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明朝那些事儿》火爆互联网以来,我们突然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比如子金山的《魏武雄风》系列,比如赫连勃勃大王的《玉体横陈》……倒是不是说这些作家全都在跟风,而是所谓的读书频道、原创文学网站也就是跟着潮流走的……
看多了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我说实话有点苦笑不得的感觉:因为不少人的作品实在是太瞎了。解读历史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这方面草根确实不如精英。列举几个目前常见的思维误区:
1、盲目的“狼崇拜”
目前写历史题材的“作家”,尤其是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往往会选择历史资料最欠缺的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作为题材,这些创作里不论其文笔功力的深浅,均涉及一个问题——“狼”崇拜。毫无疑问,前几年红遍全国的《狼图腾》在思维逻辑,给当今的年轻人很大的冲击。
狼崇拜在前几年就被许多有志之士分析过了,绝对含有一种冷漠、残酷、媚强、歧弱的小市民心态。这个猥亵的心态发展到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里,就成为为许多历史暴君翻案的理由和根源。
当然作为证明,就是许多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里都将王朝的衰退、帝国的覆灭解释为农耕生产、文化带来的全民尚武气息减弱。
当真如此么?
如果真是这样,元王朝的铁骑可以踏破西伯利亚平原,军威直指多瑙河,为什么又无法阻止白莲教振臂一呼,挑的天下反?
纵观中国历史,凡溶于汉文化,且以农耕为社会生产力基础的王朝方能长治。而拒绝汉文化、拒绝农耕的王朝,却没一个生存过百年。
这就是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关系的区别……
既然农耕在当时代表着先进生产关系,为什么又往往会被落后的游牧部落、集团所覆灭呢?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耕社会存在强烈的自给自足、自保封闭的特征。中国有句名言:“修身、齐家、平天下”。为什么齐家会排在平天下前面?因为农耕社会里,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组成单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一个大家族,一个大家族引导一个小地方,一个个小地方构成一个大区域,一个个大区域支撑一个稳定的大王朝。
在这种关系体制下,确实农耕社会里、农耕文化下的人们比较崇尚“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治家原则。这种自保心态,从下到上,就发展成为闭关锁国,不求攻略,先求自保。
在这种全民思维的引导模式下,凡是长寿的王朝,必然攻击性不足,防守性偏强。因为大家都财产么,一个有家有室的人,不在家吃香喝辣,会跑到草原上喝西北风??
但最好的防守,莫过于进攻。缺乏将战事消弭于国外的意识,自然要在战争中落于后手。
其次,是农耕社会下的军队体制问题。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军队体制,一直游离在中央集团军、边防军、民团之中。缺乏一个贯彻到底的完整体制。
政府清明、国家强盛期间中央集团军作为强大的机动部队,具备惊人的攻击力,汉武帝、唐太宗之所以可以铭传千秋,靠的就是他们手头强硬的中央军;
政府昏暗、国家衰退期间中央集团军战斗力衰退,主要依靠边防军的强大,如明朝的戚继光雄镇边关,靠的就是他一手拉大的戚家军,而不是中央军;
政府混乱、国家灭亡之际,基本中央军、边防军都不管用,剩下的就是民团自保了,典型的案例就是曾国藩靠湘军之力,力挽狂潮,硬生生在太平天国手中夺回清王朝的50年寿命。
虽然东边不亮西边亮,让大多数王朝在即将灭亡之际,都可以出现惊人的回光返照,但整体而言,缺乏合理、有效的军队管理、控制,是所有王朝灭亡的根源。
从上面看来农耕社会被游牧社会覆灭是情有可原的。
但农耕社会的优越性,绝对不能无视。民以食为天,没有农耕的支撑,任何王朝都不能长寿,任何文化都无法得到发展。随便举个例子,蒙古和中国哪个优越?
因此,我们在看待封建王朝的兴衰覆灭时,不能将一切的根源总结到民族气息上,更应全面的看待当时的社会情况。
2、无视战争的正义性
国内学术在文革前后,出现了一边倒,强行将所有的战争标上正义与非正义的标签。这是一种无视历史、无视事实的曲解。
现在思想活了,突然我们又发现无数人举着“战争无正义”的旗号,开始为某些暴君翻案。
战争从其过程来看,确实没有明确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概念。
但究其根源,看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战争仍是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的。
从根源上看:
A、无视他国国家自主、自治,强行介入他国领土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B、为了财富、土地、奴隶而粗暴入侵他国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C、以他国国内动乱为契机、理由,强占他国领土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从结果上看:
A、占领他国领土后,推行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B、推翻他国政权后,强征暴敛、肆意剥削百姓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C、入侵他国领土后,抢夺、残杀当地居民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么
战争既是人类为了获得更多财富而发动的暴力行为,也是被迫害者为了保护自己行使的正当权利。
因此,反复之间,必然存在正义与邪恶的区分和较量。如果仅仅是邪恶与邪恶之间的争斗,结果只有一个两败俱伤,最终为代表正义、代表历史发展需要的势力所击败。
3、偏听偏信、片面否定
这也是国内学术在文革时期留下的恶劣遗风,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许多人打着草根旗号,打着多元观点的幌子,继续推行这种粗暴的文学创作。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对历代造反者的评价。
文革前后,国内学术界在高压之下出现了“凡造反者,皆是无产阶级起义家”的片面论断;而当今社会,则又往往出现“凡造反者,皆为土匪流氓”的恶意曲解。
王朝更替,新王朝必然要自我包装,自我宣传。他们的手段往往是将前王朝的衰灭责任,推卸到造反者身上,而自己往往是继承前王朝遗志的代替者。这就必然出现,史书上恶意攻击造反者的资料。
现在许多历史读物,往往片面的摘取这种资料,并无节制放大,将造反者都刻画成生吃人肉的混世魔王。
如果真要这样写,我请这些作者好好学学《水浒传》,在文章开头直接写道:“某某官员不听劝阻,指示手下掘开了一座百年石碑,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一道浓烟过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尽是脱困而出,于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以上三点是当前历史读物中常见的思维错误,当然要细细说来,基本上网上就没有什么可读的东西了。我只能希望大家在读这样的作品时,能够保证不尽信,不盲信的态度,或者仅仅作为娱乐读物,切不可人云亦云。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