要,乃坏正道。

(黄金可以被称作是钱财中的宝贝,人体的肌腠(包括筋腱系膜)又是三才分部的宝贝。可是老师的处世确不依据钱财的多少而去评论人的高低,(暗示在临床中,对天地人三才的诊断,也不犹轻易草率的作出评断。在施术过程中,也不能依据筋腱的状况而去论述内脏的高下)。有品德的人谋取钱财,是靠走正道。掌握正道的目地,正是为了寻找到比钱财还要贵重的宝贝。然而得到了这宝贝,是拿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了。所以,有良好道德的人,决不获取不义之财。对没有收益的支出也不轻易的抛出(暗示出施术临床的慎审性)。对财宝是靠劳动获取,这种获取是从付出的代价中产生(在此又暗示出施术中的外力,是产生引发人体内变的助力)。但这力所引发的动变,到底会是如何哪?可以说:它产生有从力中的透发中而触动到内变的辐射,也有力的集中与散布,而又存在潜动的引发内变了。这其中包括有,力与劲相互之间所保持着的联易性。劲是力在延伸中的持久,同时劲也是力的不断延续。所以人体内动的变,是在劲里所发挥的作用下而去进行。而又是针对了力的平衡与持久在能切实的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施术中正确的发挥就很必要了。对于这个必要,也就必然的达到一个目标,这目标就需要存在着制止中的‘关闭’啦(借用形象的讲解,而暗示出施术中不仅存在触动,同时也存在去制止漫延病变发展类的闭止。)。所以说:了解所要采取制止的重要性,也就了解身体各条途径(通道)的重要性。对于没有必要的任何施术,相反又会破坏人体的通道啊。)

弟子所为(维)分金之时,要以正道光明君子所维(为)。虽无财(才)不得道,有才(财)依得道,此乃中行正道(中气行驶的道路),为人光耀(望诊与临床施治紧密相合)。道要之事,己之所维乎!

(学生们每当在财产分配上是需依靠它,但也必须把握好这个准则。同时这个准则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价值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去实践了!(暗示在临床施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的高尚情操,凭据坦荡的医德去认真工作。虽说有了良好的技术,才能临床做到更好的去发挥。救死扶伤是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临症的实施,而是凭据自己的勤奋而完成了)!)

正也,光广之明。于正之行。于正行之。行止正道于‘要’也。故,分金之正,于其一是(正于一气),要合而欢(缓)勿妄而贪。贪多者,无有不败之理。此乃,天下资一人,终无消谷之地;举世仅一人,岂不哀哉!
 
(正,是光明的广大。针对正的的轨道,,才是动行的方向。只有循从这个方向,而达到正确的行进了。然而动行中的行业,也正是这轨道存在的重要啊。所以,在分配金钱上(也指临床分筋法的实施),都是针对正义与正义而言,是务必要合谐而欢畅,不要有妄贪的举止行动。试看天下,没有一个因贪而不失败的道理存在(在此也泛指临床施术的刺激量)。这比做,把天下的物资都给他一个人,他终竞没处去拉屎一样;这个世界上仅仅就剩下他一个人,那岂不是悲哀的事吗!)

天下于人,中厚(脾胃消化)为之本心,本心亦属德(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哉!吾辈授教弟子,勿夸己功为是。非者,乱矣!乱之哉,成何吾正道之于一统乎!?

(凡是天下的人,应以忠厚为本,以朴实为情。这朴实忠厚就是良好的道德呀!凡我辈传授的学生,不能夸耀自己的功劳才是。不然就会形成为乱呀!乱的话,还算是什么,正确的道路归于统一领导下的指挥吗!?)

于所有余之不足,相准于调停。余者,亦奇之收之(止)也。收之,以为溢蓄既存所储。不足之,以所储尔支付之,岂不两全(气血)其美哉!何愁弟子,每于分金之时所留‘祸患’,无患之有,吾所言于要也。其‘要’其‘道’也谓。

      (对于分配上的有余与不足,要有一定的准衡去调理。多余的,就把它寄存起来进行收束中的中止了。收束的目地,是要达到将流淌出来的储存起来。对于不足的,就用储存的出支付了。这难到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还会忧虑同学们,在分筋时所留下的病患作怪哪。没有祸患,那我所说针对性的重要而存在了。这个重要,也是对‘道’的称谓。)

