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概系列之电影篇(by:古董)

      乱弹发源地 2006-11-20 19:47

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学校要求每班都要根据公映《四渡赤水》而写一篇观后感。
    
此种严重束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行为具然在最具时代的大学校园里肆意纵横。
    
讲心那句。这《四渡赤水》算是革命纪念片中难得的一部佳作。遵义会议是一个中国第一次运用独立自主的方式解决当时自己路线和方针问题,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行动。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赤水河,发源于云贵交界山区,蜿蜒行于川,黔,滇三省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北流汇入长江。在长征时,中央红军四次往来跨过这条河,进行大小战斗30多次,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利用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灵活变换作战的方向,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指挥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事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掌握发战场的主动权。这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和朱总司令的正确领导下,连续四次冲破老蒋的围剿,在这艰难地取得胜利之际,党中央以李德与博古为主的左倾思想这时已经占主流了。他们排斥毛泽东正确思想。坚持以小米加步枪正面与有美国支援具有精良武装的国统军。一开始士气高涨打了几场小胜仗。这更目空一切了。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是一种缩头乌龟与逃避战术。与国际不符。李德是一个擅长说大道理的人。博古也喝过几口洋墨水。说到马克思没有人能说过此两个人。号称军中两把唇枪舌剑。李德当时是苏联人,他不是国人,因此他饮食起居必须有人帮他。吃奶酪面包。让我们国人觉得此人不是来帮助而是享受的。据他的翻译后来的施少将说;李德是一个很典型的本本主义遵义会议家。可见此人的指挥能力有限。
    
高翔是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将军。在遵义会议会议上他因支持毛主席而由一个军团长下放到作为一个普通士兵。然最后还是恢复了军团长。
    
这部电影很好都将故事情节与人物真情相融洽。表达了军民的鱼水之情。中国共产党有三大注意八项纪律。长征路上就有这三大注意八大纪律才使革命火种撒下去。使军民的鱼水之情得到巩固。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的后盾。
    
长征二万五里。粉碎了国民党的四十多万的围剿,使毛泽东的思想在全军,全党中作为指导思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中最具神奇色彩的一笔。机遇与智慧 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的睿智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领导能力。三万多人在他手里能带出一个新中国来。蒋介石作为当时国际上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拥有正规军百万。却不挡毛泽东的三万多兵。何解??听我一言:
    
其一;来自军士的士气。打仗要流血是人都不会想的,且国民军中不缺爱国之士。小日本都侵略了自己的家门口了,你蒋光头还在奉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自己人打自己人。没劲头,打日本民心所向,死后可能进抗日战争英雄榜,流芳百世,让后人敬仰。
     
其二。各军军官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浑水摸鱼。往往为了一件可以舍掉的利益而大打出手。如果用此心计运到战争上去中国解放可能要推迟几年。而我就不用在此写观后感了。蒋光头是个亲人佞贤之人。所以几大军阀都是亲系。他对贪财之人尤其重用,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贪财之人无非是要钱,但他们却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你说,像这样的军队还求打仗,这样的军官还能指挥军队?
军士之间不能搞好。这是致使的杀手锏。别人怎样对你,你将怎样对人。你不把我当人,到时肯定会倒戈。大家都看到《四渡赤水》映片中夜静更深,大雪纷飞,毛主席与周副主席等关心士兵的的情景。与国民党大路上士兵对坐车的军官的咀骂,就知谁是胜者了。其乃之三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学生游行示威请求政府一致对外时,蒋介石却对灭共乐此不疲。当军官与军官相互残杀时,蒋介石却一眼开一眼闭,视而不见。、当军士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时,蒋介石却没能很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路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会宁会师只剩下一万多人,这经过千锤百炼留下的精英。是共产党夺取政权的中坚力量。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