吾,非生尔知之,非故有自知之明。寻至理,当明于引之其来,于一之要乎也。故曰:其(气)乱否,以吾之为主(以自我为标准)吾所查维(诊查判断)之。所言其(气),乱者,乃弟子为金(筋)中之事,争之不平之过,过之争斗,必有其伤之。伤哉!一气之所主,逆乱,乃由之必然哉!所故,此乃不公(没有从整体考虑)为害。

(我,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不是生来就有自知之明。每当寻找到理时,就会沿着理的明示而去引导其来,这就是对于一个重要的说明了。所以说:其中的存在有乱没有,那是依我为主导。是根据我的检查后而去维护了。所说其中的乱,是指学生们在分配物资财产的时候存在了争斗,是由于从不平衡之中引发而来的过失,。而在过失下的争斗,必然会有伤损。这种伤损,是气在作怪,也是气所主导下发生的逆乱。这是由于出自必然的原因,而引发必然的结果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就是有了不公允的存在,才产生的不公允中的伤害。)

吾,如之奈何?
亦赴‘争斗’之所在,据理调平之是。‘损有余益不足’。毋多勿少,其和合于公平之正也。此,一‘平’,中等于分(从中间带开始),乃调停之。此乃为“金”之所论。……弟子有问提之,无问自去罢。……

   (我,应该怎样去做哪?)
(那就应当奔赴具体争斗的场所,据理去调整平衡也就是了。它通过损失这有余的,而去补益于不足的。使它不能造成有多的,或有少的。总之以和平方式去针对公平中的公正啊。这就是从一个‘平衡’点上去找,并以它们的中线去划分,所给予的调节与控制了。这就是为财产、物资的分配(分筋法)所作的论述。……同学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没有疑问,那就可以下课了。……)

众人皆恋散,唯司库之文全,瞽目之卜同,失足之何留三人紧依师侧,不肯离去。师曰:彼何不归乎?于经文略述,分金于细。尔等奈何不竞行其事立以道乎?

(大家都不肯散去,唯有管理挡案的文全,与失明的卜同,还有一腿留有残废的何留,这三名学生确紧紧围在老师的身旁,不愿离去。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都不肯离去哪?对于经文,我已经作了介绍。把分筋的过程也讲解得很详细,可你们为什么不各自去创自己的事业哪?”)

文全曰:恭请师尊,恕弟子无知之难识,所故尔等冒犯!今目睹闻乐,实身所未授。未实以臆测,恐谬经旨原意。故请师尊实授之足矣。

(文全说:恭问尊敬的老师,请宽容学生由于缺少对问题难度的认识,所以会犯下冒失的错误!今天能够亲自目睹与耳闻,可实际上亲身确没有体验到。如通过这没有实际的接触,光凭心里的揣摸,唯恐违背了经文的原意。所以,还要请老师进行这实地的教授,我会感到是最大的满足了。)

师无语,内喜文全聪颖机灵,袒诚直言不讳……。

(老师没有表态,可内心上确喜欢文全的聪明,机智中的灵动多变与诚挚的表态,又无任何掩饰……。)

卜同曰:“苦奈吾耳闻,实所未睹。闻以未睹,虚于未足。天意乎,九九缺一矣!”

(卜同说:“痛苦的使我只能用耳朵来听,可事实上确看不见。仅凭听而不能看见,等于是在虚中而感到无法得到满足。难到这是天意吗,九十九之中仅差这一呀!”)

师怜卜同,内窥其巧言,尽到妙处。心灵无缺,无奈天残。天残可补,何于人乎?师助其力,欲补同存……

(老师非常怜悯卜同,从内心上觉查到他的言语上的巧妙,确怜到好处。他的心灵并不缺损,没有办法来补充这一伤残。天的残缺有女娲炼石补天,这如何去补人的缺损哪?我愿助他一臂之力,欲将伤残有补,让他同大家同样的生存下去……)

何留曰:同道友朋一体于全,彼之不全,岂不废哉!彼之不足,何求有足乎?

(何留说:同道的友好朋友们身体都很健全,唯我是个残疾,这不是等同于废人吗!我身体上的不足,如何能得到残尔不残哪?)

师心恻隐,弟子於争战而损,虽无回天再造之力,亦所奋当“始足”,此乃,天机之秘,岂可轻泄哉!

(老师心内发自慈爱中的悲悯,使弟们都是在为国的战争中受伤,虽然为师不具备回天的再造之功,但确应当与伤残去做斗争,使残尔不残。这里包含着天机的秘密,那里可以轻漫的泄露哪!)

师佯怒曰:“尔等无用之废(尚未应用)!未行而言,焉晓至理之妙。所学非用,学以何用?未用何言求实,岂不谬哉。耳闻未睹,己试不亦同睹。虽缺于足,何不思未足乎。足以未足,留上首何用。所与精通又何为之?彼所未瑕,非代之者何?代之以废,从之何废尔……。

(老师假装着生气的说:“你们这些没有从实践中度过,等同于废弃一样!没有施行就说,那里知道这里的奥妙。虽经过学习而不去应用,那学了还有什么用?没有应怎么会说已经得到了实际上的应用,这难到不成了谬论吗。听到了且没看到,自己做了实验,难到还不等同看到一样。虽然缺少的是全部,又如何去想还差在什么地方哪。自我的满足,确是没有达到,留着这头脑不知去作什么用。这里与精的通应,到底是为了什么哪?假使没有闲瑕的时间,又不去寻找能替代的是什么?这取代的如同废弃的一样,废弃了且又不知是怎么废的了……。”)

尔狂言无细于详,斗胆再枉议经文,子夜吾必取其首授以天祀。”

众皆哗然,全、卜、留,三人默默而去……


(用狂妄的语言,不从仔细、认真中去探究,壮着胆子去曲意经文,半夜我必然摘下你们的脑袋,而去祭天了!)
(众人都吃惊告退,文全、卜同、何留三人确无声无息的离去了……)

文全,卜同,何留,三人宴食毕,乃沐浴更衣。至子夜再赴
师邸。……

(文全、卜同、何留三个同学,吃过晚饭以后,进行了洗漱更衣。待到夜半时,来到了老师的住所。)

师,端首休目内运哉。三人施礼,立于师侧良久……。

(看见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习运内功哪。三人忙忙施礼,站在老师的身旁许久……。)

师曰:“此来何事?”
三人曰:“弟子奉召承启师训。”

(老师说:“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事情?”)
(三人不约而同的说:“学生是遵照老师的要求,而来聆听教诲。”)

师曰:“吾以言之,尔等再枉议经文,吾必取其首授天祀,尔果无惧乎?”

(老师说:“我已说过,你们若在擅自狂妄的去议论经文,我必然会取下你们的头颅而去祭天,你们果真的不畏惧吗?”)

三人曰:“谢师尊恩惠,如此正投弟子心意。是望求业至彻,愿以身首求示天德。非此遍觅四海,尤无着落(落实)兮!”

(三人回答说:“这正要感谢老师的关照,这正合我们几人的心意。我们是盼望事业的成功,愿以身首相许乞示天的恩德。不然,我们寻遍了整个四海,也觉着没有任何着落啊!”)

师慨曰:“师于细其子逆,师未细,其细细有细哉!于此言之,机关在秘,终有晓道之士;善门大开,有路竟无人来。此乃天意于赐,吾之不赋,乃违天意。吾不贻,久思自细。此善‘吾夙愿天下有志之士,为道早成’,乃不失天地之良德也。”

(老师感慨的说:“老师在仔细的去传授,学生确不愿接受,老师只有仔细的去讲解,可这细中还有细呀!针对这些去讲,机关在秘密,可毕竟有人会了解它的存在;慈善的大门无论怎样去大敞四开,有路确没有人从这里走进来。这就是天意的恩赐,如果我不去传授,那就会违背了天的意愿。我不去讲解进行交待,细心的人通过长时间的思索也会了解到。这样的好事‘我是有个宏愿,让天下一切有志向的人,功业能早日实现。这才不能失掉天地善良的美德了。’”)

师,随嘱三徒,“誓语登正道,非邪传教,谬种留传,贻害子孙,所累无辜也。故乃,陈言十卷……”

(老师,随即嘱咐这三个徒弟,用誓言去登上这人间的正道,它不是去用邪说作宣传,把罪孽的种子留传下去,去坑害了孙而去牵连无辜的受害人啦。所以,才反复的讲述了这些内容,构成为十卷(《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里的内容……)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